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廣西教育智慧化加速升級
2025-08-15 12:47:01來源:廣西日報編輯:劉洋責編:劉洋

  原標題:鼓勵創建AI班主任,“桂教通”升級智慧中樞,面向東盟加強AI人才培養

  廣西教育智慧化加速升級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842463_huanghn_1755160851026_b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人工智能新質生産力培育基地實訓課場景。 (學校供圖)

  近日,《廣西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方案(2025—2027年)》(以下簡稱《方案》)正式發佈,為未來三年全區教育智慧化發展繪製了清晰藍圖。

  《方案》發佈後,廣西教育智慧化該怎麼走,學校與師生如何去適應人工智能對教與學的重構?據了解,《方案》已明確發展目標,將從教育體系構建、應用場景創新、人工智能素養提升、支撐保障等多維度發力,打造具有廣西特色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態。同時,深度對接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和“人工智能+”行動部署,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為建設教育強區注入智慧動力。

  1 目標明確 構建全域貫通智慧教育新生態

  到2027年,基本形成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一體化培養體系;全區大中小學普遍開展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廣西智慧教育平臺(“桂教通”平臺)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務供給能力不斷提升……為了讓人工智能技術真正成為賦能教育強區建設的“新引擎”“加速器”,此次方案的目標明確且具體。

  如何實現這一發展目標?《方案》著力構建“縱向貫通、橫向協同”的教育體系。中小學階段,將人工智能教育融入信息科技、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實施分學段差異化教學:小學低年級側重感知體驗,高年級和初中側重理解應用,高中側重項目創作。同時,鼓勵開發區域特色課程,將人工智能納入課後服務和研學實踐,並通過科技節等活動激發學生興趣。

  高校層面,重點推進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與學科專業升級。一方面,構建“通識基礎+演算法原理+交叉融合+實踐創新”的課程體系,成立虛擬教研室和教學指導委員會,加強師資引進與培養;另一方面,推動“人工智能+”學科交叉融合,支持高校建設自治區級人工智能學院,打造服務産業發展的特色專業集群,並聯合企業共建現代産業學院,深化産教融合。

  2 場景創新 從課堂到管理的AI全域滲透

  如何以AI重塑課堂教育?對於老師和學生來説,這是他們更為關注的改革點。

  暑假前,在憑祥市第四小學的一堂教學教研活動課上,並沒有其他教師在現場觀摩聽講,取而代之的是一台攝像機記錄著授課內容。這也是該校開通使用廣西智慧教育平臺的AI教研系統後的一次創新實踐。學校通過錄製教學活動並上傳視頻到平臺,利用平臺AI教研系統對教學者和課堂教學情境的數據進行測量、收集、分析和報告,使教師不用到場聽課也能在平臺上集體或自行觀摩、學習研究。

  這樣的場景今後或將會成為常態。《方案》聚焦教學、學習、教師發展、治理評價、産教融合五大關鍵領域,部署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創新,推動教育模式全方位升級。

  在教學方式變革上,《方案》提出要探索“雙師課堂”模式,支持教師利用人工智能工具進行備課、學情分析、作業批改等全流程教學活動。鼓勵學校通過課堂監測和智慧分析實施個性化教學,在減輕教師負擔的同時提升教學效率。

  讓不少師生感興趣的是,此次《方案》還首次提出並鼓勵創建AI班主任、AI學科教師、AI就業指導師三類智慧體,覆蓋學習管理、學科輔導與生涯規劃全鏈條;並在高校試點AI輔導員、AI心理諮詢師,探索“人工智能+思政教育”新模式,推動思政工作提質增效。此外,將利用大數據技術動態評價學生綜合素質與身心健康,助力學生全面發展。特殊教育也將迎來技術破局,針對特殊兒童群體,將開發個性化智慧輔助教學系統。

  為此,廣西將通過平臺生態構建促成軟硬體的一系列升級:“桂教通”平臺升級為智慧中樞,打造一站式“人工智能教育服務專區”;引入“AI+低代碼”和智慧體創作工作臺,支持學校自主搭建AI應用和智慧體,形成“基礎支撐—資源匯聚—應用創新—生態培育”閉環;以硬體與數據基建破解教育資源不均衡,分批次推進中小學教室智慧化改造,高校實現智慧教室全覆蓋;整合全區教育數據構建垂直領域大模型訓練集,為個性化教學提供底層支持;在教師培訓方面,研製人工智能教學能力發展指南,將人工智能素養納入“國培”“區培”計劃,形成“基礎普及、骨幹提升、專家引領”的培養鏈條。

  3 東盟特色 出海共築國際智慧教育體

  依託廣西地緣優勢,此次《方案》將人工智能教育國際化也列為重點推進工作之一。

  加強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廣西將推動實施面向東盟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計劃,與東盟國家高校合作辦學,建立培訓基地、組織文化交流、開展科研合作等,構建“人工智能+東盟語種+專業”融合培養模式,與東盟共同培養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繼續打造人工智能賦能的中國—東盟現代工匠學院升級版,推動廣西高校人工智能領域“慕課出海”,通過中國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國際版)等在線教育平臺,搭建優質人工智能教育慕課輸出渠道,推動人工智能教育資源共享。

  合作共建教育應用場景。例如,鼓勵中小學與東盟國家中小學開展人工智能教育交流活動;支持高校與東盟國家高校共建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平臺和垂直應用場景,重點在高等教育産學研合作、職業教育産教融合、留學生教育和東盟語種教學等領域開展人工智能場景應用合作,推動高校與東盟國家高校聯合開展高水準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合作和成果孵化。

  4 各界反響 以深度融合適應教學重構

  “這一方案的發佈是廣西落實國家人工智能戰略和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部署,將有力推動人工智能與廣西教育深度融合。”廣西師範大學人工智能學院院長唐振軍感到很振奮。他表示,廣西師範大學將依託教育區塊鏈與智慧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發師範生教學能力AI測評、學生畫像、輔導員AI助手、藝術畫智慧測評等智慧教育軟體,助力廣西智慧教育平臺升級。“我們將引導相關專業畢業生投身人工智能教育事業,並計劃設立‘人工智能教育’本科專業,為全區中小學培養輸送專業師資。”

  “未來的課堂將逐步形成教師抓核心、AI做輔助的人機協同模式,實現1加1大於2的教學效果。”南寧市第二中學信息發展中心主任林邊菊對《方案》提出的“雙師課堂”模式很感興趣。她認為關鍵在於做好一線教師培訓,例如南寧市第二中學計劃通過問卷、座談、線上留言等方式建立教師需求池,梳理高頻問題,針對性設計培訓內容,讓提出需求的教師帶頭嘗試並分享經驗,形成“需求—實踐—迭代”閉環,提升培訓效果。

  對於此次《方案》的發佈,區內教育界人士普遍認為,這標誌著廣西人工智能教育進入系統化、規模化推進的新階段,通過三年行動,廣西將著力構建技術賦能、場景驅動、生態協同的智慧教育新格局,為教育高品質發展增添新引擎,為建設教育強區提供強支撐。(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羅 丹)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