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原創      |       視頻             直觀中國       |      老外在貴州       |       熱點專題       |      Hi,貴州!     
【鄉愁印跡·村史村事】盤州市丹霞鎮水塘村:古韻新生 面香致遠
2025-10-30 11:29:24來源:天眼新聞編輯:趙瀅溪責編:趙瀅溪

水塘村全景.jpg

水塘村全景。孫大方 攝

  盤州市丹霞鎮水塘村,彝語喚作“洛博達”,意為“洼石盛水處”。顧名思義,這裡山環水抱、石潤泉盈,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處水墨秘境。烏都河的清波碧流無聲潤澤,不僅滋養了這片土地的豐饒物産,更孕育出底蘊深厚、綿長如歌的歷史文脈。

  如今,這座承載著歲月滄桑的傳統村落,正以獨特的歷史風韻、蓬勃的特色産業與如詩如畫的美麗鄉村風貌,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煥發新光彩——既留住了“石間蓄水、彝鄉人家”的古老記憶,也繪就了一幅山清水秀、業興人和的生機畫卷。

  歷史印記:時光雕刻的村落記憶

  水塘之名,烙印著時光的滄桑。《普安州志》記載,明朝初年,其因“四季不涸的積水淵”而得“大水塘”之名。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踏訪此地,在遊記中留下印記。

  步入水塘村,仿佛走入了一幅徐徐展開的歷史長卷。村中坐落著三處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氣勢恢宏的明清李氏院落群、鐘聲悠遠的普福寺、文韻流淌的水塘文廟,它們如同歷史饋贈的瑰寶,靜靜等待著人們的品讀。

  李家大院,這座由11座四合院構成的龐大建築群,本身就是一座“活”的博物館。青磚灰瓦,朱漆大門,浮雕花窗,無一不在無聲地訴説著往昔的繁華與一個家族的綿長興盛。穿鬥式梁架、硬山式屋頂,以及石、磚、木上那些精雕細琢的紋樣,無不展現著江南建築的風韻。

  普福寺的鐘聲,自明景泰元年響起,穿越數百年風雨至今。古寺幾經損毀與重建,那蒼勁的古戲臺與鐫刻著歲月年輪的百年古樹,共同守望著流淌的時光。寺內梁柱多數仍是始建原物,粗壯挺拔,撐起一方信仰的天空;每到中秋,古桂如期飄香,“十里香”的美譽裏,浸透著多少代人的共同記憶。

水塘文廟一角.jpg

水塘文廟一角。孫大方 攝

  水塘文廟,縣境鄉村最早開辦的學校之一,譽稱“文蘊水塘”。文廟起初只有一個四合院,大殿裏供奉著孔子牌位。光緒八年(1882年)修繕建在大殿後面的正房和廂房,形成文廟兩個完整的四合院,曾懸“博文約理”“教垂萬世”等匾額,吸引盤南及鄰縣學子來學,綿延著一方文脈。

  在水塘,還有一座橫跨于水塘村與鄰村交界處的三民橋。它不僅解決了昔日百姓的涉水之苦,其橋名、亭閣,更是特定歷史時期文化與精神的生動見證。如今,古橋與新建的風雨橋並肩而立,相映成趣,形成了“一關三橋”的獨特景致,宛如一道時空的紐帶,連接著厚重的歷史與鮮活的當下。

  水塘村,這座被時光精心雕刻的村落,依然在用自己的方式,平靜而堅定地書寫著屬於現在與未來的生動篇章。

  産業活化:一碗麵裏的傳承與新生

  水塘,這片土地不僅文運昌盛,更有一道融匯了六百年時光的美食——水塘面。

  自明洪武年間的“調北征南”與“調北填南”起,水塘便不僅是軍事屯墾之地,更成為南北風味交融的鍋灶。屯軍帶來的制面技藝,在這片水土中生根發芽,漸漸演變成水塘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味覺記憶。

