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山水間的人類奇跡 ——從萬橋飛架看貴州奮鬥
2024-01-22 10:29:15來源:貴州日報編輯:羅淼責編:魏寒冰

山水間的人類奇跡 ——從萬橋飛架看貴州奮鬥_fororder_eeb3c654-4be1-4501-a1d5-720f6909d922

雄偉的馬嶺河大橋。 (貴州省交通運輸廳供圖)

  數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交通發展步入“黃金十年”,相繼建成1.3萬座公路橋梁。其中,總長超過1000米和單孔跨徑超過150米的特大型橋梁就有364座。

  貴州是我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在喀斯特高原上連綿起伏的山巒間架起了3萬餘座橋梁。世界高橋前100名中,近一半在貴州。

  貴州4座橋梁斬獲有橋梁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橋梁大會(IBC)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全國獲此獎項的橋梁僅有9座。

  1月11日,天邊剛露一抹亮光,納晴高速12標項目常務副總工程師宗衛便披上外套出門了。頭頂刺骨的寒風,他沿陡峭的施工便道向上走,登上烏蒙山大橋施工點。

  這一天是個特殊的日子。烏蒙山大橋右幅主拱圈將合龍。確認拱圈節段的吊裝準備工作就緒後,他松了口氣。

  當天下午,隨著最後一個預製節段精準到位,烏蒙山大橋右幅主拱圈順利合龍。該橋建成後將成為世界首座鋼桁腹桿—混凝土組合拱橋,在我國橋梁建設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世界橋梁看中國,中國橋梁看貴州。

  貴州是我國唯一沒有平原的省份,在喀斯特高原上連綿起伏的山巒間架起3萬餘座橋梁,創造了多個“世界第一”,是我國交通運輸高品質發展的生動縮影。

  世界高橋前100名中,近一半在貴州。在數代建設者的奮鬥下,貴州打造了數量多、類型全、技術複雜、難度極大的“橋梁博物館”。

  奇跡的背後,是貴州人民奮鬥精神的寫照。

  世界級橋梁博物館

  連通西南地區,難點在貴州,關鍵也在貴州。貴州認定一個理:要致富,先修路,修路必修橋。

  翻閱一本本志書,貴州歷代仁人志士為建橋殫精竭慮。如葛鏡誓言“橋不成兮鏡不死”、周起渭回報桑梓捐資修建“宮詹橋”、奢香女侍阿笮朵妮為修橋獻出寶貴生命……

  在福泉市,修建於明清時期保存至今的石橋就有130座。歷史遠去的背影,蘊含著貴州歷代修橋鋪路人的心血和汗水,更激勵著後代改寫貴州“峰際連天,飛鳥不通”的歷史。

  1978年,貴州橋梁數量2932座。到2024年,這一數字翻了10倍。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一座座橋梁跨山越水、暢通交通、便利民生,讓山地貴州變身“高速平原”。

  京滇古驛道上的石橋已失去時代功能,雲貴交界處建起一座世界級大橋——杭瑞高速公路“北盤江第一橋”,橋面至江面565.4米的垂直高度,被吉尼斯官方認證為“世界最高橋”。

  黔貴大地萬橋飛架,不斷刷新著世界紀錄,也鐫刻下奮鬥的印跡。

  建設中的六安高速花江峽谷大橋,橋高625米、跨徑1420米,建成後將成為“世界第一高、山區第一跨”,這一高一跨,一“橫”一“豎”,書寫著貴州打開山門、勇攀高峰的決心和勇氣。

  日前,花江峽谷大橋貓道第一根承重索順利跨越北盤江,兩岸主塔成功“牽手”,標誌著貓道施工的序幕正式拉開。不久的將來,貴州將以625米的高度,再次刷新世界第一高橋的記錄。

  省交通運輸廳黨委書記、廳長邱禎國談到,在交通大發展大跨越的歷史進程中,貴州橋梁建設突飛猛進,一座座世界級橋梁不斷刷新世界紀錄,實現從“地無三尺平”到“橋梁博物館”的華麗轉身,把“無橋不成路”的貴州點綴得淋漓盡致。

  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交通發展步入“黃金十年”,相繼建成1.3萬座公路橋梁。其中,總長超過1000米和單孔跨徑超過150米的特大型橋梁就有364座。

  多項第一驚艷全球

  貴黃高速甘溪特大橋,主跨300米,目前同類型橋梁結構形式下跨度世界第一。

  它取代了曾經的“五道拐”和蜿蜒數公里的臨崖公路,將新巴鎮到貴定縣城行車時間由原來1小時縮減至15分鐘左右。

  這是貴州交通跨越發展的一個縮影。在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17.6萬平方公里的省份,創造令人驚艷的“高速平原”,需要多少次逢山開路、遇水搭橋?

  答案是數以萬計。

  數字背後,更是貴州交通建設巧奪天工的精品力作。

  萬橋之上鋪展“高速平原”,世界前10座高橋有4座在貴州,有15座橋梁共計獲25項國際國內大獎。

  不僅有首次研發的斜拉橋主梁整節段縱移轉體懸拼工藝、自主研發的新型橋面懸臂吊機和實現C50混凝土320米高塔一泵到頂的歷史性突破,更有造價僅1.1億元的G320線花魚洞大橋斬獲橋梁界“諾貝爾獎”,在山區峽谷橋梁“小而精”建設上達到了一個世界認可的全新高度。

