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國家濕地公園。 孫大方 攝
“中國涼都”,這個響噹噹引人矚目的名字,在今天已成為六盤水的“金色名片”,更是六盤水人的驕傲。
因為有了這個名字,深處大山之中的六盤水從此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走向精彩的未來;
因為有了這個名字,六盤水蔚藍的天空讓更多人仰視、涼爽的氣候讓更多人棲息、秀麗的山水讓更多人徜徉;
因為有了這個名字,六盤水人從此有了一個引以為傲的別稱——“涼都人”。
……
“中國涼都”,從何而來?
讓我們打開“時光放映機”,一起看看“中國涼都”誕生的故事。
一
時間定格在2004年。
這一年的六盤水正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
作為“江南煤都”,這座因“三線”建設而崛起的工業城市,煤炭是這座城市經濟的主角,“黑色”是這座城市的底色。
如何在六盤水發展畫卷的“黑色”底色上再增添一抹“綠色”?這引起了當時六盤水領導層的思考。
2004年3月25日,在六盤水市委會議室裏的一次座談會上,“中國涼都”的概念如星火般閃現,瞬間吸引了市委、市政府領導層的注意,也點燃了這座城市對未來的想像——讓“涼資源”變成“熱經濟”!
之後不久,在市氣象局的辦公樓上,六盤水的氣象專家們對著成堆的氣象數據忙個不停——從1971年到2000年的30年氣候資料數據中提煉出六盤水的“獨特氣質”。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六月平均氣溫18.3℃、七月平均氣溫19.8℃的曲線在圖表上蜿蜒時,他們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座城市的“魅力密碼”——這裡沒有夏日灼人的熱浪,只有“長年無夏,春秋相連”的溫柔守候。
二
2004年3月28日,市氣象局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中國涼都·六盤水”的七個定性優勢——“長年無夏,氣候宜人;夏季滋潤;紫外線輻射適中,有利於身體健康;兼具高山氣候和森林氣候的特點,利於治療疾病;近十年變暖趨勢明顯,氣候資源優勢更顯突出;與國內有代表性的避暑勝地相比,優勢明顯;交通便捷,四通八達”。這裡是得天獨厚的避暑勝地!只是需要一個科學論證。但科學論證需要更精準的注腳,由此拉開了一場為“中國涼都”正名的攻堅戰:市氣象、科技、環保、衛生等部門分別組成課題組,他們扛起各種儀器開始在山間穿梭,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尋覓,在一次次的追問不懈探尋……經過緊鑼密鼓的苦戰,于當年11月,課題組形成了一份“沉甸甸”的課題結題材料。
通過論證,把“涼爽滋潤、清新療效、紫外線輻射適中”的“中國涼都·六盤水”從初步的定性認識,提高到定量的科學論證,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為宣傳六盤水、打造“中國涼都·六盤水”城市品牌、提升六盤水的城市品位、拓展六盤水的發展空間提供準確定量的科學依據。
不僅如此,課題組還將六盤水市中心城區6月至9月的氣候特徵、紫外線輻射適中的依據、氣候療養作用分析、空氣品質狀況,與其他城市和站點進行一場“氣候比武”,經過論證,得出六盤水兼具“涼爽、舒適、滋潤、清新、紫外輻射適中”的氣候特徵。與全國729個氣象臺站的逐日平均氣溫、逐日最高氣溫和逐日最低氣溫以及人體舒適度的統計對比分析(資料年代統一為1971年到2000年)表明,六盤水的“涼爽、舒適、滋潤”是“唯一”。
六盤水的氣溫曲線像一位優雅的舞者,始終在22℃以下的舒適區輕盈旋轉,而濕度數據則如溫潤的絲綢,83%的相對濕度讓每個日子都浸潤著恰到好處的滋養。當北方城市還在為PM2.5發愁時,六盤水的空氣中負氧離子濃度達到583個每立方釐米,酸雨率連續三年保持為零。
三
2005年8月,北京。
十二位全國頂尖專家組成的論證審定委員會齊聚中國氣象學會,氣象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黃嘉佑任專家審定組組長,其中還有中國科學院大氣所研究員、科學院資深院士陶詩言,中國氣象科學院教授、科學院院士陳聯壽等學界泰斗。
論證審定委員會的專家認真聽取了六盤水市氣象局關於“中國涼都·六盤水”課題的研究成果等報告,並就報告中涉及到的有關技術問題進行了質詢。中國氣象學界泰斗陶詩言先生在認真審定課題組提交的有關材料後作了精彩的書面發言。專家委員會認為,“中國涼都·六盤水”課題組從氣象、環保、醫療等方面進行的論證,充分闡明瞭六盤水市夏季“涼爽、舒適、滋潤、清新、紫外線輻射適中”的特點和得天獨厚的氣候資源優勢,論證縝密,方法得當,論證結論科學可靠。
經過多輪質詢、論證,專家委員會一致肯定了六盤水市中心城區夏季具有“涼爽、舒適、滋潤、清新、紫外線輻射適中”等獨樹一幟的氣候特點。
2005年8月,這在六盤水的發展史上是一個值得銘記的日子——中國氣象學會向六盤水市政府頒發了“中國涼都·六盤水”證書。這座深處烏蒙山區的工業城市正式獲得了一張全新的城市名片——“中國涼都”。
從證書頒授的那一刻起,六盤水的天空格外湛藍。這個中國首個以氣候資源命名的城市稱號,如同神奇的魔棒,讓藏在深閨的六盤水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這個帶著青草氣息與山風涼意的名字,不僅是對六盤水夏日19.7℃平均氣溫的詩意注解,更見證了一座城市如何以科學論證為筆,在時代的畫卷上勾勒出轉型升級的壯美篇章。(記者 孫衛東)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