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貴州:擦亮鮮明底色 傳承紅色基因
2025-04-21 10:30:08來源:貴州日報編輯:羅淼責編:趙瀅溪

貴州:擦亮鮮明底色 傳承紅色基因_fororder_微信圖片_20250421085323

遊客在遵義會議會址參觀。 盧忠南 攝

  4月16日,紀念紅軍長征過鎮寧暨“弄染結盟”90週年紀念大會在安順舉行。彭德懷侄外甥張峰與陸瑞光重孫陸啟龍深情講述先輩英勇事跡,帶領觀眾深切感受這一長征途中意義重大的歷史時刻。

  貴州作為中國革命的轉折地,在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於此開展諸多革命活動,留下眾多珍貴紅色舊址。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時強調,對革命戰爭時期留下的紅色舊址,要加強系統性保護。

  牢記總書記的殷切囑託,貴州備受鼓舞,近年來大力實施“四大文化工程”,並將紅色文化重點建設工程置於“四大文化工程”之首,切實做好豐富紅色舊址的保護、管理與利用工作,推動這片紅色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深度挖掘,精準闡釋內涵

  紅色舊址承載著厚重歷史,是革命精神的集中展現。4月9日,“烏江天險重飛渡,兵臨貴陽逼昆明”段系列活動第三站在貴陽市花溪區青岩鎮舉行,參觀人員走進花溪青岩紅軍作戰指揮部舊址,重溫紅色歷史,感悟先輩精神。

  紅色,是多彩貴州的鮮明底色。長征時期,紅軍足跡遍佈貴州9個市(州)60多個縣(市、區),創造了強渡烏江、激戰婁山關、四渡赤水等經典戰例。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和革命遺址遺跡,宛如散落于黔貴大地的明珠,串聯起中國革命的壯麗史詩,是傳承與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

  為高品質保護和利用紅色革命遺址與文物,貴州頒布並實施《貴州省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條例》,制定《貴州省紅色資源認定標準》,推進6條長征歷史步道、30個長征文物保護修繕和展示利用項目。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貴州共登記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3760處,其中革命遺址達1120余處。

  在摸清“紅色家底”的基礎上,貴州同步推進紅色舊址內涵挖掘與精神闡釋工作。省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省社科聯副主席、省中共黨史學會常務副會長余福仁介紹,近年來,省委黨史研究室圍繞紅色舊址內涵挖掘與精神闡釋開展了一系列系統性工作,包括深化對遵義會議、中共貴州省工委等歷史貢獻和時代價值的研究,完成《中國共産黨貴州歷史》第一卷、第二卷的修訂再版,開展20余個重大調研課題等。

  全面保護,提升展陳內容

  在遵義會議紀念館,數字化技術讓紅色歷史“活”起來。數字投影、三維動畫等現代科技手段,生動再現遵義會議、四渡赤水等場景,使觀眾仿若置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周俊南介紹,遵義會議紀念館正全力推進文物保護與展陳提升工作,將對遵義會議會址、紅軍總政治部舊址等文物建築進行保護修繕,並借助數字化技術展開全面監測。“同時深入挖掘史料,結合最新研究成果,優化陳列內容與形式,突出特色亮點。”

  與此同時,貴州各地積極探索紅色舊址的保護與利用。自2019年起,貴州聚焦長征國家文化公園“1+3+8”標誌性項目體系建設,實施遵義會議會址周邊環境整治及展陳提升、四渡赤水集中展示帶、長征文物保護修繕工程等重點項目,有效提升遵義會議會址、大婁山紅色文化主題服務區、黎平會議會址等一批重要紅色文物的保護展示水準。

  作為中央紅軍入黔第一城,黎平境內有近60處重要革命遺址遺跡,為這座“曙光之城”增添了光輝。漫步黎平翹街,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會址、毛澤東舊居、中央紅軍教導師舊址等歷史遺跡錯落有致,與四合院、封火墻共同勾勒出一幅厚重的歷史畫卷。

  “這裡紅色舊址保存得十分完整,瞬間就能讓人仿佛回到當年的歷史情境。”4月初,慕名而來的四川遊客張徹感慨道。

  創新轉化,運用興盛文旅

  在黔貴大地,兩顆冉冉升起的紅色文化“雙子星”,以“紅色文化+科技呈現”的方式,將紅色舊址“搬”上劇場,成為遊客打卡貴州的新熱點。

  貴州長征文化數字藝術館(紅飄帶)運用數字化、藝術化手段,把湘江血戰、四渡赤水等歷史場景化作流動史詩,自2023年10月試運營以來,接待遊客已超100萬人次。大型沉浸式演藝劇目《偉大轉折》讓觀眾“親歷”遵義會議歷史現場,自2024年1月首演至今,已接待觀眾33萬餘人次。

  貴州省文物事業發展中心主任張勇認為,借助數字技術傳播紅色文化,通過體驗式、沉浸式、互動式活動,讓紅色文化“活”起來,既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又能引導人們感悟革命傳統,厚植家國情懷,自覺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在鴨池河畔,紅色舊址正與時代同頻共振。1936年紅二、紅六軍團強渡的險灘上,七座跨時代橋梁依次矗立。橋下紅軍渡口遺址記錄著軍民共築浮橋的瞬間,與車水馬龍的鴨池河大橋共同繪就“天塹變通途”的百年畫卷。

  河畔的畢節市黔西市大關鎮丘林村,作為貴州首批23個紅色美麗村莊試點之一,“七橋飛架”的故事吸引了不少省內外遊客慕名而來。“既為大橋的宏偉所震撼,更為軍民魚水情的傳承而感動。”站在紅二、紅六軍團強渡鴨池河渡口遺址,江西遊客葉女士感慨説。(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若佩)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