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無障礙環境建設路還長 還要跨越幾道坎

2016-12-13 09:02:25|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陳愛暖 |責編:董健雄

  海南省無障礙環境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將這項工作做細做好路還長

  無障礙,還要跨越幾道“障礙”?

【今日焦點文字列表】【即時快訊】海南無障礙環境建設路還長 還要跨越幾道坎

  王會姣正在她家改造後的廚房做飯。為方便她做飯,灶臺的高度大大降低。(海口海秀街道辦供圖)

  核心提示:

  和高日曉通過QQ聊天,讓人覺得特別“爽”,因為他打字速度很快。

  然而,鍵盤上的“快”卻是高日曉心裏的“苦”磨煉出來的。為啥打字快?因為他説不出自己想説的話。兩歲時的高日曉發高燒,因藥物注射過量而導致了耳聾。

  他的人生已因殘疾而充滿障礙,而無障礙設施建設卻能從生活環境上減少這個群體面前的障礙。

  2012年,國務院出臺《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之後,相關文件都將“無障礙設施”的概念升級為“無障礙環境”,從設施到環境,説明瞭這項工程的覆蓋面愈加廣泛,同時也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部門參與進這項工作中。事實上,不少專家表示,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無障礙環境所針對的群體已從殘疾人擴展至老年人。

  2016年11月,全國政協辦公廳視察團來瓊展開“無障礙環境建設運行情況”專題視察。視察團成員們表示,海南在全國《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頒布後,行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些本應有無障礙設施的地方不同程度上仍有欠缺,一些細節還可以更加細緻。

  其實,早在2004年,海南日報刊登的新聞《殘疾人難登殘聯大門》便引起了社會強烈共鳴,反響極大,得到了有關部門重視,促成一系列改善殘疾人交通出行基礎設施的整改。12年間,海南日報一直關注殘疾人的無障礙環境建設情況。現在國際旅遊島的無障礙環境建設究竟處在怎樣的水準線上?是否達到“國際”水準?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了相關採訪。

  A、兩塊難啃的骨頭

  鄉鎮無障礙設施薄弱,老城區無障礙環境推進舉步維艱

  王會姣家住海口商冷小區,今年60歲的她因小兒麻痹症而長年坐在輪椅上。她所居住的樓房因為建蓋時間早而沒有電梯,但好在受到照顧的她可以住在一樓。

  王會姣家裏的廚房,灶臺十分低矮,高度還不到一般人的膝蓋位置,但這樣的高度對於坐在輪椅上的王會姣來説是剛剛好的;洗手間裏,各種手扶桿也裝在合適的位置,方便她如廁、洗澡。不僅如此,她家所在的單元樓梯口也有緩緩的坡道,她可以不費力地出門曬太陽。王會姣説,自己很幸運,能夠在各級政府、殘聯的幫助下接受家庭內無障礙設施改造。

  在2016年度裏,我省有1000多戶像王會姣這樣的家庭可以接受來自省殘聯、市殘聯對其家庭的免費無障礙設施改造。記者了解到,從2011年到2016年,我省共投入3183.3萬元,為我省4110戶貧困殘疾人家庭實施了無障礙設施改造項目。三亞市在此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據統計,三亞市為每戶需進行改造的家庭平均投入2萬至3萬元。

  家庭內部的無障礙設施改造升級僅是無障礙環境建設中的很小一部分。近年來,我省在相關立法、完善養老服務機構和社會福利機構無障礙設施建設、推進社區服務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十一五”期間,海口和三亞被評為全國無障礙建設先進城市。與此同時,我省在無障礙環境建設中也依舊存在著相關條例宣傳力度不夠,無障礙設施被侵佔或損毀,部分市縣未落實貧困殘疾人家庭無障礙設施改造項目配套資金以及因無專人管理、無專項資金支持而導致的設施難以得到定期檢查和維護等情況。

  記者走訪多地了解到,目前,我省海口、三亞城區的無障礙環境建設工作相對較好,鄉鎮地區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較為薄弱。

  除了城市與農村的差距,還有新與舊之間的差距。整體來説,星級酒店,知名景區,公共機構如圖書館、博物館以及養老院、福利院、特教學校等特殊機構,無障礙設施建設相對達標。但在海口、三亞等城市中的老城區,無障礙設施建設的推進因為資金、産權、城市發展建設等多種原因,建設則較滯後。

