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科技力量厚植喀斯特山區綠色根脈
2022-05-30 09:34:30來源:貴州日報編輯:羅淼責編:蔣碩

  山巒疊嶂封鎖了出路,水土流失搶走了耕地,河谷深切讓工程性缺水突出……曾經,貴州的“貧”與喀斯特的“深”密不可分。

  正如黔西南州興義市納懷村白芨種植戶張文芝所言,土地肥力差、不保水、産量低,養活我們祖祖輩輩已經不易,要想在這樣的土地上致富增收,只能換條路走。

  新國發2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強南方喀斯特地區綠色發展與生態服務整體提升技術研究與示範。把貴州喀斯特山區發展的科研支撐提上新的高度。

  5月27日,貴州推進石漠化治理再發強音。全省科技創新應用“十件大事”中明確提出,在石漠化治理技術方面,集成推廣運用生態經濟型石漠化植被恢復模式、石漠化地區高效益樹種産業化技術等科研成果,到2025年石漠化土地面積佔全省國土面積的比重減少到10%以內。

  破除喀斯特山區發展瓶頸

  陡峭的山腰,連站穩都要微斜著身子,裸露的石頭將土地切割成零星碎塊,風化的頁巖夾雜著些許土壤……看著眼前貧瘠的土地,張文芝不禁感慨:“沒想到這樣的土地也能實現畝産4萬元。”

  2019年,55歲的張文芝無意間了解到,家鄉貧瘠沙土地種莊稼不行,卻十分適合種植白芨,多方考察後,她決定返鄉,從雲南引苗,流轉土地308畝,在山溝溝裏熱火朝天地開始創業。

  令張文芝沒想到,只是一次施肥不當,就造成白芨大面積壞死,損失高達百萬元。無奈之下,她求助到貴州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在研究院農技專家的幫助下,很快就找到癥結所在,及時止損。

  研究院科技先遣隊隊員支永明認為,技術缺乏,是喀斯特山區群眾發展産業的共性問題。傳統農業發展相對成熟,農戶種植經驗都十分豐富,但發展特色農業,成本高、投入大,不能簡單套用以往的經驗,需要因地、因品制定種植方案。

  2014年,貴州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掛牌成立,為喀斯特區域發展和培育提供著科技力量,著力推進技術力量下沉,通過選派科技特派員、組建農業專家服務團、組建科技先遣隊、實施科技體制改革“四位一體”科技助農增收方式,深入推進科技扶貧。

  貴州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趙偉説:“要實現喀斯特地區經濟生態雙增收,需要深度聚焦農業現代化開展基礎研究和技術服務,著力在科研能力建設、科技服務品質提升和科技創新上下功夫,用創新之力和科技之翼助推發展。”

  實現石漠化治理良性循環

  “不種,沒得飯吃,種,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越種越貧瘠。”要活下去只有開墾新地,可開墾又會造成水土流失加劇,在矛盾中,貞豐縣查耳岩村的村民陷入了“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

  “眼看花江河,有水喝不著;石縫種包谷,只夠三月活。”正如童謠所唱,石漠化已成為嚴重制約當地發展的“攔路虎”。

  要治貧就要先打“虎”。貴州師範大學技術團隊入駐後,在當地建立起野外監測系統,對當地土壤水肥、水土流失、氣象、生態産品産量與品質等數據進行採樣分析,技術人員常年進行蹲點調研,探尋適應當地石漠化特徵的治理方案。

  最終,花椒因其作為高效經濟作物,根系發達,兼有優秀的保水保土特點,在眾多方案中脫穎而出。如今,全村18000畝花椒産業落地,光禿禿的石山被再次扮綠。

  早在2015年,在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花江治理模式”作為全國生態治理類唯一的參展項目亮相。

  2013年,經科技部批准,貴州師範大學喀斯特研究院/國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下稱貴州師大喀斯特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主要圍繞石漠化治理、世界遺産保護與生態産業基礎前沿研究、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應用示範與産業化推廣。

  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都要兼顧,是石漠化治理的重要目標。

  在關嶺-貞豐花江示範區的石漠化治理過程中,貴州師大喀斯特研究中心通過開展封山育林培草、增匯物種培植、植物抗旱保墑、特色林果和中藥材標準化種植、水資源高效利用等技術研發與示範,形成了以特色經果-立體農業、水利水保優化配套與極度乾旱應急調控、社區種養與再生能源清潔循環利用為核心的技術體系示範區。

  在喀斯特山區培育科技力量

  立足黔西南石漠化治理,貴州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建設了薏仁米、食用菌、高粱、中藥材、魔芋、西甜瓜等産業示範點32個,示範面積8500余畝,輻射帶動種植65萬餘畝,帶動9.7萬餘名群眾增收。

  從2019年7月開始,該研究院牽頭組建的四批科技先遣隊,圍繞黔西南州農業産業、縣主導産業和群眾所需,開展現場技術指導和培訓1323場次,培訓幹部群眾13650余人次,在基層培養帶動技術推廣員192人。

  趙偉説,貴州黔西南喀斯特區域發展研究院將積極開展引種試驗,加強地方種質資源收集,培育地方特色品種,制定更加適合當地的技術標準,通過“培育良種+改革良法”,助力喀斯特區域綠色發展持續提供技術支持。

  貴州師大喀斯特研究中心主任熊康寧率先在全國提出了完整科學的石漠化概念:“喀斯特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態環境下,人類不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岩石逐漸裸露、土地生産力衰退喪失,地表在視覺上呈現類似于荒漠景觀的演變過程。”

  根據各地石漠化特徵,熊康寧團隊因地制宜創建的治理方案,引領了國家石漠化防治科學技術的創新驅動,為國家在南方和貴州開設石漠化治理工程專項提供了科技支撐。

  截至目前,熊康寧團隊累計建成示範區48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示範區191平方公里,惠及12萬人。其治理經驗被推廣應用到全國87個石漠化重點治理縣以及喀斯特貧困縣和世界遺産申報保護縣。(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何登成 李政林)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