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生態文明的遵義實踐
2020-07-06 11:48:52來源:貴州日報編輯:楊雲責編:李佳藝

  “快來看喲,好多魚在河裏游來游去的。這種景象我已經有好多年沒有看到了。”這是闊別家鄉20多年的仁懷市美酒河鎮居民唐小強,近日在赤水河邊驚喜地發現。

  這些年來,通過治理與保護,在遵義,不僅赤水河呈現出岸綠河清、魚翔淺底的美景,烏江、桐梓河等眾多河流也能欣賞到這樣的美景。

  談到生態,遵義市委書記魏樹旺這樣説:“這些年來,全市緊緊圍繞‘進與退’,‘轉與改’兩個方面著力,成功探索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遵義實踐。”

  “進與退”。赤水河從清澈到“受傷”,再到修復和再次清澈,“進與退”的經歷是黔北大地生態文明建設的縮影。

  幾十年前,赤水河沿岸群眾為溫飽而奔波,經濟發展處於粗放式的低水準階段,曾建設了不少造紙廠,這為經濟發展帶來了一時加速,也留下了一時難以抹平的環保“傷口”。幾十年後,綠色發展被提上議事日程,小造紙廠逐漸關閉,為綠水青山騰出了新空間。

  如今,赤水河流域已全部建成鄉鎮污水處理廠,堅決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從一條河到全流域,從全流域到一座城,在生態環境保護的問題上,仁懷市上下始終同頻共振,一步步走向現代綠色的集約式發展。

  過去,由於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遵義市工業企業數量、污染排放量持續增加,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中心城區還因此戴上了酸雨城市的“帽子”,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産出的企業雖然創造了經濟效益,卻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影響。

  痛定思痛後,遵義向污染宣戰,從城區到園區,該市實施退城進園政策,重點企業積極響應生態工業戰略,加快實施異地搬遷技術改造,關停遵義發電廠,搬遷遵鈦集團,拆除豐銀制鐵廠等落後生産線,城區環境品質顯著改善;從無保護設施到硬隔離;從飲用水源保護區核心區居民搬遷、啟動飲用水源保護區責任制,到嚴厲打擊飲用水源保護區內違法行為;從建立生態環境保護法庭到實施重點流域河長制度;從開展涉重企業強制購買綠色保單“環責險”,到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遵義真正實現了從“撿起籃子都是菜”到“不是好菜不進籃”的轉變。

  “進與退”還體現在這一組環保數據上:2019年該市環境空氣品質與2015年同期相比,優良天數比例增加了7.1%,優良率達到98.1%,空氣品質綜合指數下降1.38,PM10、PM2.5、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硫分別下降了48%、50%、25%、14%及25%。2019年水環境品質與2015年相比,地表水水質優良比例上升了5.6個百分點。縣城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持續保持在100%。

  “轉與改”。“轉”是時代要求、發展所需、民生所願。遵義,作為工業領跑的全省第二大城市,近年來,以産業結構調整為主線,持續聚焦低碳高效的生態工業、獨具特色的生態農業、全域全景的生態旅遊,走出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綠色發展、高品質發展的路徑。

  該市紮實推進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工作,已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7938.75平方公里,佔國土面積25.8%。2019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1770萬噸標準煤,單位GDP能源消耗強度持續下降。用水總量25.88億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24%,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較2015年下降22.4%,耕地面積(耕地保有量)1257.64萬畝,新增建設用地1.58萬畝。

  “接天茶葉無窮碧,遵義辣椒別樣紅”,蓬勃發展的生態農業成為了遵義的新名片。全市以茶葉、糧油加工、辣椒等産業為主的規模以上企業現有174戶,2019年完成産值148億元,同比增長19%,佔全省的21.5%;完成增加值37.5億元,同比增長18.5%,佔全省的24.1%,企業戶數、産值、增加值佔比均位居全省第一。

  生態旅遊既賣旅遊、又賣服務、還賣風景和生態。2012年至2019年,全市遊客接待量從3360萬人次躍升至1.55億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從280億元增至1560億元,今年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共接待遊客427.6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為25.1億元。

  “改”是立足實際、與時俱進、著眼長遠。該市結合實際把中央和省委要求、頂層設計,精準落實到基層一線,以改革之力推進環保工作體制機制的創新,從而使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由弱到強的改變。以赤水河為例,建立了“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後果嚴懲”的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實施了赤水河流域生態紅線劃定、水資源有償使用、自然資源登記確權、生態補償、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河長制考核、工業企業節能環保考核、環保設施建設投融資改革等八項改革工作,率先在赤水河流域探索編制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率先建立地區間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率先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率先健全落實河長制等先行先試政策,為打造國家流域治理典範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記者 陳富強 通訊員 李培松)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