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在黔東南州天柱縣高釀鎮高釀村的稻田裏,兩台大型收割機將稻穗捲入“腹中”脫粒,一舉實現顆粒歸倉。
在貴陽市開陽縣高寨鄉的高粱種植基地裏,一株株紅彤彤的高粱穗壓彎枝頭,顆粒飽滿。
在畢節市織金縣化起鎮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基地裏,金燦燦的玉米已經成熟,繁忙的秋收工作已經拉開序幕。
…………
連日來,金色的畫卷裝扮和美鄉村,忙碌的身影穿梭田間地頭,豐收的喜悅洋溢貴州大地。
天道酬勤,不負耕耘。今年以來,貴州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把糧食生産安全責任扛在肩上,嚴格按照中央一號文件和省委一號文件要求狠抓落實,省委組織部、省農業農村廳、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繼續組織開展農技人員創新創業行動,激勵近萬名農技人員深入基層開展糧油生産基礎性示範服務和“揭榜挂帥”,將水稻“兩增一調”、玉米“一增五改”、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等高産高效技術送到田間地頭、生産一線,多地打破了糧食高産紀錄,為糧食豐收提供了堅強技術保障。預計今年貴州實現糧食播種面積4170萬畝,産量1120萬噸左右,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揭榜挂帥”,把糧食安全責任壓在肩上
當農業科學、種植養殖新技術注入貴州大地,糧食增産增收便不再單純“靠天吃飯”,開啟了山地現代農業的新篇章。
9月12日,是胡建風玉米制種單産提升團隊測産驗收的日子。
跟著測産驗收團隊,記者走進納雍縣曙光鎮法杓村麻窩組制種玉米種植基地,連片的玉米整齊有序,一行帶雄花的父本配合六行去雄的母本排列整齊,褪去枯黃的“衣服”,就見到了個頭大、籽粒飽滿的玉米穗。
“經過我們的嚴格測算,畝産幹籽粒達到578.68公斤,比未實施提升示範的對照區畝産增加了44.16%。”畢節市農技人員創新創業糧油技術服務指導專家團專家楊永奎宣佈測産結果:總體看下來,制種玉米穗禿尖短,穗大粒多又飽滿,幹籽粒能夠達到578.68公斤,十分喜人。
在榜單實施過程中,該團隊協同制種公司,結合實際,通過良種良法配套,嚴把基地選擇、種植技術及制種品質三關,提高制種玉米的産量和品質。
農技人員的“辛苦指數”,換來了農民的“幸福指數”。
有了農技人員提供的基礎性服務,曙光鎮法杓村村民何群今年首次種植制種玉米就喜獲豐收,“我今年種的100畝,鮮穗畝産2028斤,企業現場來收,鮮穗是1.5元一斤,畝産值3000多元,預計總收入30余萬元,凈利潤10余萬元。”
通過“揭榜挂帥”和農技人員提供的基礎性服務,專家試驗田轉變為農民大田,高産品種轉變為高産兼優質品種,專家統一集中管理轉變為指導農民管理。在一次次技術下鄉中,農民了解技術、掌握技術、示範技術、推廣技術,從而戰勝種植困難和病蟲災害,為我省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良法良機,做好山地現代農業“加減法”
八山一水一分田,在貴州,耕地尤為珍貴。在田間做“加法”實現“一地多收”,成為幹部群眾的共同目標。
時下,織金縣牛場鎮稻穀進入收穫期。後壩村“稻+魚”生態種植養殖基地裏,稻穗“笑彎了腰”。遠處,收割機正忙碌作業,近處,農戶正在給魚兒“轉移陣地”。
“隨著稻穀的陸續豐收,稻花魚也開捕了,今年稻穀産量高,魚兒也很肥,價錢也好。”農戶龔榮舉高興地介紹,目前稻花魚的價格達到了25元每斤,比去年高出不少。
稻因魚而優,魚因稻而肥。近年來,貴州多地因地制宜發展稻田養魚産業,推廣稻油輪作、玉米大豆複合種植、“菜-稻-菜”和“稻+”等産業發展模式。各地通過溝渠整治、田坎改造等項目,提高農田灌溉率,讓機械化收割更便利,實現“一年多季”“一田多收”“一業多效”。
創新種植模式為土地做“加法”,普及機械化為人工勞作做“減法”。
近日,走進習水縣習酒鎮桃竹村高粱種植示範基地,只見高粱稈被捲起送入機器,籽稈分離、秸稈粉碎,村民忙著分揀、裝袋、上車,高粱收割機將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並讓高粱實現增産。
“今年我們爭取到了習水縣農機提升項目,購置了收割機、無人機及自動播種機,從播種到收割全程實行機械化。我們村種植高粱2100畝,預計産量80萬斤,産值450萬元左右,在農業機械化的加持下,我們的産量、效益都有明顯提高。”桃竹村村委會副主任包珊説。
截至6月30日,全省已成立農機服務組織1897個、從業人員22515人,較2022年底分別增長196.41%、241.91%;全省1324個涉農鄉鎮農機服務組織實現全覆蓋。
五穀豐登,為山鄉鋪上“金色畫圖”
豐收季節,喜訊頻傳。
9月6日下午,遵義市匯川區松林鎮上莊壩區,隨著專家組宣佈籽粒玉米高産示範田“畝産1081.23公斤”測産結果,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這是遵義地區籽粒玉米産量首次突破1000公斤,為有史以來黔北地區最高産量,也是全省目前最高産量!”遵義市農業農村局農推科科長、市創新創業行動糧油團總團長杜玉婕激動得熱淚盈眶。
杜玉婕向記者介紹,籽粒玉米示範田選用了優良新品種“真玉8號”+“一增五改”高産高效的技術來栽培。傳統玉米每畝種植密度3000株左右,示範田新品種“真玉8號”種植密度為4250株。在嚴格栽種技術的前提下,産量就會增加。
秋收喜看“成績單”。進入8月以來,全省陸續進入了玉米集中測産階段,由於種植氣候條件良好、農技人員的技術服務到位,今年玉米取得了增産效果。其中,黔中地區息烽縣獲得了歷史最高産量,達到了1019.9公斤/畝,六盤水同樣也取得了産量的突破,畝産1019.38公斤。與此同時,各地水稻種植通過測産也傳出增産喜報,其中在興義市萬峰林街道百畝方水稻基地,平均畝産981.83公斤,最高田塊樣本點折合畝産達1174.16公斤,創貴州水稻單産新紀錄。
據省農業農村廳有關同志介紹,今年全省農技人員創新創業行動開展以來,有9700人在糧油板塊進行基礎性示範服務,輻射面積達到了570萬畝,通過示範引領,“專家田”變成了“農民田”,助推了全省大面積糧油作物的平衡增産。
不忘“國之大者”,貴州全面夯實糧食安全根基,從種植業到畜牧業全面打牢基礎,實現糧袋子、菜籃子、肉攤子、果盤子等全面豐收。(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鄧鉞潔)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