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由貴州交投集團所屬橋梁集團承建的花江峽谷大橋正式建成通車。
這座橋面到水面高度625米,從橋塔頂部延伸至距江面約800米的超級工程,在群山之間架起通途,以一套集監測、設計、施工於一體的“馴風術”,成功馴服紊亂多變的峽谷風,可抵禦14級颱風,為全球山區超高橋梁建設提供了“中國方案”。
“貴州山高谷深,峽谷風是建橋繞不開的‘攔路虎’。”花江峽谷大橋項目總工程師劉豪介紹,風速與高度成正比,800米的高度讓花江峽谷大橋受風的威脅被放大數倍。與平原地區規律的大風不同,花江大峽谷的風由熱氣壓變化催生,經懸崖峭壁切割後變得紊亂無序,“暫態、多變”是其最大特點,此前因缺乏針對山區峽谷風的專項規範,平原地區的良性風取值標準完全不適用。

“我們不能改變風,但能改變風的作用方向。”劉豪説,其團隊確立了“先懂風再防風”的核心思路,第一步便是給峽谷風“畫像”。
進場前,建設者們就在山頂部署多普勒鐳射雷達測風系統,以6公里為半徑、覆蓋全橋高差範圍,24小時不間斷捕捉風速、風向等數據。
“這些雷達數據就是客觀的‘X’,如何求出‘安全施工’的‘Y’,考驗著我們的技術整合能力。”劉豪説,摸清風的脾氣後,團隊轉入“量身定制”抗風方案階段。
首先將雷達收集的海量數據導入風洞實驗室,用縮小比例的橋梁模型模擬真實峽谷風環境,再結合電腦虛擬模型反復校驗,最終敲定“流線型鋼桁梁 中央穩定板”的抗風組合設計。
流線型的鋼桁梁能引導氣流順暢流過,中央穩定板則如同給大橋裝上“平衡翼”,二者配合可有效分散強風衝擊力,保障橋體在極端風環境下的穩定。

而在施工環節,多學科技術聯動讓“馴風”更精準高效。依託雷達實時風數據,結合北斗組網實現的7毫米以下誤差測量、5G實時傳輸及自動化編碼技術,團隊打造的智慧控制系統讓高空吊裝擺脫了風的干擾。
“以200噸重的鋼桁梁構件吊裝為例,其高空運輸需50分鐘左右,一旦遭遇暫態強風極易偏移。”劉豪介紹,此時系統會自動暫停作業,待風況平穩後,精準定位構件坐標,按預設編碼完成標高調整與安裝,全程“一鍵操控、脫離人工作業”。
從無規範可循到形成成熟方案,從人工冒險施工到智慧精準操控,花江大橋的“馴風術”不僅掃清了建設障礙,更填補了山區峽谷風應對技術的空白。
“這背後是國家工業實力的托舉。”劉豪感慨道。
如今,這套融合了雷達監測、智慧控制、結構優化的技術體系,已成為可複製的山區建橋經驗,讓高空施工從“高危領域”變為“技術突破點”,更彰顯了中國橋梁建設的硬核實力。(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楊媛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