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涼都”變熱土|六盤水以“賽事+旅遊+産業”激活“清涼經濟”
2025-07-09 11:23:16來源:天眼新聞編輯:趙瀅溪責編:趙瀅溪

“涼都”變熱土|六盤水以“賽事+旅遊+産業”激活“清涼經濟”_fororder_1111

  翻閱六盤水的發展答卷,“涼”字是貫穿始終的命題,更是破題而立的關鍵答案。

  自2005年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中國涼都”稱號,全國唯一以氣候特徵命名的城市已走過了20年;自2013年啟動“六盤水馬拉松”賽事,至今已跑到了第10年。

  行走六盤水,19℃的夏天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饋贈、平均海拔約2500米的烏蒙山脈托起一片片無垠的綠色海洋,“1+2+N”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內激蕩著藍色經濟浪潮,時序更迭間,成長圖景,徐徐鋪展。

“涼都”變熱土|六盤水以“賽事+旅遊+産業”激活“清涼經濟”_fororder_2222

2024六盤水馬拉松現場。尚宇傑 攝

  “六馬”領航,賽道繪就轉型圖景

  涼都大道,一條42.195公里的馬拉松賽道,丈量著運動員的極限,也丈量著六盤水從“工業銹帶”到“生態秀帶”的發展跨度。

  時光追溯到2013年夏天。六盤水人民廣場的一聲槍響,劃破了這座工業城市的沉寂。首屆六盤水馬拉松的腳步聲,不僅叩響了“中國涼都”向世界發出的第一聲邀約,更點燃了一座城市轉型的激情。

  今年是六盤水馬拉松十週年,這場以19℃夏天為底色的奔跑,與六盤水共同書寫了一段關於堅持、蛻變與重生的轉型篇章——從“江南煤都”到“中國涼都”“生態綠都”,從單一資源型城市到國際康養旅遊目的地,馬拉松賽道,成了這座城市最生動的轉型注腳。

  作為中國首個以氣候資源命名的國際馬拉松賽事,“六馬”以十年堅守,將六盤水的“涼爽”基因轉化為發展動能——

  賽道化作“綠色經濟走廊”,串聯起明湖國家濕地公園、梅花山旅遊景區等生態明珠,催生“避暑康養+紅色研學”黃金線路;

  城區構建“健康運動圈”;市中心城區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8.6個,市民跑步人口比例從2013年的2.7%激增至17.9%;

  馬拉松精神浸潤“城市血脈”,礦工後代化身雙語志願者、“三線”子弟肩負急救跑者使命,鳳凰山下的腳步、濕地公園裏的汗水,無不在訴説著這座城市對活力與健康的全新追求。

  拼搏進取、永不止步。六盤水以馬拉松為支點,以奔跑的姿態,撬動“春採茶、夏避暑、秋康養、冬滑雪”的全季産業版圖,實現體育、文旅、消費的深度融合,完成從資源依賴到創新驅動的精神涅槃。未來,六盤水將繼續以奔跑定義發展,為城市高品質前行注入不竭動力。

“涼都”變熱土|六盤水以“賽事+旅遊+産業”激活“清涼經濟”_fororder_3333

水城區米籮鎮倮麼村遊客暢遊其中。黃慶松 攝

  旅居賦能,涼都綻放生態魅力

  清晨的水城區野玉海景區薄霧繚繞,廣東遊客徐先生正坐在民宿露臺上品茶。“去年只住了一週,今年提前半個月來‘搶房’。”徐先生笑著指向遠處的梯田,“這裡涼快得像天然空調,還能體驗彝族文化,我們打算住到夏天結束。”

