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入畫,人文出圈。“十四五”期間,黔東南州立足“自然珍寶”與“文化瑰寶”雙重優勢,以景區聯動改革為抓手,以“村字號” IP為特色引擎,在旅遊資源整合、業態創新、服務升級等方面持續發力,實現了從“單打獨鬥”到“全域協同”、從“門票經濟”到“産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全域旅遊格局加速成型,文旅産業已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拉動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
資源整合築根基 全域旅遊新格局成型
“白天看比賽,傍晚聽侗族大歌,住非遺主題民宿,這趟旅行把自然與文化的精華都體驗了!”來自廣東的遊客李女士的感慨,道出了黔東南旅遊的顯著變化。“十四五”期間,黔東南以規劃為引領,打破景區“單打獨鬥”壁壘,構建起“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的全域旅遊新格局。

圍繞打造國內外知名民族特色旅遊目的地目標,黔東南州印發了西江、鎮遠世界級旅遊景區總體規劃、《黔東南州創新旅遊景區聯動工作機制改革試點方案》,編制《黔東南州旅遊發展總體規劃(2025—2040)》等,不斷優化頂層設計。以“三山三江一中心”為空間脈絡,將西江千戶苗寨、鎮遠古城、肇興侗寨三大核心景區,與“村超”“村BA”“村T”賽事IP及“三區三村”文化節點串珠成鏈。其中,“三區”之旅的千年文脈與“三村”之行的活力氛圍完美交融,形成“看球賽、逛古寨、賞非遺、品酸湯”的黃金旅遊組合,讓遊客在一趟旅程中收穫多重文化體驗。
資源整合的成效立竿見影。2024年,三大核心景區遊客量、旅遊綜合收入分別同比增長8.68%、10.39%;3個“村字號”舉辦地遊客量、旅遊綜合收入分別同比增長14.7%、17.6%。“大帶小、強帶弱”的協同機制,不僅讓西江、鎮遠等重點景區風采依舊,更帶動周邊小眾村寨熱度飆升,全域文旅融合新活力持續釋放。

與此同時,黔東南旅遊品牌體系不斷完善。黎平黃崗村入選聯合國旅遊組織“最佳旅遊鄉村”,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通過文化和旅遊部驗收,成為貴州省首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雷山西江千戶苗寨通過國家5A級景區品質景觀評審,鎮遠古城積極創建世界級旅遊景區,“中國鄉村旅遊1號公路”重磅推出……目前全州已擁有國家5A級旅遊景區1家、4A級23家、3A級42家,省級旅遊度假區5家,國家級旅遊休閒街區2家、國家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3家。據統計,2021年至2025年9月,全州累計接待遊客38564.6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4110億元。
景區聯動破壁壘 推動旅遊業高品質發展
“過去景區靠門票賺錢,現在遊客來了不僅看風景,還會買非遺文創、住特色民宿、體驗低空飛行,消費鏈條拉長了不少。”鎮遠古城民宿經營者王先生的感受,是黔東南旅遊經濟結構轉型的縮影。“十四五”期間,黔東南以景區聯動為紐帶推動客源共享,通過票務互通、節賽引流、業態創新,推動旅遊消費從單一門票收入向全産業鏈延伸。
在票務與交通聯動方面,全州開通30條景區直通車,推出“3+N”套票行銷模式,串聯周邊小眾景區共同發展;每年舉辦百餘場節賽活動,以節賽為媒匯聚客源,帶動全域旅遊消費。自2024年9月景區聯動改革實施以來,全州接待遊客人次、旅遊綜合收入便分別同比增長12.23%、9.21%,新增涉旅市場主體10639家。