  B、散,單槍匹馬難拉大車

  工作雜,部門多,難成系統

  有相關法規和規範,相關單位也有工作人員,可問一句:無障礙環境建設歸誰管?答案卻是一陣尷尬。

  作為殘疾人的“家”,省殘聯與無障礙環境建設之間的關係可謂最為直接。但聯合會並非職能部門,在城市基礎設施、交通、通訊等與無障礙環境建設息息相關的工作上並無直接管理關係,缺乏話語權。

  “殘聯是為殘疾人群體服務的。在無障礙設施建設上,我們現在能夠做的就是為殘疾人自己家裏面進行無障礙設施的改造,以及為相關職能部門在此方面的工作提供諮詢與建議。”省殘聯維權部主任周金永説,省殘聯同時還會接應殘疾人在遇到無障礙環境建設問題時的投訴,並轉達給相關職能部門。在無障礙環境建設上,省殘聯還開展建設盲文閱覽室、與電視臺合作製作手語欄目等工作,以保障殘疾人權益,推動無障礙環境發展。

  “我們比誰都急,可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能做的卻很有限。”周金永説。

  省住建廳作為城市的“建設者”,根據工作職能,在無障礙環境建設中主要負責新改擴建市政道路上的無障礙設施建設,如盲道、坡道等。

  省住建廳城建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國家層面,‘十一五’、‘十二五’期間,無障礙環境建設的牽頭單位是住建部門,但從‘十三五’開始,則由殘聯作為牽頭單位。無障礙環境建設涉及的單位很多,類別繁多,大家都是平級單位,雖説有牽頭單位,但很難説去督促、指揮其他單位工作。”

  生活中,大家關於無障礙設施的“吐槽”時常讓人哭笑不得。盲道被攔斷、殘疾人專用洗手間成了儲物間、升降梯停用……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人們有了無障礙設施建設的意識,卻失去了日常維護管理的責任,其實這也與該項工作內容散、涉及部門多有很大關係。

  坐在輪椅上的符先生説,家門口的一個大超市為了阻止顧客將購物車推出超市而在門口設了立樁,殊不知這立樁擋住了購物車的同時,也擋住了輪椅。于殘疾人而言,無障礙設施是一種應該受到保障的權益。“殘疾讓我們能做的事情已經變得十分有限,可就是這幾根立樁,讓我們連逛超市這種簡單的事都做不了。”符先生説道。

  “我們接到殘疾人士的投訴後立刻去督促超市作出調整,但商家無動於衷,我們沒有行政處罰權,能做的就是不停地督促。”省殘聯維權部工作人員説。

  在無障礙環境建設與維護管理中,現行的原則是誰所有、誰管理。盲文站牌的設立與維管要找交通部門、盲道出現了問題歸住建部門、建築內的無障礙設施有問題就要找業主……從建設到日常維護管理,雖各部門權責清晰,但缺乏統一的規劃讓無障礙環境建設難成系統。而“難成系統”時常帶來的一個“惡性循環”就是已經投入資金建好的無障礙設施因為使用率低而又陷於無人問津的境況。

  2016年,我國多部門聯合發佈關於印發《無障礙環境建設“十三五”實施方案》的通知,紅頭文件上列了13家部門,事實上,有關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每一次發文都會牽動多個部門,這也足以見得無障礙環境建設本就是一項龐大而又繁瑣的大工程。

  C、難,一份屬於全社會的工作

  從政府到公民的“人人有責”

  “很多人都以為無障礙環境建設就是加個電梯、門口用水泥抹一個坡,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不同的殘疾有著不同的需求。有一次,我在升降梯裏請旁邊人幫我按了樓層,可因為電梯沒有語音提示,我上上下下好幾回,直到有人發現我看不到,好心提醒我樓層到了,我才出去。其實,如果電梯按鍵上有盲文,我也是可以自己按樓層的。”盲人小林説,在她看來,有時候健全人所給予的幫助也算是無障礙環境裏的重要一環。

  “沒有明眼人帶我,我是絕對不敢出門的。”盲人按摩師黎紹雲説。

  盲道有了,可盲人朋友們卻不敢出門。他告訴記者,主要原因還是無障礙設施整體水準欠佳:“盲道不是被佔道就是突然斷了,過馬路就更恐怖了,不是每個路口都有紅綠燈聲音提示,車子不懂禮讓。我們真希望政府可以幫我們在設施建設上好好解決一下。”