  在六盤水,像徐先生這樣的“候鳥”遊客正逐年增多,這座以19℃夏天聞名的城市,正將涼爽氣候轉化為旅居經濟的核心動能。

  在鍾山區月照養生谷,成都老人李淑芬的日程表排得滿滿噹噹:“上午學蠟染,下午參加民歌會,晚上跳篝火舞。”這種深度體驗得益於六盤水設計的10余條主題線路,涵蓋研學、美食、康養等多元需求,水城農民畫、涼都有禮文創等特色産品,更讓遊客把涼都記憶帶回家。2024年,全市旅遊人均消費達1030元,“住下來、慢消費”的旅居模式逐漸成形。

  從旅遊到居住,從避暑轉向體驗,當六盤水蟬聯“中國候鳥式養老夏季棲息地”榜首時,其發展路徑愈發清晰——氣候資源不再是靠天吃飯,而是通過系統運營轉化為城市品牌。從民宿預訂火爆到康養基地“一房難求”,從文化活動引流到産業鏈延伸,六盤水用實際行動證明: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從不對立。

  “候鳥”棲息擇涼都,旅居融合繪藍圖。六盤水市緊扣“資源、客源、服務”三大核心要素,以打造特色旅居城市為目標,全方位優化“吃住行遊購娛”産業鏈條。通過創新業態融合模式,推出“文旅+體育”“農旅+康養”“橋旅+研學”等特色産品體系,精心繪製貴州避暑旅遊的靚麗名片。2024年六盤水接待避暑旅居遊客達2.6萬人次,恒康頤養公館等康養機構全年客房入住率超90%,需提前1個月預訂。

“涼都”變熱土|六盤水以“賽事+旅遊+産業”激活“清涼經濟”_fororder_4444

貴州美錦華宇“煤—焦—氫”綜合利用示範項目。尚宇傑 攝

  “氫”風勁吹,産業開啟綠色新程

  今年5月,六盤水迎來一陣“氫”涼之風——

  六盤水氫能示範應用暨貴州美錦華宇煤焦氫二期點火烘爐儀式現場,氫焰從燃燒器噴薄而出的剎那,標誌著六盤水在構建氫能全産業鏈上邁出關鍵一步。

  “挖了幾十年煤,沒想到黑金子裏還能榨出最乾淨的能源。”看著全國首臺商用氫能機車緩緩啟動,尾氣管只排出清透的水蒸氣,當地老礦工王師傅一邊感慨一邊用手機定格下這幕場景。

  作為傳統資源型城市,六盤水憑藉獨特的資源稟賦、清晰的戰略佈局和紮實的産業基礎,正加速搶佔氫能産業發展先機,錨定氫能産業賽道,積極融入成渝“氫走廊”,走出具有六盤水特色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以氫能源為支點撬動綠色經濟的新篇章。

  為何選擇氫能産業?

  六盤水以“生態賬”和“經濟賬”的雙贏給出答案。以氫能重卡為例,百公里燃料成本220元,低於燃油車的300元;7年綜合成本327.8萬元,較燃油車節省近40萬元;疊加碳交易收益(每噸碳價98元),一輛氫能重卡每年可增收1.2萬元。更令人振奮的是,六盤水投運的100輛氫能重卡預計年減排二氧化碳超3000噸,真正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比翼齊飛。

  面對能源革命的時代浪潮,六盤水的智慧,在於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産業優勢。依託焦爐煤氣制氫成本優勢,構建起“制-儲-運-用”的完整鏈條,從氫能機車到氫能公交,從工業應用到民生領域,多元場景示範應用讓“綠色動能”觸手可及。

  如今,“氫”風拂過涼都大地,帶來的不僅是尾氣管裏的一泓清水,更是資源型城市破繭成蝶的發展密碼——在這裡,“含綠量”與“含金量”同頻共振,“高顏值”與“高産值”相得益彰,一幅以氫能為筆的綠色經濟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當馬拉松的活力、避暑的清涼與工業的動能在此交匯,六盤水正以“三重疊加”效應打破傳統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慣性。從地理坐標到文化IP,從煤都標簽到産業高地,這座“中國涼都”以“清涼經濟”為支點,撬動了體育引流、工業升級、文旅破圈的協同發展新格局。(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定琿)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