  清晨,陽光灑滿李桂平家的麵條作坊,一排排、一挂挂晾曬的麵條猶如金絲瀑布,散發著淡淡的麥香。村民李桂平與家人正在光影間忙碌——切面、裝袋、過秤,動作如流水般嫺熟。“從我父親那輩就開始做面,這個作坊啊,風雨裏飄香五十多年了。”他抬手抹了把額角的汗,語氣裏滿是自豪,“我們一直用老式捍麵機手工製作,搟出來的麵條才夠滑、夠韌、夠香。”

水塘麵條作坊.jpg

水塘麵條作坊。孫大方 攝

  水塘面的“魂”,藏在本地精選的麥粉裏,藏在明朝古井的清波中。李桂平説,上好水塘面,必取木龍水庫勝利大溝、揚旗大溝以上的麥子,配以古井中清冽甘甜的井水,再輔以祖傳的獨門配方與精湛手藝。如此“天時、地利、人和”,才揉得出那一口筋道——入口不黏,湯清面爽,余香綿長。

  村裏至今仍存有三口明代古井,除和尚井外,還有下伍屯的李家院子水井、中伍屯的水井。它們如時光的泉眼,靜靜滋養著一方水土,也成為水塘面風味不可複製的“基因密碼”。

  一手傳承古法,一心揉制新味。水塘麵條至今已有五代傳承人,代代匠心堅守,將古井的清冽與土地的豐饒,揉進每一根細密的面絲裏。

  而今,這一根根麵條,早已超越食物的本義,化作一股強勁的産業動能。從李桂平家年銷六七千斤麵條遠至浙江、雲南,到形成自有品牌闖入昆明、北京、重慶的大市場——“小麵條”真正織就了村民的“致富路”。

  村寨新顏:山水田園間的振興畫卷

  水塘村,依山傍水,與巍峨丹霞山遙遙相望。梯田層疊,喀斯特峰叢點綴其間,共同勾勒出一幅古樸而靈動的山水畫卷。

  走進今日水塘,古韻與新貌和諧相融。古老的李氏院落群青瓦灰墻,靜默地訴説著過往,而村中平整的步道、嶄新的標識與村民臉上洋溢的笑容,則彰顯著當下的活力,“産業興旺、生態宜居”的鄉村振興圖景,正從容舒展。

  治理一新的水塘河道,如一條碧色絲帶蜿蜒田疇之間。清流觸石,淙淙作響,于跌坎處濺起雪白浪花,形成多級疊瀑,在陽光下折射出粼粼光彩,與上游的木龍水庫、古樸的李氏院落群以及橫跨河上的“三民”古橋相映成趣。

  2023年竣工的河道治理工程,不僅讓3.5公里河道重獲安瀾,更重塑了水生態,優化了村容村貌。如今,河中常見群鴨戲水,悠然自得,它們劃破水面的寧靜,為這幅靜謐的山水畫屏平添了幾分生機與野趣。

李氏宗祠外景.jpg

李氏宗祠外景。孫大方 攝

  水塘村仿佛被自然格外眷顧,這裡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皆宜人;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省道穿境而過,鄰近盤州古城和紅果新城,這為發展鄉村旅遊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近年來,水塘村更以巧思執筆,致力於將周邊雄奇的丹霞山、遼闊的烏蒙大草原,以及更多散落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串聯成鏈,精心設計出多條深度旅遊線路,讓遠道而來的遊客,不僅能沉醉於山河壯麗,更能沉浸式體驗水塘特有的古韻人文與田園詩意。

  承千年古韻之脈,繪今日振興之圖。從歷史深處走來的水塘村,正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活躍的産業脈搏和優美的生態環境,一同繪入鄉村振興的壯闊實踐,“內外兼修、形神兼備”的美麗鄉村新畫卷,正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從容運筆,徐徐鋪展,生機盎然。(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定琿)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