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城市遠洋     |     老外在湖北     |     直觀中國     |     視頻     |     原創     |     熱點專題     |     文旅     
綠水青山成為幸福靠山 半數神農架人吃“旅遊飯”
2022-10-18 09:03:32來源:湖北日報編輯:李燕責編:蔣碩

綠水青山成為幸福靠山 半數神農架人吃“旅遊飯”_fororder_01

神農架大九湖秋色惹人醉。(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梅濤 攝)

綠水青山成為幸福靠山 半數神農架人吃“旅遊飯”_fororder_02

神農架金絲猴家庭在樹上小憩。(神農架國家公園供圖)

綠水青山成為幸福靠山 半數神農架人吃“旅遊飯”_fororder_03

神農架國家公園巡護人員開展野外巡護。(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梅濤 攝)

  世界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産、國際重要濕地……這是10年來神農架獲得的生態名片。

  國家5A級景區、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這是10年來神農架取得的金字招牌。

  神農架,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同頻共振、合奏共鳴。

  “加快推動‘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打造華中生態文明建設高地。”神農架林區黨委書記馮偉説,黨的十八大以來,神農架深入踐行生態文明思想,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致力保護第一、綠色發展,努力實現小康趕超、轉型跨越、綠色示範、惠民共享目標。

  保護成效獲得認可

  全國唯一的“三冠王”名錄遺産地

  站點:大龍潭;水質:1類;空氣污染指數:15……

  10月14日,神農架國家公園大龍潭金絲猴野外研究基地入口,電子屏上滾動顯示各項生態監測數據。

  今年初,神農架國家公園在管護區域內四大水系源頭和出口斷面建立9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在不同海拔梯度建立4個空氣品質監測站。

  “技術手段的運用,有效提升了管護效能。”神農架國家公園科學研究院院長楊敬元説,通過對生態數據的積累分析,科研人員能更清晰地感知這片土地的脈搏。

  科技賦能,讓生態保護更加智慧化、高水準。

  神農架,被譽為北緯31°的綠色奇跡,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基地,幾乎囊括了北至漠河、南至西雙版納、東至日本中部、西至喜馬拉雅山脈的所有物種,是實至名歸的“物種基因庫”。

  如何有效保護好這一片綠色凈土?神農架林區黨委、政府一直在探索。

  創新體制。神農架打破“九龍治水”格局,整合所有保護機構,成立神農架國家公園管理局,實行扁平化、網格化分級管理。

  立法保護。出臺《神農架國家公園保護條例》,禁止一切狩獵捕撈活動,累計關停小水電37座。

  管理升級。推進河湖長制和有林區特色的林長制,實施生態保護“十嚴禁”,並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壓實責任。實施生態文明建設“書記責任制”、開展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試點、落實領導幹部離任自然資源資産審計。

  目前,神農架已建起立體生態資源管護網,實現“空中有飛機、山頭有監控、路口有探頭、林內有巡護、應急有隊伍”的保護格局。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神農架生態保護成效舉世矚目:2013年,入選世界地質公園;2016年,入選世界自然遺産,成為全國唯一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冠王”名錄遺産地。2016年,神農架入圍首批國家公園試點,目前已高標準完成試點任務。

  十年來,神農架森林覆蓋率從88%上升至91.12%,旗艦物種金絲猴由8個種群1282隻增長到10個種群1470余只,空氣品質保持全省第一,水質國、省控監測點達標率100%。

  基礎設施補短板

  “華中屋脊”邁入“鐵公機”時代

  上午8時33分,G1158次復興號動車組穩穩停靠在神農架站。郝建林登上列車,前往武漢洽談生意後,當晚返回神農架。

  郝建林是神農架聚能藥業公司董事長,出差是家常便飯。“以往去武漢,緊趕慢趕也要兩天,現在當天一個來回。”郝建林説,高鐵拉近了神農架與一線城市的距離。

  神農架平均海拔1500米,山高林密、溝壑縱橫,被稱為“湖北的西藏”。千百年來,便捷的出行,一直是人們的夢寐以求。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神農架林區黨委、政府致力破解交通出行瓶頸。

  2014年,神農架機場建成通航。這座機場海拔2580米,是華中地區唯一一座高高原機場,被譽為“飄在雲端的中國最美機場”,目前已開通飛往武漢、上海、重慶、廣州等地的航班。

  2021年,保神高速建成通車,神農架融入全國高速公路交通網。這條高速橋隧比高達85.36%,是湖北橋隧比最高的高速公路。

  2022年,鄭渝高鐵全線通車,神農架站海拔860米,是全線海拔最高的站點。神農架站最多停靠列車50多次,可直達北京、天津、上海、廣州等40多個城市。

  “2580米,高高原機場;85.36%,湖北橋隧比最高的高速公路;860米,全線海拔最高的車站。”神農架林區黨委副書記、區長劉啟俊説,要牢記這一組數據,這是省委省政府對神農架的關懷,是中國共産黨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理念的生動體現。

