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貴州,當第16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的與會者走進這片土地,他們將邂逅的不僅是山水之美,更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對話。西江千戶苗寨的苗族銀飾閃爍千年智慧,天龍屯堡的明代遺風凝固歷史記憶,花江峽谷大橋的現代工程與山川共鳴,還有散落黔地的眾多傳統古村落,共同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文化畫卷。
活態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的藝術傳承
西江千戶苗寨坐落于貴州雷公山麓,被譽為“活態博物館”,其核心在於苗族文化的傳承並非靜止的展示,而是深深植根于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實踐與演進中。

西江千戶苗寨
上千座木質吊腳樓依山而建,層疊錯落,構成了“博物館”的基本骨架。這些不用一釘一鉚的穿鬥式建築,不僅適應山地地形,其獨特的“美人靠”更是苗家人生活與休憩的場所。整個村寨的佈局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形成一幅生動的畫卷。
苗族的藝術精髓在活態中得以延續。在嘎歌古巷或家庭作坊裏,銀飾鍛造、苗繡、蠟染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技藝並非遙不可及。銀匠精心鍛制每一件銀飾,繡娘飛針走線,將苗族的歷史與圖騰繡進衣冠。這些傳統技藝通過長輩示範、晚輩實踐的方式代代相傳。

西江千戶苗寨苗族傳統歌舞演出
文化生命力更體現在動態的儀式與歌舞中。十二道迎賓酒承載著苗家人的待客之情,傳統歌舞將苗族的歷史傳説與生命禮讚精彩呈現。夜晚,長桌宴上敬酒歌與蘆笙曲交織,千年習俗在歡聲笑語中流淌。
西江千戶苗寨的魅力,正在於它讓深厚的文化傳統在每一天的炊煙、每一次的刺繡和每一場的歌舞中自然呼吸與生長,成為一部流動的苗族文化史詩。
時光膠囊:天龍屯堡的明代藝術遺存
從西江千戶苗寨到天龍屯堡,仿佛進行了一場時空穿越。
在貴州安順的喀斯特群山間,天龍屯堡宛如一枚凝固了六百年時光的膠囊,保存著明代江淮地區的藝術遺風與生活圖景。一座座“石頭城堡”以其建築、服飾和戲曲,生動詮釋著一部活態的明代文化史詩。

天龍屯堡
步入屯堡,仿佛踏入一部石頭上寫就的史書。整個村落依循“九宮八卦陣”佈局,青石巷道縱橫密布,兼具軍事防禦與日常生活之妙。建築以石為骨,屋頂覆蓋著獨特的石板瓦,墻體厚實,而門楣、窗欞上的木雕則透出江南的精細雅致,堪稱軍事堡壘與江南民居藝術的完美融合。

天龍屯堡精彩絕倫的地戲
屯堡婦女身著寶藍色的“鳳陽漢裝”,頭飾、翹頭繡花鞋依然保持著明初江淮的典型樣式,她們是“行走的明代服飾博物館”。更為震撼的是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的安順地戲。表演者頭頂色彩濃烈的木刻面具,在鑼鼓聲中演繹《三國》《楊家將》等英雄史詩,其高亢的唱腔和豪邁的舞步,保留了古代軍儺的遺風,是屯堡人忠勇精神的生動傳承。
從沈萬三祠到古驛站,從手工蠟染到銀器鍛造,時光在這裡從未斷裂。天龍屯堡的魅力,不僅在於它保存了明代的物質形態,更在於它將六百年的家國情懷與生活智慧,沉澱在每一塊石頭、每一針繡線、每一曲唱腔之中,至今仍在日常煙火中生生不息。
古今對話:花江峽谷大橋的工程美學
從天龍屯堡的明代遺風穿越回到當下,花江峽谷大橋以625米的垂直高度橫跨“地球裂縫”,它不僅是一座交通樞紐,更是一場貫穿古今的工程美學對話。這座“橫豎都是世界第一”的橋梁,將現代工程技術與中國傳統山水意境完美融合,展現出力與美的和諧統一。

花江峽谷大橋
花江峽谷大橋在橋體顏色選擇上靈感直接源自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主塔涂裝採用“貴翠青”“烏蒙綠”等八種漸變色彩,以現代材料再現青綠山水的韻味。橋塔以“門”型結構為基礎,輪廓勾勒出“山巒重疊入雲端”的意境,遠觀如石林躍出天際,與自然背景渾然一體。夜幕降臨時,吊索的“琴弦”燈光隨音樂流動,整座橋宛如峽谷中的豎琴,演繹光與影的交響曲。
在對抗峽谷強風時,建設者不僅運用了物理風洞試驗和多普勒鐳射雷達測風系統,更將抗風結構轉化為高空競速跑道,使技術難點成為體驗亮點。大橋採用的“非對稱錨碇設計”,一側為隧道錨,一側為重力錨,既是對地形的順應,也體現了“因地制宜”的古老智慧。

花江峽谷大橋旅遊區
更為獨特的是,大橋突破了傳統橋梁的單一通行功能,成為集觀光、運動、科普于一體的“雲端綜合體”。遊客可乘坐207米高的電梯直達橋塔,在雲中咖啡廳俯瞰峽谷,或體驗高空蹦極、競速跑道等極限項目。這種“橋旅融合”模式,讓超級工程成為可感、可觸的美學載體。
花江峽谷大橋的工程美學,既是對《千里江山圖》的當代詮釋,也是東方智慧與現代科技的握手。它證明:最前沿的工程,亦可承載最詩意的山水精神。
人文血脈:如繁星般散落的傳統古村落
在貴州的群山深處,傳統古村落如繁星般散落,它們承載著千百年的文化記憶,構成了多彩貴州的人文血脈。

肇興侗寨
貴州古村落最動人的魅力在於其獨特的建築智慧。布依族的鎮山村宛如一座石頭城堡,石板小路、石板屋頂、石板圍墻,甚至連家中的水缸、糧倉皆由石頭打造,堪稱“石板的露天博物館”。侗族的肇興侗寨則以鼓樓群聞名於世,仁、義、禮、智、信五座鼓樓記載著侗族家族的變遷,飛閣重檐間盡顯民族建築的精湛技藝。
這些村落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守護者。在六盤水高興村,長角苗族人依然保持著綰奇特長角頭飾的習俗;從江加車村的苗族人延續著古老的梯田農耕文明;而雲舍村的土家族人則傳承著古法造紙技藝和儺戲表演。每一處都是活著的文化印記,訴説著少數民族的生活智慧。

貴陽市花溪區鎮山村
貴州古村落的魅力還在於其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加榜梯田隨山勢起伏,宛如大地的指紋;梵凈山下的雲舍村與雲霧相伴;而黃連村的古銀杏群與古樸民居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幅天然畫卷。這些村落巧妙地適應了貴州的喀斯特地貌,展現出人與自然對話的智慧。
這些如繁星點點的古村落,正以其獨特的文化光芒,照亮著貴州多元共生的文明圖譜,成為中華文化多樣性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加榜梯田
貴州的山水之間,西江千戶苗寨的燈火依然每晚點亮,天龍屯堡的地戲鼓聲照常響起,花江峽谷大橋上車流不息,各個古村落裏的文化傳承生生不息——這一切共同構成了一幅多元文化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等待著更多人去發現、去體驗、去傳頌。(記者 湯成偉)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