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第一個海綿城市科普基地落地三亞

2016-12-13 09:04:36|來源:海南新聞網|編輯:陳愛暖 |責編:董健雄

  將地下“海綿體”結構通過實體模擬搬上地面,全面推廣海綿城市理念

  全國第一個海綿城市科普基地落地三亞

  【今日焦點文字列表】【即時快訊】全國第一個海綿城市科普基地落地三亞

  三亞市海綿城市科普基地裏已建成的海綿體路面

  【今日焦點文字列表】【即時快訊】全國第一個海綿城市科普基地落地三亞

  12月11日,三亞市海綿城市科普基地項目負責人婁城銘在介紹海綿體橫截面組成。

  【今日焦點文字列表】【即時快訊】全國第一個海綿城市科普基地落地三亞

  三亞市海綿城市科普基地裏已建成的海綿體“調蓄塘”。

  【今日焦點文字列表】【即時快訊】全國第一個海綿城市科普基地落地三亞

  三亞市海綿城市科普基地裏已建成的海綿體橫截面

  【今日焦點文字列表】【即時快訊】全國第一個海綿城市科普基地落地三亞

  三亞市海綿城市科普基地裏已建成的海綿體隔離綠化帶上的“生態樹池”。

  【今日焦點文字列表】【即時快訊】全國第一個海綿城市科普基地落地三亞

  9月9日,工人加緊施工,建設三亞市海綿城市科普基地。

  “籌備已久的新型海綿城市科普基地近日在三亞市田獨村建成。記者了解到,該基地是為落實“雙修”“雙城”理念,由海棠灣投資開發集團對全國各地不同的海綿城市建設單位進行研究考察後,選取了在業內業績較為突出、技術較為先進的上海佳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進行聯合研究建設。旨在通過將原先一直隱藏在地下的“海綿體”結構通過現場實體模型將其搬到地面上來,對海綿城市理念進行一個全面的推廣。該項目也是落戶三亞的全國第一個海綿城市科普基地。12月11日,記者到該基地進行探訪,基地負責人婁城銘為我們詳細介紹了基地的建設情況以及海綿城市的建設理念。”

  海綿城市主題“科技館”

  全國海綿城市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2015年6月10日,國家住建部下發文件,原則同意將三亞列為生態修復城市修補(雙修)、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城市(雙城)綜合試點。三亞成為全國首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也是目前唯一同時獲得海綿城市和綜合管廊建設綜合試點的地級市。

  一年多來,三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舉全市之力推進“雙修”“雙城”試點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12月10日,全國“雙修”工作現場會在三亞舉行,國家住建部部長陳政高、海南省委書記羅保銘對三亞“雙修”建設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認為三亞通過狠抓落實,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對我們治理城市頑症、推動城市健康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在推進“雙修”“雙城”建設的背景下,三亞市海棠灣投資開發集團貫徹落實“雙修”“雙城”的理念,決定建立一個科普基地——這個科普基地不僅對新型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進行研究,也致力於向群眾普及海綿城市的理念,讓隱蔽工程展現在群眾面前,讓群眾來判定相關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到底好不好,怎樣才能更好地建設海綿城市。

  記者在科普基地現場看到,通過一塊塊科普展板附有具體的內容介紹,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海綿技術,活靈活現地展示在大家面前。

  基地負責人、上海佳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婁城銘告訴記者,雨水從落下到最後的回用將經歷一次次的滯留,一次次的深層過濾,最終才能進行調蓄、回用。記者在現場看到,這樣的過濾裝置一共需要7層,包括級配土、中粗砂、陶粒、火山岩、麥飯石、石英石、礫石,每一層都有各自的功能。

  據婁城銘介紹,級配土對細菌微生物以及懸浮顆粒物進行初級處理,保證土壤的含水率和雨水的下滲率;中粗砂主要保障水的下滲速率;陶粒主要起到過濾作用;火山岩主要是去除微生物;麥飯石主要是吸附氰和氟;石英石主要是去除原水中的雜質、泥沙和懸浮物等顆粒較大的物資;礫石主要是截污能力強,用於水處理濾料使用。

  在現場,工作人員通過水泵形成噴淋,模擬各種形勢下的降雨,並演示了模型的運行狀況。透水鋪裝,拱形雨水調蓄裝置,生態樹池……以別開生面的方式展現在記者面前。經過一系列參觀,以及現場技術人員耐心講解,讓人感受到:這裡就像是一個海綿城市主題的科技館,令人大開眼界、非常“漲姿勢”。

  高標準嚴要求建設基地

  通過採訪,記者了解到,在建設該基地時,建設者們可謂受到了十分嚴苛的挑戰。比如在我們看來很尋常的碎石,總共10余方的碎石,從選料到清洗,再到最後的鋪設花了足足7天時間。一位有著20餘年各種基礎建設經驗的施工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從來沒有遇到過如此嚴格的施工要求,單單是石材的清洗,就得反復沖洗3遍以上,直到附著在石材上面的石粉及雜質完全被清理乾淨。

  婁城銘告訴記者,他們在建設之前就受到海棠灣投資開發集團領導的再三叮囑,做科普基地就要當是一個真正的海綿城市建設項目來實行,精細化施工是海綿城市建設中不可缺少的一項硬性要求,堅決不能按傳統的粗放式施工來進行。各項指標堅決不能含糊,力求打造一個精品的科普基地,一個真正能夠使普通群眾都能了解到什麼是海綿城市的項目。所以在施工選材中盡了很大的心力,所選用的石材,都是精挑細選,嚴格把關。根據記者在現場對最後貯存在調蓄系統中的雨水觀察發現,雨水清澈,無任何異味,現場檢測顯示,遠遠超過了國家所規定的地表水三類水體的要求。