  花魚洞大橋也是我省第4座斬獲有橋梁界諾貝爾獎之稱的國際橋梁大會(IBC)古斯塔夫·林德撒爾獎的橋梁,全國獲此獎項的目前僅有9座橋梁。

  大獎的背後凝結著貴州橋梁人的非凡智慧和極致匠心。“貴州建橋,世界領先。”著名橋梁專家葛耀君這樣評價。

  在滬昆高速安順境內,全長2237米、主跨1088米的壩陵河大橋,是世界上首次主跨跨徑超千米的懸索橋,是首開先河創新使用氣動翼板解決山區峽谷橋梁抗風問題的超級橋梁,也是貴州不斷刷新高橋紀錄的起點。

  而被貴州橋梁建設團隊提及最多的“北盤江第一橋”,為解決峽谷拼裝難題,建設單位專門在橋頭建起新工藝試驗場,“做1比1大小的實體拼接試驗,不同方案的圖紙堆了2米多高”,成為世界特大跨徑鋼桁梁斜拉橋的典範。

  “無先例可循,只有摸著石頭過河。”這是採訪中,貴州橋梁建設者説得最多的話。

  被業內稱為“最美天空之橋”的平羅高速平塘大橋,採用的“疊合梁斜拉橋整節段上行式安裝工法”屬國內首創,提高施工效率20%,為國內裝配化施工開拓了新的方向,也成就了它世界第一高混凝土橋塔的地位。

  造橋術實現新突破

  建設單一種橋型,對貴州交通建設團隊來説輕車熟路,但是組合起三種橋型仍然具有一定的挑戰。

  “在貴州修橋,就是不斷挑戰自我。”納晴T10標項目黨支部書記、項目經理石宏偉介紹,六枝大橋在建設過程中創新採用了“一橋三工藝”技術,包含了拱橋、斜拉橋和連續剛構橋三種橋型施工工藝,相當於修了三種橋。

  從世界同類型橋梁來看,六枝大橋同時創下了四個世界第一:主跨徑、橋長在建成後均排名世界第一,墩高並列剛構橋墩高世界第一,主橋採用的五跨連續(三主跨)預應力混凝土空腹式連續剛構梁結構形式為國內外首次。

  橋“見”貴州,看突破創新;橋“見”貴州,更見世界之最。

  貴陽至甕安高速上的清水河大橋,首次在懸索橋中採用板桁結合加勁梁,集壩陵河大橋與杭瑞高速北盤江大橋的優點于一體,是當前世界上最大單跨板桁結合加勁梁懸索橋;

  甕開高速開州湖特大橋,以一抹藍色橫跨洛旺河峽谷,建橋時首次在國內使用上下分體擺軸式結構散索鞍,創新了隧道錨與下方主線隧道協同作業施工技術;

  …………

  “新技術、新工藝的研發與應用,都要通過試驗反復驗證。”貴州交建集團所屬公路集團第八工程公司總工程師劉驍凡説,沒有一座橋是相同的,因地制宜開展科技創新,必須精益求精,對每個設計細節嚴格把控。

  貴州“萬橋飛架”的背後,是百餘項國家級和省級技術創新,是一批關鍵技術難題的突破,是貴州已形成山區複雜條件下覆蓋所有現代橋型的設計施工技術,更有一大批橋梁建設人才在實踐中成長。

  “我是看著貴州的橋一點點‘長高’的。以前40米的高橋都很少見,現在動輒上百米。”劉豪是家裏的第三代橋梁人。在他印象裏,爺爺、父親進山修橋,五六年都很少回家,“現在平塘大橋這樣的世界級大橋,三年就能建成。”在劉豪所在企業,目前就積累了十幾種橋型的標準工藝圖,可滿足常見橋梁的設計施工需求。

  橋旅融合如火如荼

  橋梁作為建築實體,是“有形之橋”。而作為文化符號,便是“無形之橋”,可托起夢想與現實,托起詩與遠方。

  在馬選軍記憶中,他土生土長的地方—六盤水市水城區都格鎮龍井村是個偏僻但風景如畫的山旮旯,“做夢都沒想到能在這裡見到外國人,還能看見航拍的小飛機,這一切都是因為北盤江大橋的修建。”

  大橋通了,馬選軍的致富路也通了。慕名前來過橋、觀橋的人越來越多,他順勢開起了“小馬哥”農家樂,吃上了“文旅飯”。

  平塘大橋下的曹渡河峽谷時常霧氣濛濛,猶如雲端架橋。天空之橋服務區也因橋得名,成了當地觀光旅遊必去的打卡點,還獲評全國首批交旅融合十佳案例。服務區內的鄉村振興直營店更是人氣爆棚,服務區開業3年多來,累計幫助周邊群眾銷售“土特産”總金額5000余萬元。

  眼下,1420米的主橋跨度讓在建的花江峽谷大橋“橫豎”都是第一。

  這一跨,架起一座有形的橋,將一個半小時的通行時間壓縮到2分鐘。

  這一跨,架起一座無形的橋,把峽谷兩岸分屬兩個市州的平街鄉花江村和花江鎮五里村緊緊聯繫在一起,讓兩個村“坐擁”世界超級大橋的無限資源。

  這一跨,更跨出了我省橋旅融合的3.0版本。這裡將打造集橋梁觀光、休閒度假、研學實踐、橋梁酷玩、運動體驗等“橋文體旅”項目于一體的橋旅融合發展項目。

  省交通運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依託世界級高橋眾多優勢,貴州相繼打造了平塘大橋、壩陵河大橋等一批“明星橋”,目前正深入挖掘貴州橋梁在全省旅遊産業化中的特殊功能定位,努力把貴州橋打造成世界級旅遊標識。

  萬橋飛架,大道縱橫。如今的貴州,以交通促開放,以開放促發展,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闊步前進。(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力維)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