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頭雁領航“牛”産業 黨群同奔致富路——黔桂攜手在“兩江一河”流域的“黃金約定”
2025-06-26 10:05:02來源:中國農網編輯:趙瀅溪責編:趙瀅溪

  貴州省望謨縣地處黔、桂兩省(區)四州(市)交界處,南北盤江在此交匯,與廣西樂業縣隔紅水河相望,“兩江一河”的區位優勢突出。近年來,望謨縣立足資源稟賦,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依託幹部人才“組團式”幫扶、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力量,通過政策引領、培育“示範點”、拓展“新市場”、疫病防治、服務優化等措施,推動黃牛産業從分散養殖向規模化、標準化、産業化轉型。

  領頭雁的致富道路

  走進群山環抱的蔗香村,一幅山水交融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連綿的峰林如同水墨勾勒的屏風,蜿蜒而過的江水將整個村莊溫柔環抱,碧綠的江面倒映著兩岸的青山和古樸的民居。

  破曉時分,譚幫玉驅趕牛群踏碎晨露,向著青翠的山坡緩緩而行,一群黃牛低著頭邊走邊大快朵頤。

  從蔗香村“兩委”活動室出發,穿過“貴檸谷”的蜿蜒小道,農村黨員譚幫玉簡陋的牛舍映入眼簾。“這是我最近搭建的牛圈,以前牛羊都是在山坡上散養,現在夜晚牛羊有了歸宿。”譚幫玉説。

  譚幫玉是蔗香村的村民,今年61歲,也是一名中共黨員,曾擔任過蔗香村委會主任。説起黃牛養殖,譚幫玉回憶起25年前的往事。“感謝群眾的信任,我曾擔任過蔗香村委會主任。卸任以後,2000年起嘗試養殖山羊,但那時山羊的價格並不理想,沒有賣出好價錢。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的小舅介紹我養牛,並説收益會好一點。”譚幫玉説。

  “2000年,我在蔗香村投入9萬元選購當地黃牛30頭,當年黃牛出欄率比較高,賺了20萬元。2020年,從價格比較優惠的樂業縣雅長鄉偉龍村引進12頭母種牛、10頭公種牛,現在黃牛養殖規模達到70多頭。今年端午節前,賣出的一頭黃頭價值最高,有1.2萬元。”談及養殖規模的擴大,譚幫玉的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

  譚幫玉黃牛養殖的方式主要採取山坡放養和夜間補飼相結合,並且堅決做到不投喂飼料。“白天把牛放養在山坡上,晚上在圈裏給黃牛補飼草料,這些草都是自家土地種的,從來不餵養飼料,這樣才能保證黃牛天然綠色、肉質良好。”譚幫玉介紹,“牛主要銷往廣西、湖南,每年銷售公牛16頭、母牛將近20頭,每年純收入10—20萬元。”

  “作為一名共産黨員,能夠帶動群眾一起致富是我的責任。”譚幫玉説,他還帶動蔗香村10多戶村民從事黃牛養殖,教會他們疫病防治的技能。

  從事黃牛養殖是一項十分辛苦的事業。正如譚幫玉所説:“養牛需要勤奮,要起早貪黑、特別能吃苦,自己動手搭建牛棚,鋪設草料場地,割草夜間餵養,還要懂得疫病防治基本技能和飼養技巧。”

  跨區域的“黃金約定”

  “因為田林縣百樂鄉板幹村的黃牛價格相對優惠,蔗香村對黃牛的需求量大,所以我們達成黃牛購買意向合作。”蔗香黨支部書記譚海戰介紹,隨著望謨縣與樂業縣、田林縣的群眾在黃牛養殖上互通有無、來往頻繁,“兩江一河”流域黨建聯建的思路拉進了多地産業發展的距離。

  這種“親密合作”的生動實踐,背後得益於水上聯合黨支部的建立。2024年4月,貴州省南北盤江紅水河航道管理局、望謨縣交通運輸綜合執法大隊、望謨縣蔗香鎮、冊亨縣雙江鎮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海事局、樂業縣交通運輸局、田林縣交通運輸局、樂業縣雅長鄉、田林縣百樂鄉共同簽訂黨建聯建跨區域協作協議,決定成立聯合黨組織,共同開展水上聯合執法或巡航活動。當年年底,南北盤江紅水河水上聯合黨支部在紅水河蔗香航道段辦公區正式成立,明確在安全生産、産業發展和鄉村治理等方面開展聯合行動。

