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書店轉型見效但仍難行 島外品牌來分羹

2016-12-27 09:26:08|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董健雄

  電商衝擊、讀者閱讀方式改變,實體書店悲情求生,轉型發展見效但前路依舊難行

  一場充滿墨香的戰爭

  上個月底,作家梅國雲帶著他的創意作品集《筆外意象》在海口知和行書局日月廣場旗艦店亮相。沒有刻意地組織觀眾,活動現場依舊人頭攢動,讀者坐滿了活動區。雖然空間略顯跼踀,但這反倒讓作者與讀者的交流更加熱絡起來。

  “幾年前,我們做發佈儀式,一般都是找一個非常正式的會場,拉一個大橫條幅,領導發言、作者發言、相關人士發言,基本上就是個發言會。”梅國雲笑著描述。而如今,他説,開放的空間更能讓人放鬆下來和讀者進行面對面地交流。

  一家家正在追求創新轉型中的書店為作家和讀者提供了交流的空間,曾經只是銷售書籍的書店如今成了文化聚所,這背後是書店的“自我救贖”也是一場新舊角力。

  今年6月,國家11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事實上,海南在這方面已是提前行動,實體書店也因此避免了“哀鴻遍野”,當閱讀之於大眾由習慣變為風尚,當商業佈局需要文化來裝點時,海南的實體書店如今面對的又是怎樣一番前景?  

圖片默認標題

  人們在海口知和行書局看書。(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攝)

  政府扶持自身求變

  寒冬已過,春暖尚未花開

  明珠廣場上的創新書店曾是多少人的回憶所在?繁盛之時,創新書店在省會海口鬧市區的主店營業面積有千余平方米,在一半多的市縣裏都有分店。而如今,市縣分店多已關閉。

  近年來,電商的低價競爭與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為實體書店帶來了巨大衝擊。在書店“寒冬”的形勢下,無論是書店自身抑或是政府相關部門都在為守住城市中的這些個文化空間而在探索新路徑。

  “增長116.4%”,這是海南一家老牌國營書店線上銷售業務今年11月份的同比增長率。這樣的數字對於近年來的實體書店來説已是難得。作為書店轉型之中的重要一步,海南鳳凰新華出版發行有限責任公司在2015年8月正式成立其電商部,獨立開起了微信書城、天貓商城。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兩個主要線上渠道的銷售增長迅速。

  拓展線上業務、改善書店閱讀環境、增加文創産品銷售以豐富業態……實體書店的經營者們絞盡腦汁地在以現代經營方式打造時尚書店。創新書店在騎樓老街開辦國新書苑,以圖書、展覽、學術研討等途徑打造歷史街區裏的文化綜合體;海口民營書店的新力軍知和行書局以新型複合式文化書店亮相在消費者面前。

  海南實體書店經營逐步回暖,企業的自身求變是一方面,而這背後也離不開政府的有意扶持。

  據了解,近三年,我省先後投入約20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扶持實體書店的發展。2015年,26家書店以開設新區域、改善書店條件等緣由申請到了我省第一筆針對實體書店的570萬元專項扶持資金。今年,10余項目申請了2017年度的專項資金。

  “這兩年,許多書店的閱讀環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2014年陸續有了補貼支持後。”省委宣傳部文化體制改革與文化産業發展辦公室調研員曾繁詩説:“政府的扶持資金起著一個撬動作用。”據悉,三亞的海天書店就在獲得政府資金後自己又增加投入,將營業面積增加了近千平方米。

  除了真金白銀的支持,今年8月,省文體廳成立了實體書店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推進實體書店開進校園、醫院、社區等。

  “好轉”、“回暖”是這些大書店近兩年來的整體態勢。但激烈的市場競爭、文化産業本身的慢熱屬性等帶來的壓力依然如劍般懸在經營者們的頭頂上。

  “書店+商業”“書店+地産”……創新不停歇

  大店高歌前進,小店寒意未散

  從海航大廈、文體公園國秀城到最新的日月廣場旗艦店,知和行書局的幾家店都開在了不錯的地段,“背靠”商業大咖。

  當電視這一媒介出現的時候,曾有人斷論廣播終將消失,但汽車的普及卻讓廣播這一媒介再次迎來了春天。今天,城市中的實體書店從一定程度上説,有著頗為類似的經歷。

  隨著商業綜合體近幾年來在城市中的大行其道,商場追求多業態的發展,加之閱讀從個人行為習慣逐步發展成為一種文化風尚,商業經營者們大打文化牌,紛紛吸引文化機構入駐,新型實體書店成為不二選擇。“書店+商業”“書店+地産”的模式愈發盛行。

  “我們在萬寧石梅灣的九里書屋明年1月就會開張,和華潤萬象城合作的萬象書屋也爭取在明年開張。”海南鳳凰新華出版發行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何洋説。其實,對於尋求轉型的新華書店來説,還有一種“書店+政府”的模式目前在內陸省份也較為火熱。深圳書城、西安的曲江書城等目前均是由政府出資完成硬體建設,新華書店接手永久經營。現代風格的裝修、陳列,時髦的文創産品等讓老字號在此換新顏。

  “我們也正在爭取這樣的合作形式,希望能夠以此打造海南的地標性文化場所。”何洋説。

  知和行書局在新開的日月廣場旗艦店內特意擴大兒童區域和文創産品銷售區域。

  大店小店都在轉型,然而一些規模較小的獨立書店卻感到寒意漸襲。

  “老孟,錢我用微信紅包發你了!”