  打通對外“大通道”,暢通內部“微循環”。近年來,神農架分別對陽關線、八茨線及神農頂埡子口到太子埡路段改造升級,修建農村公路總里程達1677公里,建制村公路通暢率100%。

  交通難,一難變萬難。公路通,一通變百通。

  2018年,神農架被命名為全國“四好農村路”示範縣。目前,神農架正按照綠色交通示範區的要求,加快建設一批旅遊資源路、扶貧産業路,推動資源變資産、資産變資本、資本變資金。

  綠色産業流金淌銀

  今年已全面超越疫情前水準

  10月,正值農閒,大九湖鎮田園棲舍民宿老闆田芳卻閒不下來。她抓緊整理民宿周邊的田地,準備種上蔬菜供遊客採摘。

  一年前,田芳籌集250萬元,在大九湖鎮國公坪建設民宿。

  “民宿不靠集鎮,哪會有生意?”“七八個房間,撐死能掙多少錢?”“投這麼多錢不是打水漂嗎……”

  面對親朋好友的勸阻,田芳義無反顧。今年5月,田園棲舍民宿開業,6月至8月連續滿房62天,單晚房價最高賣到1500元。

  田芳用事實回應了質疑:“神農架旅遊高速發展,迎著風口就能掙錢。”

  “風口”有多大?一組數據可以説明:2012年,神農架接待遊客417萬人次,旅遊收入14億元;2019年,接待遊客1828萬人次,旅遊收入67億元;今年,神農架旅遊業已全面超越疫情前的水準,截至9月底,接待遊客量與旅遊收入較2019年分別增長8.2%、18.6%。

  曾經,神農架旅遊一季獨秀、南北不均:夏季遊人如織,春秋冬季門可羅雀;木魚鎮一房難求,松柏鎮門庭冷落;觀光遊人山人海,特色遊産品匱乏。

  神農架理清思路,勇啃“硬骨頭”。

  豐富旅遊産品,打破供給不平衡。拓展觀鳥、觀星、自駕探險等新旅遊業態,打造《秘境神農架》《鹽道往事》等特色演藝品牌,加速培育街區文化、夜間經濟。

  堅持全域發展,緩解區域不平衡。按照“提供西南一線、打造東北一片、強化中部支撐”思路,加速東北部景區開發,啟動盤水工匠小鎮、野生動植物園、送郎山綜合開發等核心旅遊項目。

  培育冰雪旅遊,克服季節不平衡。提升“春觀杜鵑、夏避酷暑、秋賞紅葉、冬滑冰雪”産品,加快推進桂竹園冰雪小鎮項目,把神農架打造成南方最大的冰雪運動、旅遊基地。目前,神農架雪道27條、雪具1萬餘套,去年接待娛雪滑雪遊客50余萬人次,同比增長30%。2020年、2021年,第七屆、第八屆全國大眾冰雪季啟動儀式分別在神農架設立分會場。神農架成為繼北京之後,第二個連續兩年舉辦全國大眾冰雪季啟動儀式的地區。

  加速培育旅遊、林農、康養産業融合發展,全區有近一半居民在旅遊産業鏈上增收。

  民生改善共建共享

  各行各業興旺蓬勃

  9月16日,接過全省“人民最滿意公務員集體”證書,陽日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戢太國百感交集。

  誰能想到,幾年前的陽日鎮還是上訪大鎮:基層矛盾多、治安環境差、群眾意見大。

  陽日鎮創新基層治理辦法,引入群眾參與,“三級聯調”化解矛盾,“四級聯防”整頓治安。

  民心聚起來了,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院壩會上,群眾提出得最多的就是怎麼美化環境、怎麼發展産業。

  民生改善,滴水成河。過去十年,是神農架民生改善最快的十年。

  2013年,神農架有貧困人口5417戶,15783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1.47%。神農架錨定貧困目標,持續發力、久久為功,于2018年在全省率先脫貧摘帽,成功實現了貧困人口動態清零。

  教育曾是神農架的短板。林區黨委政府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對邊遠鄉鎮的中小學住讀生給予交通補貼。同時,擴大高寒取暖補助範圍,全區鄉鎮公辦幼兒園和海拔1000米以上的小學全部納入補貼範圍。

  辦好教育,資金投入是關鍵。近三年來,神農架累計投入教育資金5000萬元,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醫療,民生之需。在林區,以往人們生病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前往襄陽、十堰等周邊城市就醫。

  2014年5月,神農架將林區人民醫院託管給十堰市太和醫院。

  8年來,太和醫院累計向林區派出常駐專家110余名,短期技術指導專家280余人次。林區人民醫院先後引進各類專業人才150余人,開展新業務新技術300余項,急性心肌梗塞“早期溶栓+早期PCI”臨床治療、血管造影術及心臟支架介入治療等一批“救命”的醫療技術在林區落地惠民。

  “群眾不出遠門,也能享受三甲醫院的醫療服務。”林區人民醫院院長李雪鋒説,託管8年來,林區人民醫院年門診量上升74%,住院量上升134%,轉診率降至9%,全省二甲綜合醫院排名從149名提升至59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漢澤 通訊員 許巍 喻玲 張燃)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