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城市遠洋    |    老外在廣西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一帶一路    |    魅力東盟    
欽州犀麗灣“涅槃重生”飲譽聯合國
2025-08-21 11:55:07來源:廣西日報編輯:劉洋責編:劉洋

欽州犀麗灣“涅槃重生”飲譽聯合國

欽州市犀麗灣烏雷塔。(資料圖)

欽州犀麗灣“涅槃重生”飲譽聯合國

欽州市犀麗灣現已成為旅遊勝地。自治區海洋局供圖(資料圖)

  入夏以來,欽州市犀麗灣迎來今年的旅遊高峰期,遊客比往年更多。

  八月中旬,當清晨第一縷霞光映紅這片海域,住在這附近的68歲當地居民林曉踩著柔軟的細沙,望著遠處嬉戲的白鷺,不禁感慨:“誰能想到,這片如今水清沙白的海灘,幾年前還是垃圾成堆的爛泥灣。”作為土生土長的犀牛腳鎮居民,他見證了犀麗灣近7年來從生態“痛點”到濱海“明珠”的華麗轉身。

  今年6月9日,2025年聯合國海洋大會官方邊會上,欽州犀麗灣生態保護修復案例入選全球“藍色夥伴關係”海洋生態保護和修復優秀案例,係廣西唯一入選案例。這片曾因侵蝕崩塌嚴重,經過系統性整治實現華麗蝶變的海岸,為全球海岸帶綜合治理貢獻了中國智慧。

  昔日傷痕:

  海岸線上的生態之困

  系統修復:科學施策喚醒藍色海岸

  從2019年起,欽州市啟動犀麗灣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將其納入“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重點項目。

  “我們摒棄了‘頭痛醫頭’的簡單整治,而是採用‘陸海統籌、系統治理’的思路。”欽州市三娘灣旅遊管理區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工程分三個階段推進:首先,拆除沿岸所有違規建築,清理海洋垃圾和底泥污染;其次,實施沙灘修復和植被重建,種植木麻黃、秋茄等耐鹽鹼植物1.2萬株;最後,劃定生態保護區,投放人工珊瑚礁300個人工礁體,重建海洋生物棲息環境。

  在自治區海洋局的指導下,2022年,欽州市創新構建“立體防護網”:修建拋石沙壩攔截水流泥沙,構建“沙灘—護坡—防護林”綜合體系,統籌疏浚砂石綜合利用等多重保障,累計清理岸灘垃圾海岸面積82.72公頃,修復沙灘2.52公里,修復沙生植被3.25公頃,沙灘侵蝕防護效能提升63.38%,灘肩平均寬度達50米,綠化覆蓋率超80%。

  為確保修復效果,當地還建立了“政府+科研機構+社區”的協同治理機制。廣西海洋研究院定期監測海域水質和生物多樣性,犀牛腳鎮組建了20人的民間護海隊,每天開展海岸巡邏和垃圾清理。“現在漲潮時,我們還能看到小鯊魚、石斑魚遊到淺灘,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護海隊隊員李玲欣喜地説。

  經過近年來的一系列生態修復和綜合整治,如今的犀麗灣水清、岸綠、灘凈、灣美。在景區入口處的生態展示館裏,一組數據格外醒目:經過治理,犀麗灣近岸海域水質已穩定達到二類標準,沙灘沙質優良率提升至95%,監測到的海洋生物種類從2019年的37種增加到現在的89種,中華白海豚的出現頻次也提高了3倍。

  犀麗灣位於欽州市三娘灣管理區犀牛腳鎮,形似彎月,半擁碧海,瀕臨北部灣,擁有10公里長海岸線,其中2.8公里是連片砂質岸線資源海灘。

  然而,早年間由於受氣候變化影響,犀麗灣常年受風暴潮、海浪侵蝕。其中在2021年天文大潮期間,其灘面最大侵蝕深度超2米,海岸線後退逾10米,直接威脅沿岸居民生命財産安全,生態警報更讓當地文旅産業陷入發展困境。2019年之前,由於無序開發和監管缺失,這裡一度淪為生態治理的難點區域。沿岸違規搭建的海鮮大排檔、養殖棚舍多達37處,過度捕撈導致淺海珊瑚礁覆蓋率不足5%,中華白海豚的蹤跡也日漸稀少。

  當地漁民黃永強的漁船,曾常年停靠在犀麗灣碼頭。“那時候魚是越來越難捕,近海拖網一趟下來,有時連油錢都賺不回。”他坦言,過度養殖和污染讓這片海域的生態系統瀕臨崩潰,沿岸300多戶以海為生的漁民面臨“無魚可捕”的困境。

  欽州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工作人員馬俊向記者介紹:“2018年,我們第一次來這裡採樣時,眼前的景象令人揪心。當時近岸海域水質常年不達標,沙灘上遍佈塑膠袋、泡沫板等生活垃圾,退潮時裸露的灘塗還能看到污水直排留下的黑色痕跡。這幾年,經過生態修復和治理,犀麗灣已經變成一處靚麗的海灣,吸引不少遊客來到這裡遊玩。”

  生態紅利:綠色發展惠及民生

  生態修復帶來的不僅是環境改善,更催生了新的發展機遇。

  2023年以來,犀麗灣獲批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廣西五星級鄉村旅遊區”“廣西文化旅遊打卡點”等榮譽接踵而至;近兩年來,年均接待遊客超80萬人次,每年帶動周邊餐飲、民宿等産業增收超3000萬元。

  隨著景區人氣越來越旺,當地漁民黃永強轉産開起了海鮮大排檔,“旺季時一天能賺2000多元,比捕魚穩定多了。”

  “我們村原來的海灣民宿只有5家,現在發展到20多家,接待客人的房間也從20間增加到200間。”欽南區人大代表、烏雷村村民鄺世新説。如今,犀麗灣已成為欽州濱海旅遊新地標。趕海挖螺、休閒度假、濱海風光、海上運動、海洋研學……遊客慕名而來,絡繹不絕,接待遊客人數、旅遊收入大幅提升,直接為當地提供100多個就業崗位,間接帶動2000余名漁民轉型吃上“生態旅遊飯”,推動周邊大環、烏雷等傳統漁村向濱海旅遊村轉型升級。

  “我們嚴格控制每日遊客量不超過5000人,確保生態承載力不受影響。”負責犀麗灣景區運營的廣西海灣旅遊開發有限公司主管鄒濤介紹。景區還推行“無痕旅遊”模式,遊客産生的垃圾全部實行分類回收和資源化處理。

  夕陽西下,金色的余暉灑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一群孩子在沙灘上追逐嬉戲,遠處的紅樹林隨風搖曳。這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正是犀麗灣生態保護修復成果的生動寫照。正如黃建強等漁民所説:“保護好這片海,它總會給我們帶來驚喜,也讓我們深深體驗到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帶來的實惠!”(廣西雲-廣西日報記者 余 鋒 通訊員 韋善康)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