  “看不懂你再回來找我聊。”

  站在國貿書店裏沒一會,這樣有溫度的對話聽了不知道多少遍。與有著強大資本支持、大公司運營的獨立書店、連鎖書店不同,地處鬧市區的國貿書店18年裏完全是靠老闆孟波獨自堅守。

  今年6月,孟波作為實體書店經營者前往北京參加了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主辦的全國實體書店發展推進會。回來後,在專項扶持資金的支持下孟波開始對店舖進行裝修,擺上了供人休息的桌椅,增加了書籍,前前後後連裝修帶購書投入了約30萬元。

  店翻新了,書增多了,孟波卻在眼下感受到了遲來的“寒意”。

  “可能因為我的書店有固定讀者群,所以電商其實對我影響真不算大,倒是最近以來,因為周圍幾個單位陸續搬遷,讓我明顯感覺到客人流失了不少。”孟波所經歷的“寒”和大書店有些不同,但在類似的獨立小書店裏也具有一定代表性。他給記者算了筆賬,雜誌的利潤一般是25%,圖書是50%,以此計算,每個月國貿書店的利潤不到兩萬塊,而這裡的房租就要1萬元,還有水電等各種開銷。孟波也申請到了一筆政府的扶持資金,但對於他來説,眼下的形勢有些艱難。

  海南書店市場“花香”起

  島外文化品牌前來分羹

  近來一段時間,在宜欣城逛街的不少人,特別是趕文化時髦的人都會在一面綠色的圍擋前駐足一下,雖然圍擋後面的店面仍在裝修,但圍擋上的“西西弗”三個字足以讓城中的讀書人心中驚喜。

  是的,這個全國知名的實體書店、也是目前連鎖規模較大的書店將於2017年1月在海南正式亮相。表面上看這只是一間面積不算太大的書店開張,然而其背後深意值得關注:在海南實體書店行業整體回暖之際,外來文化品牌已聞風而入,在相比之下仍算得上“藍海”的文化市場中積極佔位。

  西西弗書店1993年從貴州遵義起家,經歷低谷,探索轉型,從一家不足20平方米的書店發展至今天在全國20多個城市擁有60余家分店。

  “2007年西西弗的第二代核心團隊確立後,敏銳地察覺到老市場逐漸疲軟、行業即將洗牌的先兆,當時我們提出了一個誓言:‘寧可戰死,不能等死’。於是我們決定走出貴州,在轉型中跨省發展。”西西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婭告訴記者。

  在探尋創新轉型的道路上,西西弗從一開始最單純的書店到今天旗下擁有4個子空間品牌,綜合起來也是咖啡、圖書、文創産品3個門類。

  劉婭透露:“從銷售效果而言,咖啡佔二成,圖書(含文創)佔八成。我們的平均單店的年坪效在1萬元以上,這個坪效水準在整個零售行業來説,都不算低。”

  據悉,秉承“參與構成本地精神生活”的西西弗將在海南儘量實現“海南化”,這包括圖書産品的品類選擇和配置,以及根據本地讀者的需求配以讀書會、生活會等“主題服務定制”文化活動。

  如果説全國性的文化品牌進駐海南是本地讀者的“驚喜”,那麼對於本地實體書店經營者來説,又會否是心中一緊呢?

  “西西弗的進入恰好説明瞭我們的行業環境越來越好。”何洋説。

  “外來品牌的進入是遲早的,這證明了大家對海南文化市場的認可,當然也會給我們帶來危機感,同時也會促使我們不斷地去完善,例如以各種活動增加讀者黏性等。”鄺育新説。作為本地較大規模的新型實體書店經營者,鄺育新認為海南想要擁有自己的文化地標式品牌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以國內實體書店的成功典範——台灣誠品書店為例,其品牌經過數十年的積澱和營造,已在讀者心中樹立起誠品電影院、誠品表演廳等多個自營品牌;三聯書店也在通過各式各樣的活動在塑造品牌的同時,輸出“生活·讀書·新知”品牌核心價值。

  令人鼓舞的是,今天的海南,無論從政府、行業抑或是公眾,有關閱讀等方面的文化意識都在逐步提升。

  除了書店仍在積極豐富相關服務外,據實體書店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曾伯林介紹,目前,他們正在積極推進書店進駐大型醫院等機構,提供便民的閱讀服務。

  孟波建議,政府可以在扶持上有些集中式的動作,避免“撒胡椒面”式的扶持方式。他希望,有朝一日,書店可以開到鄉鎮,承擔起文化站的職能。

  多位書店經營者也認為,回暖為本地書店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挑戰。

  事實上,在記者近來的採訪中,一些文化服務行業的業內人士都認為,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外來文化服務類品牌來到海南,不可否認,一場充滿“墨香”的“戰爭”正悄然鋪開。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