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貴州“拍了拍”你 邀你共赴“黔程”
2025-04-29 09:27:18來源:貴州日報編輯:趙瀅溪責編:趙瀅溪

  4月26日,貴州飯店國際會議中心,以“廣聚天下英才 匯聚黔進動能”為主題的第十三屆貴州人才博覽會啟幕,600余家用人單位、6.3萬餘個崗位需求在此集中釋放。從院士專家到青年才俊,從知名企業到創新團隊,這場盛會不僅是人才與機遇的“雙向奔赴”,更是貴州以人才“第一資源”激活發展“第一動力”的生動實踐。

  政策賦能 制度創新構築人才新生態

  開幕式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原校長包信和以“以科技創新為引擎,推動貴州現代化産業振興”為主題發表演講。他表示,貴州在大數據、新能源等領域的突破令人矚目,其人才政策和産業生態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肥沃土壤。這正是貴州推行“人才強省”戰略的實踐成果。

  今年,貴州省重點産業人才蓄水池已有78家企業、187個崗位首批入池,每個崗位均配備20萬元以上年薪和事業編制,旨在為企業引進關鍵性人才,解決“卡脖子”難題。

  制度創新的背後,是貴州對人才生態的系統構建。《貴州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創新改革措施》明確,科研人員可保留編制到企業全職服務,成果轉化收益分配比例最高可達90%。同時,“高層次人才培養支持工程”計劃用10年時間,培養頂尖人才後備人選、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經費支持最高可達500萬元。

  産才融合 6.3萬餘個崗位激活發展新動能

  聚焦構建具有貴州特色的現代化産業體系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本屆人博會圍繞會、研、賽、引、展、宣”6個方面,安排了33場主體活動,搭建集人才引進、智慧碰撞、項目對接于一體的專業化人才交流合作平臺。

  “這個崗位對專業技能的具體要求有哪些?”“未來的晉陞渠道是怎樣的?”第十三屆貴州人才博覽會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現場人頭攢動。一群群青春洋溢的畢業生,手持精心準備的簡歷,滿懷期待地穿梭在各個企業展位之間。

  “今年校招需求較去年有所增加,本次招聘提供了9至10個崗位,計劃招聘80余人。我們更青睞主動學習能力強、溝通順暢且具備創新思維的學生。”貴州富之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人事經理胡志艷介紹。

  産業需求與人才供給的精準對接,讓貴州成為全國人才流動的“新熱土”。此次人博會,貴州特地邀請10余位院士、10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為人才設計豐富活動場景,設置人才和項目簽約、創客路演等環節,以會為媒,讓人才站“C位”。線上線下共收集發佈需求崗位6.3萬餘個,其崗位最高年薪達100萬元,20萬元以上年薪的人才需求近千個。

  截至目前,人博會網站訪問量累計達700余萬次,註冊人才32萬餘名,開幕當天在線人數1.3萬餘人。

  雙向奔赴 人才與城市共成長

  在人才成果展上,一幅幅照片記錄著人才與貴州的“雙向奔赴”。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胡瑞忠院士團隊紮根貴州20年,在礦産資源勘探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綠色農藥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數十年如一日服務“三農”,在綠色農藥分子設計、農藥靶標發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今天的所見所聞深深打動了我,貴州對人才的重視,讓我感受到這片土地正在飛速發展,處處涌動著難得的機遇。”開幕式上,英國物理學會院士、四川大學原子分子所教授Martin T Dove與貴州工程技術學院簽訂人才協議,他説:“在培養研究方面,我有豐富的指導經驗,衷心希望能憑藉自身所長,為貴州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為深化産才融合,今年,貴州首次承辦全國性人力資源服務産業交流活動,24個省(區、市)人社廳(局)、26個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齊聚貴陽,推動人才服務專業化發展。

  “人博會不僅是貴州的盛會,更是全國性的高端人才交流平臺。”湖北省武漢市江漢區人力資源産業中心主任、中國武漢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負責人夏德龍表示,希望借此機會與其他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産業園共同交流,學習先進經驗,以推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發展,助力人力資源服務業邁向高品質發展新階段。

  暮色漸濃,人博會現場仍燈火通明。這場盛會不僅是人才的“鵲橋會”,更是貴州向世界發出的“邀請函”——在高品質發展的新征程上,這片熱土正以最大的誠意,邀請天下英才共繪“黔進”藍圖。(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莎)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