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區勺米鎮果立普村基地測産現場。
秋分時節,六盤水水城區勺米鎮果立普村的山坡上,薄霧被陽光穿透,灑在黃綠相間的獼猴桃基地裏。飽滿的果實挂滿枝頭,微風中輕輕搖曳,架下的加壓機發出“哧哧”的轟鳴,12年樹齡的藤蔓葉片繁茂,透著來年豐收的希望。
從“瀕危果園”到“産業救贖”
“這是我們精心管護的一畝地,足足産了6073斤!”現場技術管理負責人劉長權的聲音裏滿是喜悅。這個數字,不僅打破當地獼猴桃畝産紀錄,更成為六盤水獼猴桃産業轉型升級的“里程碑”,為山地農業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誰能想到,兩年前的這片示範基地,還是雜草瘋長、枝條雜亂的頹敗景象,部分果樹樹勢衰弱、産量低迷,讓人心灰意冷。“要不是這家公司接手,這獼猴桃産業怕是真要熄火了!”採摘工人吳老夯的感慨,道出了産業曾面臨的生存危機。
拯救這片果園的,是貴州彌創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彌創農業”),背後則是“新農人”左文武的堅守。2019年,在浙江寧波打拼16年的左文武,懷著回報家鄉的初心回到六盤水。彼時,多個連片獼猴桃基地因技術缺位、管理粗放、市場脫節,已走到砍樹清園的邊緣。2024年,左文武“逆勢”入場,整合力量成立公司並任董事長,通過市場化運作,接手勺米、發耳、順場等地約1500畝瀕危基地,一場關乎山地特色産業存續的“救贖行動”就此展開。
“六顧茅廬”引進技術團隊
産業突圍,技術是關鍵。左文武在雲南考察時偶遇一支專業種植團隊,如獲至寶。為邀請他們入駐,他先後六次奔赴雲南,即便多次被拒仍不放棄。這份“為家鄉謀發展”的誠意,最終打動了團隊負責人陳建穎。
陳建穎來自福建福州,在雲南有十多年果樹、中藥材種植經驗。第一次隨左文武到六盤水考察,他就被這裡的地理環境所震撼:“六盤水位於北緯26.5°,中國獼猴桃黃金生長帶上的黃金生長點,‘中國涼都’的高海拔、低緯度、晝夜溫差大的立體氣候,是不可複製的資源稟賦,在全國具有‘唯一性’和‘第一性’。”
帶著這份認可,陳建穎團隊帶來了水肥一體化、精準修剪、標準化管護等先進技術,更以工業思維重構農業生産:“T”形架規整劃一,滴灌管如“毛細血管”精準輸送養分,800畝基地施肥僅需2人。“我們不是簡單接管,而是要讓農業生産更高效、更標準,實現‘雙優’(産量優、品質優),形成上下游全産業鏈。”左文武的理念,讓基地實現了“從荒到管、從管到優”的蛻變。
科技+地理孕育“黃金品質”
走進如今的示範基地,科學管護與地理優勢的疊加效應隨處可見。62歲的採摘工人孔令學動作嫺熟,手裏的獼猴桃又大又均勻:“今年是品質最好的一年,幹啥都要有技術啊!”
市農科院副院長胡秋舲現場測産後分析,水肥管理到位、病蟲害防治得力、枝條與架面管理改良,正是高産的核心;華南農業大學副教授、廣東中山市派駐六盤水市科協開展科技幫扶工作的專家郭和蓉調研後也認為,六盤水地理條件極適合紅陽品種生長,“口感、品質、産量均優於其他産區”;有11年管理經驗的劉長權更直言:“紅陽引自四川,但六盤水140天以上的挂樹期,讓果子香味、甜度更突出,比雲南、四川産的更優。”
經市農科院現場測産,勺米鎮果立普基地今年獼猴桃平均畝産在3000斤左右。這一成績的取得,是六盤水2021年啟動獼猴桃“噸産園”建設、推動産業從“擴面”轉“提質”的必然結果,更讓産業紅利實實在在惠及農戶。
如今,基地與分揀車間每天有300多名工人忙碌,線上日銷約7000單,線下日銷達70噸。“今年果子結得好,採摘工資比往年高,幹著真帶勁兒!”村民馮軍書説。
60多歲的王光群更感踏實:“10多畝地流轉費及時到賬,摘果每天能掙200多塊,公司發展得好,我們日子也有奔頭。”
一顆顆獼猴桃,成了農戶增收致富的“定心丸”。
從“地標”到“全國品牌”
如今的六盤水獼猴桃,早已不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通過打造區域公共品牌,設立銷售專區、培育“農民網紅”、拓展海外市場,産品不僅覆蓋北上廣,更遠銷俄羅斯、加拿大,還通過美國FDA認證敲開國際市場。加工端,果酒、美容産品等深加工品類延伸産業鏈;規劃上,“噸産園”建設持續強化,價格保險與品質分級不斷完善。作為先行軍的彌創農業,更以“三年三步走”戰略,計劃3年內建自有加工廠,實現“代工”轉“自主研發”,劍指“中國獼猴桃産業第一品牌”。
黃昏時分,滿載獼猴桃的貨車駛出山村,奔向全國各地。畝産6073斤,是新的起點而非終點。在“中國涼都”,紅心獼猴桃正以“鄉村振興黃金果”的姿態,書寫山地農業高品質發展的新未來。
記者手記
63歲的左文武,從國企高管到“新農人”,用“六顧茅廬”引技術、以工業思維興農業,讓瀕危果園煥發新生。他的選擇,不僅是個人情懷的堅守,更是新時代“新農人”助力鄉村振興的縮影。
六盤水獼猴桃的逆襲,撕開了山地農業“先天不足”的偏見——只要以科技為翼、以實幹為基,就能將獨特的地理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這不僅是一個産業的突圍,更為全國山地農業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可複製、可借鑒的“六盤水經驗”。(全媒體記者 胡媛 陳棟樑 吳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