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了!民間傳統解暑飲食你都吃過嗎?

2017-07-13 17:04:41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編:董健雄

  原標題:入伏了!民間傳統解暑飲食有哪些 你都吃過嗎?

  7月12日起,高溫高濕的“三伏天”正式開始,民間稱之為“入伏”,面對著濕熱的氣候,飲食更是大家關心的問題。有句老話講,“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卷雞蛋”,既是表達夏收小麥後的喜悅之情,也是提醒人們,夏季飲食不能含糊。入伏後,除了標誌性的餃子、麵條等,民間還有吃童子雞、雪花酪等食品的習慣。

  “三伏天”不是一個節氣,但卻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時間節點。它出現在小暑與立秋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日子,一般是三十天,有的時候是四十天。古代傳統醫學認為,暑邪屬於“六邪”(即“風、寒、暑、濕、燥、火”)之一,“伏”有“伏邪”的意思,宜“伏”不宜動。

  一入“伏天”,“桑拿天”即將更大面積的襲來。溫度升高,出汗多,蛋白質氨基酸等都會出現比較大的損失。有專家建議,此時飲食調理應以清熱解暑為主,並可多吃一些清熱利濕的食物,如西瓜、苦瓜、綠豆;同時要多吃養心、護心的食物,如大棗、葡萄、藍莓、紅小豆、蓮子等等。

  夏季講究清補,三伏天民間各地也有一些很受歡迎的傳統飲食,有點像現在的“網紅食品”。據稱,揚州有這麼一個説法:“入暑三伏,一伏一對童子雞”,指的是入伏以後有一種傳統進補方法,就是吃童子雞,一般以清蒸為主,有溫中健脾、補氣補血的作用。

  在長沙則有吃姜、曬乾姜、喝路邊荊煮水等習慣。長沙地方史研究專家陳先樞介紹,以喝涼茶為例,最地道的方子是把車前草、淡竹葉、菊花和麥冬等4種中藥材一起熬煮。

  除了清淡一些的飲食外,冷飲、解暑飲料是三伏天的標配,很受人們歡迎。在北京,酸梅湯是必備的清涼飲料,清代經禦膳房改進成為宮廷御用飲品。過去小販賣酸梅湯,用烏梅、桂花、甘草、冰糖等作為原料,早晨四點鐘起床開始熬煮,煮好後放進罐子裏,埋在碎冰中冰鎮,等到行人漸多,就挑到大街上去叫賣。

  還有一種冷飲叫雪花酪,又被戲稱為“土法冰激淩”。明清時,北京就出現了雪花酪的雛形:將天然冰刨出冰屑,再用果子幹、紅果酪及濃酸梅湯澆入,在木桶或瓷盆內用棍攪拌,然後盛入盅內,半飲半嚼。

  這種冷飲的名稱傳説不一,有的説叫“冰果酪”,有的説叫“雪茶”。持“雪茶”一説的認為,當時皇宮裏忌諱“雪”字與“血”字同音,中間加了一個“花”字,成了“雪花茶”。“雪花酪”大概就是“雪花茶”變來的。至於何時有了這種改變,至今沒有考證清楚。比雪花酪更高級一點的,是製作原理相似,但造型像奶糕一樣的食品,但過去基本只有高級飯店或大宅門裏才有。

  另外,伏天裏也有不少人喜歡吃“河鮮”。河鮮泛指出産于河裏的可食用的動物性、或植物性原料,比如鮮嫩的菱角。舊日在北京什剎海等一些靠水納涼的地方,小販們準備好菱角,用碎冰冰鎮著,也不失為一種消暑美味。(上官雲)

相關閱讀

國際在線版權與信息産品內容銷售的聲明: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