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廣西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審計技術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審計中心”)迎來“周歲”。作為全國首個由自然資源廳與審計廳“雙輪驅動”的專業機構,該中心自成立之初便肩負起為生態審計探路破局的重任。一年來,它錨定生態審計“卡脖子”環節,以理論破冰、技術突圍、服務賦能三箭齊發,率先趟出智慧化、精準化、高效化的新路子,交出一份成果豐碩的“週年答卷”。
深耕理論研究,夯實生態審計根基
審計中心堅持理論先行,實踐並重,把科研嵌入業務全鏈條,著力突破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領域在調查取證、數據核算與效果評估等方面的關鍵制約,推動審計工作向精準化、高效化邁進。
成立一年來, 審計中心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審計廳聯合攻關“三維技術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審計中的創新應用”重點課題,針對露天礦山地形破碎、土地整治範圍大、排污口隱蔽分散三大痛點,首次將傾斜攝影與三維鐳射掃描引入審計流程,構建釐米級實景三維模型。這一創新舉措有效突破了傳統審計過度依賴人工踏勘的局限,實現了對審計對象的全域精準測量、工程量高效核算以及變化情況的動態可視化分析,極大地提升了生態修復審計的效率和準確性。該課題榮獲2024年度廣西審計重點科研課題一等獎,為生態監管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今年,審計中心申請的《基於人工智能和多源大數據的高標準農田審計服務技術研究》課題再次獲得廣西壯族自治區審計廳的立項,持續在技術創新領域發力前行。同時,審計中心自主科研項目《基於實景三維的國土空間管控審計服務技術研究》也已順利完成,進一步提升了實景三維技術在審計業務中的實際應用水準。
強化智慧驅動,打造智慧審計新範式
在夯實理論根基的基礎上,審計中心同步大力推進技術創新與落地應用。 2024年,審計中心積極響應國家建設“數字政府”的號召,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和廣西壯族自治區審計廳的聯合指導下,聯動收集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多部門的業務數據和管理數據,有效破解“數據孤島”難題,為構建智慧審計奠定數據基礎。
審計中心自研的“樣本構建-模型訓練-自動識別”遙感影像智慧解譯平臺,實現縣域尺度審計疑點提取效率從“數天”到“數小時”的跨越式效率提升,較人工解譯提速近50倍。
面對法規條文浩繁、案例形態各異、數據格式割裂等堵點,審計中心將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審計業務,推動生態審計平臺持續優化升級,初步建成自然資源與生態審計知識庫。該知識庫以自然語言處理(NLP)、檢索增強生成(RAG)等技術,完成了包含1300余部國家法律法規、行業標準、政策文件,以及100余個歷史審計案例的知識庫建設,形成可溯源、可生成的“審計知識圖譜”。審計技術人員輸入項目關鍵詞,即可秒級生成適用法律條款、審計取證單核心信息等內容,審計智慧化水準得到顯著提升。
拓展專項領域,放大審計服務乘數效應
一年來,審計中心聚焦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剛性指標,投入專業技術人員近百人次,高效完成土地資源審計、礦産資源審計、森林資源審計等專項共100多個,審計範圍覆蓋廣西77個縣、14個市,有效促進地方黨政領導幹部貫徹落實中央有關生態文明建設重大決策部署,切實築牢南方生態安全屏障。
在開展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的基礎上,審計中心不斷拓展服務領域。在能源安全審計中,依託遙感監測技術,對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用地合規性進行精準篩查,識別超佔、未批先建等行為,確保能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協同推進;在農業保險審計中,創新“保險數據+遙感監測”動態核查機制,有效防範虛假投保與騙取補貼風險,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在高標準農田建設審計中,通過多期遙感影像對比與實地勘驗,緊盯政策落實與項目建設間的時間差,加強對項目進度與工程品質的監督;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審計中,強化對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的動態監測;在生態系統修復審計中,重點評估重大修復工程的實施成效與生態效益;在環境污染防治審計中,綜合運用熱紅外遙感、無人機巡查等技術,精準識別隱蔽排口與非法傾倒行為。
審計中心成立一年來的實踐證明,自然資源大數據和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在生態審計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審計中心將繼續以人工智能賦能,持續推進審計工作的智慧化、標準化與體系化建設,為守護綠水青山、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貢獻力量。(文 蔣世傑 賴建梅 許毅騰)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