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陡箐鎮的青山綠水間,一幅幅色彩濃郁、充滿民族風情的農民畫歷經30多年的沉澱與發展,正通過課堂上傳授技藝,在青年才俊的團隊中創新傳承,煥發著勃勃生機。
水城農民畫作品 攝影 陳玉
水城農民畫根脈深紮在鄉土之間,其起源可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從農家婦女的穿針刺繡、挑花技藝中汲取靈感,經過30餘年的積累與打磨,于80年代後逐漸走出大山。1988年,水城區憑藉獨特的民間繪畫藝術獲評“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而陡箐村猴兒關作為農民畫重要起源點之一,成為水城農民畫的典型代表,承載著當地苗族文化的審美記憶與生活智慧。
畫師隊伍的代代相傳,為農民畫注入了持久生命力。為讓這門民間藝術薪火不滅,水城文化館的老師們最早深入猴兒關村寨開展培訓,依託當地苗族婦女擅長刺繡、蠟染的先天優勢,培養出一批熱愛創作的農民畫師。如今,陡箐村猴兒關組仍有20余名農民畫師堅守創作。
水城農民畫非遺傳承人熊師提現場作畫 攝影 黃慶松
精湛的技藝與獨特的風格,讓水城農民畫在全國舞臺上屢獲殊榮。2010年,村民楊明英的作品《縫嫁粧》在第四屆秀湖中國農民畫藝術節上摘得金獎,《出嫁》亦在全國農民畫展中斬獲三等獎;村民熊師提的作品在第一屆全國農民技能大賽中榮獲二等獎。
在六盤水市第十九中學陡箐校區,水城農民畫成為學生的必修課,孩子們在課餘時,也提起了畫筆,將小時候學會的挑花、刺繡、蠟染都搬到了紙張上,水城農民畫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目前,該學校3名專職教師已培養出150名能獨立創作的學生,讓民族藝術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傳承的種子。
陳列出來的作品 攝影 陳玉
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深化美育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水城農民畫成為公共選修課之一,讓學生們在藝術興趣愛好上有了更廣泛的選擇。“雖然我們可以教傳統的中國畫的技法、教西洋的水粉畫的技法。但是本土的藝術是最應該得到重視和傳承。” 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基礎教學部副部長、副教授李齡説。
傳承的種子在校園生根發芽,更在文創平臺開花結果。“去年7月我們組建了烏蒙狂潮團隊,參加過2025年六盤水馬拉松文創産品的設計創作、海坪彝族小鎮的改造、還有‘火把季’文創産品的設計,團隊成功列為水城農民畫協會成員單位。”六盤水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胡曼溪説。
談到農民畫的未來,胡曼溪信心十足,表示將帶領團隊開發水城農民畫的紋樣資源庫、建立AI一鍵創作系統、構建版權加密溯源等技術應用,用科技護航農民畫的未來發展。
與此同時,東關社區錦繡坊文創基地也成為農民畫走向市場的重要橋梁。作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配套文化設施,基地緊鄰六六高速陡箐收費站和冷壩高鐵站,交通便利,一樓的文創産品展示區裏,油紙傘、扇子等融入農民畫元素的商品深受喜愛;二樓的體驗區則讓遊客能親手繪製扇面小畫,在非遺傳承人熊師提的指導下感受民間藝術的魅力。
從大山深處的刺繡挑花到校園課堂的畫筆傳承,從獲獎作品到文創商品,水城農民畫在堅守鄉土根脈的同時,不斷探索與時代接軌的傳承之路。(文 譚淏月)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