  在同殘疾人士的交流中,我們不難發現,全社會對於無障礙環境建設的認知亟待提高。

  “北京等地醫院已經配備了手語翻譯,而海南還尚未出現。”高日曉説。出門在外,本子和筆比手語更加管用。這兩年,QQ、微信等即時通信軟體為聾啞人士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正因如此,據高日曉介紹,上海等地已經出臺了對聾啞人士寬頻上網費的減免政策;浙江、福建等地會為聾人辦理手機流量優惠愛心卡等。“我們是國際旅遊島,希望這些服務在這裡都可以跟上來。”

  “對待無障礙設施建設,我們的觀念和認識都還要有很大的提升。”周金永説。類似“導盲犬能不能上車”等各種細節問題都能反映一個社會對“無障礙”的認知,城市的人文關懷也由此顯現。

  市級殘聯在社區幫助貧困殘疾人家庭進行無障礙設施改造時就遇到過不少困難。有一次,海口市殘聯在秀英區一社區內為一樓的肢殘人士在公共樓梯口搭建斜坡時,遭到了同單元居民的反對。經過多次溝通協調,斜坡才得以搭建。還有一位殘疾人士,他的家人站出來反對對自家進行改造,原因是“怕麻煩,也不想讓外人知道家裏有殘疾人”。

  “硬體設施的建設只是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針對殘疾人的軟性服務也要逐步意識到,例如公共場合排隊優先照顧,無障礙設施的維護管理機制如何更好地適應需求等。”全國政協委員、科技部原副部長陳小婭説。

  D、一項沒有終點的工程

  無障礙設施建設需更細緻,國際旅遊島打造“無障礙”,要達標更應“超前”

  省殘聯維權部的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了一個具有規律性的現象,也頗能從側面説明我省目前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水準:每年一入冬,維權部接到的各種有關無障礙設施等問題的投訴就會增多。

  原來,一到冬季,“候鳥”居民紛紛入島,老年遊客數量增加,這些從外地來瓊的、行動不便的人們在原住地使用過的一些無障礙設施,到了海南卻找不到了。例如,偌大城市難覓殘疾人專用停車位。

  在此次“無障礙環境建設運行情況”專題視察過程中,視察團中的不少專家提出,無障礙環境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鄉現代化水準的重要內容。加強無障礙設施建設,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海南作為國際旅遊島,其在無障礙環境建設方面不僅要達到國家標準,更應走在前列,與國際接軌,成為國內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的典範以突顯國際旅遊島的“國際化”。

  “作為國際旅遊島,海南首先要在無障礙建設的標準規範上有所提升,能細的地方要更細。老城區的無障礙改造是個難啃的骨頭,還需政府下大工夫。”全國政協委員、中華醫學會原副會長吳明江説。

  雖然,海南在無障礙環境建設上已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距離“國際化”的目標,海南要走的路還很長。正如專家們所言,無障礙環境改造上只有我們想不到的“細”,這是沒有終點的工程。

  據了解,目前,我省正在加快出臺《海南省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同時,在採訪中,多家單位也表示,希望政府可以牽頭,以此驅動這架“沉重”的“民生馬車”。

  “十三五”期間,省發改委已組織相關部門申報儲備殘疾人康復和托養項目18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項目117個;省殘聯在加快《海南省無障礙環境建設條例》出臺的同時還將繼續組織實施貧困殘疾人家庭無障礙設施改造工作;省旅遊委也將加強景區特色服務和個性化服務,優化和改善景區的無障礙設施建設。

  “‘十三五’期間,我們要在進一步完善城市無障礙設施建設的同時,還要推進鄉鎮無障礙設施建設步伐。計劃在多個産業小鎮、風情小鎮和文明生態村等地推廣無障礙設施的建設。”省住建廳城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

  除了硬體設施的建設,令人欣慰的是,在我省多方的共同努力下,雖然仍面臨著資金、人力等多方面的困難,但對於殘疾人士的各項軟性服務也在逐漸提升之中。無障礙環境建設沒有終點,而人與人心靈之間的“無障礙”才是促使這項工程前進的根本動力之一。

  1981年出生的高日曉是城市中的年輕人,從小到大,讓他感受到最落寞、最茫然的事就是當他和一大幫健全的年輕人在一起時,大家聊得起勁,而他卻只能在一旁注視。也正因如此,高日曉和他的省聾人協會手語組同事會在每週走進各高校教學手語。在聾啞人士們看來,越多人會基本手語,就可以幫助和促使更多聾人朋友加快回歸社會主流的步伐。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