  婁城銘所説的嚴格要求也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難點。海綿城市建設對材料、植被和施工要求極其嚴格和細緻,碎石要求潔凈、無泥沙、無小顆粒、土工布要求長絲等。此外,因地制宜建設海綿城市,根據不同地區水文情況、地理特點、現有設施等實際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案和技術手段進行建設不可或缺;雨量大、污物、泥沙俱下,管道容易造成堵塞,排泥成了海綿城市建設的壁壘;後期泥沙淤積、植被減少、管道堵塞、水質惡化等問題需要解決維護。

  基地的建成可謂是一波三折,在籌備階段,海棠灣開發投資集團從全國多種多樣的海綿城市建設技術中精挑細選,在了解到上海佳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廣東珠海橫琴新區建立了一個海綿城市建設的精品案例後,才最終敲定其為合作單位。

  據記者了解,上海佳長環保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成立於上海,是加拿大AlgaePlus國際有限公司及德國Eco-tech國際水處理公司的合作公司。自成立以來,公司在汲取美洲、歐洲、澳洲等國家的先進環保技術、排水理念的基礎上,致力於開發適合中國國情的環保科技,致力於城市生態水文系統的建設。如今公司已擁有多項國際領先的專利和技術,開發和研製了多款海綿城市建設設備,已成為國內知名的水務公司。

  海綿城市科普基地建設的必要性

  海綿城市建設與數十年灰色城鄉發展模式相對應,形成反轉態勢,是對灰色發展、粗放發展模式的否定,代表著綠色發展、和諧發展的方向,是發展內容的全面創新。因此並沒有太多以往的建設經驗可以汲取,並且海綿城市建設需借鑒各國的一些先進理念和技術體系,並與國內國情相結合,而不是一味的抄襲、照搬。

  對此海棠灣投資開發集團方提出了將一些具體化的技術,用最小的成本,展示到地面上來。從而讓大家都能親身體會海綿城市到底是怎麼一個項目,到地下又是如何運行的一個過程。通過更直接的觀察,了解到海綿城市建設技術的特點以及效果。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個個原本隱藏在地下的各種新型海綿城市建設技術,一一被搬到了地面上,並加上了具體的內容介紹,使得那些原本晦澀難懂的海綿技術,活靈活現地展示在了大家面前。“你看,如果是一般的路面,在降雨時路面會形成一層水膜,時間長了就可能造成積水,而這種新型的透水鋪裝,大家可以看到,我手上的餐巾紙貼到地面上並沒有太明顯的濕痕對不對?這就是透水鋪裝的功勞。在下雨天有著極其顯著的防滑效果。”現場的技術工人介紹,“拱形雨水調蓄裝置,包裹一層層碎石層,經過這一層層的過濾凈化,最終存儲的水質極高,且能夠存儲很長的時間,理論上有3年的保質期。”據了解,這種拱形的結構,倣造了古代的坎兒井結構,可以大規模自由調節,結構極為穩定。

  記者還看到生態樹池的模型,這種生態樹池非常適用於老城區改造。以點概面形式的海綿體結構,適用性極為廣泛,在擁擠的老城區也能很好地發揮功效,將真正達到“擠海綿”的功效,在有限的條件下大做文章。技術負責人興連連給我們介紹著他們的成果,“最終的雨水我們將它匯集到這個人工池塘裏面,然後通過水泵抽取進行科普基地的澆灌和降雨模擬的需求,大家可以看到,這個水池也算是我們對河流、湖泊、地表水治理的一個小小的試驗。”

  經過這一系列參觀,以及現場技術耐心的講解,現場的人都對海綿城市如何建設、如何運行有了一個深刻的理解,可謂是收穫頗豐。

  ——————————————————————————————————

  〖相關連結〗

  首先各地水安全亟需補短板。隨著大規模的城鎮開發與建設,近年來防汛安全、飲水安全和水生態安全等問題日趨嚴峻,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産安全。2010年建設部曾對全國351個城市的抽樣調查顯示,僅2008-2010年就有62%的城市發生過不同程度的暴雨內澇,近年來,幾乎所有城市都出現過“逢雨必澇、雨後即旱”的現象。我國水的時空分佈不均,造成水資源的短缺,同時由於填湖開發、地下水超採等造成水生態、水環境惡化未得到根本扭轉,這些將持續危害城市健康和威脅城市安全。因此,海綿城市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海綿城市”概念首次被提出;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而《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以及仇保興發表的《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則對“海綿城市”的概念給出了明確的定義,即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責任,不可謂不功在當代,利在韆鞦。海棠灣投資開發集團積極響應三亞提出的“雙城”“雙修”的理念下,提出建設海綿城市科普基地也可謂是高瞻遠矚。三亞市海綿城市科普基地的建成,將對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普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海棠灣投資開發集團也希望通過這一科普基地建成,對所有的海綿城市建設者們有一個更好的借鑒作用。讓大家能在不斷探索和研究中為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提供更加寶貴的經驗,使得我們的城市再現“鳥語、蟬鳴、魚躍、蛙叫”等生態景象,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而不是處處逢雨必澇的“看海”景象。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