依託景區聯動,黔東南培育低空經濟、夜間演藝等新興業態,大型實景苗族歌舞詩劇《仰歐桑》、山水實景劇《㵲水月明》等項目,與鎮遠古城夜遊、西江苗寨夜景形成“夜間文旅聯動帶”;非遺旅遊體驗空間同步推進,爭取150萬元省級經費打造特色場景,陽明文化研學線路、屯堡文化探秘線路等産品,讓客源在“聯動遊”中實現“深度遊”,進一步拉動餐飲、住宿、文創等消費,成為旅遊增長新引擎。
景區聯動的高效推進,離不開配套服務的同步升級。黔東南推出“智遊黔東南”平臺,將其打造為集景區管理、遊客服務、商旅融合於一體的全域智慧旅遊中樞。持續開展旅遊服務“六大專項整治”“找痛行動”,圍繞景區聯動中的餐飲、住宿、導服等環節嚴格把關——從一碗酸湯魚的食材品質,到民宿布草的清潔標準,從導遊對多景區文化的講解深度,到跨景區行李托運的便捷性,每個細節都精益求精。截至目前,全州共培育等級民宿51家,創建旅遊星級飯店52家,4家餐飲企業獲評省級生態黔菜示範店,10家獲評省級生態黔菜體驗店,既保留鄉土風情,又滿足遊客高品質需求。

旅遊經濟結構的優化,推動了旅遊業高品質發展,更直接反映在數據上:2021年至2024年,全州旅遊及相關産業增加值從73.65億元增長至93.15億元,佔GDP比重從5.9%提升至6.5%;遊客人均花費從964.3元增至1121.98元,旅遊綜合效益與經濟效益實現“雙提升”。
“村字號”賽事成引擎 農文體旅融合助振興
如果説景區聯動、業態創新是黔東南旅遊發展的“底色”,那麼“村超”“村BA”“村T”等“村字號”IP,便是“十四五”期間最吸睛的“亮色”。這些紮根鄉土的體育賽事,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打通了農文體旅融合發展的壁壘,形成了可持續、高活力的鄉村振興新模式。

“賽事搭臺、文化唱戲”是“村字號”活動的鮮明特色。黔東南依託56項78處國家級非遺的優勢,在賽事前熱場、中場表演、賽後狂歡環節,安排民族時裝秀、創意農具秀、侗族大歌等非遺展演,打造“體育+民族文化”特色品牌;同時開發“村寶寶”吉祥物、文化衫等文創産品,讓“村味”賽事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平臺,為鄉土文化注入新活力。而以賽事為核培育聯動的旅遊線路,更讓“跟著賽事去旅行”成為新風尚。“村BA”“村超”體育旅遊線路入選國家體育總局、文化和旅遊部聯合發佈的12條“2023年國慶假期體育旅遊精品線路”。

賽事帶來的巨大流量,不僅助推全州旅遊熱度持續攀升,更轉化為消費增長的強勁動力。2024年,“村BA”所在地臺江縣臺盤村348個商戶交易筆數達73.53萬筆,累計交易金額7120萬元,同比增長 62%;榕江縣推廣“讓手機變成新農具、讓數據變成新農資、讓直播變成新農活”的“三新農”模式,培育2200余個直播團隊、超2.2萬個新媒體賬號,2024年全縣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30.4%。此外,“村超”“村BA”火爆以來,榕江縣、臺江縣分別新設餐飲市場主體1531家、600余家,“村T+繡裏淘”模式帶動700余家企業商戶增收,苗繡背包、銀飾等6100多種非遺産品通過電商銷往全球。在賽事帶動下,榕江縣成為黔東南州繼凱里、黎平後第三個經濟總量突破百億的縣域經濟體,臺江縣經濟增速連續保持全省、全州前列,凱里市的龍頭帶動作用更加凸顯。

如今的黔東南,景區聯動的“朋友圈”不斷擴大,“村字號”賽事的影響力持續增強,文旅産業已成為推動經濟增長、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這片充滿詩意與活力的土地,正書寫著民族地區文旅高品質發展的新篇章,等待更多人前來感受“看一場‘村超’‘村BA’、走一趟苗鄉侗寨、過一次民族節慶”的獨特魅力。(黔東南州融媒體中心記者 聶蕾 圖片由本中心記者提供)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