  隨後,蔗香鎮人民政府與田林縣百樂鄉人民政府簽訂了《黃牛購買意向合作協議書》,雙方就黃牛採購數量、品種、動物檢疫等達成協定。

  為突破當地資源和市場瓶頸,蔗香鎮通過“兩江一河”流域黨建聯建協作機制,主動與廣西田林縣百樂鄉、雅長鄉等開展“跨省聯誼”,引進肉質好、抗病毒強的黃牛種類,並實時共享信息、技術,實現多方資源互補、合作共贏。“2024年與百樂鄉合作以來,引進先進改良黃牛118頭,使優質肉牛出欄率提高20%;通過共享疫病防控信息和市場銷售渠道,推動蔗香鎮黃牛遠銷貴陽、廣州等地,年銷售額增長15%。”蔗香鎮人大主席李乾華説。

  “村‘兩委’負責提供黃牛買賣信息、渠道,引導群眾到百樂鄉板幹村購買黃牛,為有意向從事黃牛養殖的村民提供了便利。”蔗香村黨支部書記譚海戰説,“蔗香村已有12戶村民到百樂鄉板幹村購買黃牛,飼養1年左右出欄;蔗香村飼養的肉牛也銷售到板幹村,2024年每斤牛肉售價45元,今年牛肉賣到33元/斤。”

  “以前群眾是自發進行物資交易或牲畜買賣。”李乾華説,聯合黨支部成立以後,推動黃牛買賣由個別群眾無序化個體交易模式向政府跨區域主導的制度化服務平臺轉型升級。

  奔向未來的“牛産業”

  “政府獎勵給了我們信心,現在大家都爭著學技術、擴規模。”蔗香鎮樂康村脫貧戶農昌利説,通過“以獎代補”政策獲得2萬元獎勵,擴大養殖規模至15頭,年收入突破4萬元。

  為調動群眾參與發展黃牛養殖産業的積極性,望謨縣建立“以獎代補”激勵機制,制定《望謨縣到戶産業獎補項目實施方案》,明確每新增存欄1頭以上黃牛給予獎勵5000元,每戶每年最高獎勵不超過2萬元。這項政策與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構成利益連結。

  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該縣動員2104戶群眾新增飼養5262頭黃牛,兌現獎補資金2631萬元,戶均增收1.25萬元。

  為破解傳統養殖規模小、效益低的難題,望謨縣出臺措施,明確對新建或改造與養殖規模相適應的養殖圈舍等設施的合作社或家庭農場每戶分別發放不超過20萬元或0.5萬元的資金補貼,並提供政策扶持和畜牧技術支持。“因為養殖規模擴大,我獲得縣草牧中心5000元的獎勵。今年又獲得6萬元的牛圈修建補貼。”譚幫玉説。

  望謨縣還著力培育黃牛養殖産業示範點。“截至目前,蔗香鎮入庫養牛家庭農場已從2019年的1家增長至8家,其中3家獲評省級示範家庭農場。”李乾華説,組織畜牧獸醫師開展科學飼喂、疫病防控等現場培訓,推動養牛健康率提升至95%以上。

  為解決散戶缺技術、缺市場的難題,望謨縣探索出了“農場+散戶”的黃牛養殖模式。“鎮政府組織家庭農場戶幫助散戶提供疫病經驗分享、收購銷售指導等服務。”蔗香村村民岑英旗説,他的家庭農場屬於天然養殖,年出欄黃牛50余頭,帶動周邊5戶村民新增養牛120余頭。

  針對黃牛養殖疫病風險高的特點,望謨縣構建“預防—監測—處置”的全鏈條服務體系,每年採取春秋兩季集中開展免疫行動、實行“包村聯戶”責任制和加強疫情排查防治等方式,實現口蹄疫、布病等重大疫病免疫率達100%。

  同時,當地鼓勵黃牛養殖戶購買商業保險以抵禦經營風險。蔗香鎮近三年累計獲黃牛養殖保險理賠45萬元,有效解決了70戶養殖戶的後顧之憂。“有了保險兜底,大家再也不用擔心一場疫病回到解放前了。”樂康村養殖戶農昌利感慨道。

  此外,搭建銷售平臺拓展黃牛肉銷售渠道是望謨縣的又一個生動實踐。每週三,油邁瑤族鄉的“鄉愁集市”熱鬧非凡,新鮮的黃牛肉被前來觀光遊覽的遊客搶購殆盡。這是油邁瑤族鄉以黨建為引領,搭建“鄉愁集市”平臺,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路徑帶來的生動畫面。據了解,2024年10月以來,油邁瑤族鄉採取牛肉販賣實名登記掛牌、實施注水試紙快檢、組建肉販非正式協會、肉販簽字承諾肉質保證等方式,幫助當地群眾促銷黃牛526頭,銷售額68萬元。

  黨建引領聚合力。如今,在望謨縣各級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引領帶動下,越來越多的群眾走上黃牛養殖的致富道路,黃牛養殖産業正以蓬勃之勢崛起,産業興旺、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作者:曹文武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久鋒)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