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大附中陵水分校勇於創新 取得可喜成績

2017-01-13 14:57:32|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陳愛暖 |責編:張曦晛

  

圖片默認標題

俯瞰民大附中陵水分校全景。

  走進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陵水分校,紅色的“和”雕塑屹立在廣場中央,一座座整齊大氣的教學樓林立兩旁。這是承載了陵水教育希望的一所學校。

  2013年5月,為了實現民族地區基礎教育優質、均衡、跨越式發展,陵水黎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與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簽署合作辦學協議,通過 “協議管理、整體委託、自主辦學”的方式,辦一所現代化全日制寄宿高中。在建設過程中,又決定增設初中部。

  經過4年的探索與發展,陵水分校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在2016年高考,陵水分校首屆畢業生參加了高考,一本上線率為43%,一、二本上線率為84%。在2016年高二會考中,人均總分為359分。

  借校辦學 辛勤拓荒

  陵水下轄11個鄉鎮、兩個國營農場、489個村寨,全縣40萬人口中,農業人口近30萬人,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83%。作為少數民族自治縣的陵水,教育水準相對落後,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其與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凸顯。

  陵水需要一所先進的學校!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陵水分校,就是在“科教興縣”戰略指引下,陵水縣政府和民大附中為迅速提升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水準、改進陵水當地教育落後面貌而設的;而這,也是民大附中教育集團辦的第一所分校。按照雙方協議,陵水分校位於國際旅遊島先行試驗區核心地段,佔地近200畝,投資4億元,是按照省級示範校的硬體標準建設一所花園式公辦學校。

  2013年初春,時任湖南常德二中校長唐洪波,在民大附中全國公選優秀教育人才選拔中脫穎而出,受聘為陵水分校校長。當年上半年便“空降”陵水,籌建學校。

  根據協議,陵水分校2015年下半年才投入使用。當時學校還只存在於圖紙上,校址只是一片荒草地。為了迅速改進陵水教育面貌,雙方商定,從2013年秋季學期開始,先借用陵水思源學校校園辦學。

  

圖片默認標題

民大附中陵水分校廣場及教學樓。

  第一次踏上陵水這片熱土的唐洪波與他的團隊,僅用了3個月的時間克服重重困難,完成了辦學的法人資格證、機構代碼證的手續,並順利完成了申請辦學經費、招聘教師、後勤保障等系列工作。

  “不能等了!孩子們等不了。”談及為何在配套建設未完成的情況下著急開學,陵水分校常務副校長王利民感慨説道,“等一年就會耽誤一批學生,儘早開始就能讓孩子儘早接受好的教育。”

  因為缺少招生前期宣傳,當地民眾對新建的陵水分校知之甚少。為了爭取到相對較好的生源,唐洪波與同事用10余天時間,走遍了陵水各鄉鎮初中,向當地學生宣傳民大附中與陵水分校的辦學理念、教育水準。

  2013年8月下旬,從全國各地前來的22名教師一抵達陵水,陵水分校便組織他們開展培訓,講述民大附中“共美教育”優良傳統,使全體教師明確,分校將著力為陵水百姓在家門口辦一所“學生嚮往、家長放心、人民滿意”的好學校。

  第一批陵水分校新生入學了。全校22名教師與186名新生,和思源學校的師生擠在一個校園裏工作讀書,除了課堂擁擠,連吃飯都要錯峰進行。

  即便如此,陵水分校的建設依然不放鬆品質要求。建設過程中,民大附中校長田琳多次從北京到陵水進行實地調研,了解陵水分校的需求,與分校負責人制定和多次修改方案。同時召開陵水分校前往北京訪學的學生座談會,了解學生思想動態,並對家庭貧困的分校訪學生發放助學基金,踐行“和”文化教育的理念。

  2015年9月,陵水分校按計劃建成並投入使用。而隨著增設初中,學校的發展條件更加完備。目前,共有教師128人,初、高中學生共計1900余人,共有初中教學班22個,高中教學班18個。

  創新模式,成效初顯

  2013年至今,陵水分校通過借鑒民大附中辦學經驗,根據實際情況,搭建起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育人體系。

  狠抓基礎,是學校教學的起點。“我們入校時基礎太差,老師們甚至從字母開始重新教。”回憶起高中時光,該校2016屆高三優秀畢業生鄭雙雙説。

  據介紹,建校至今,該校堅持“引進、培養、管理”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建設理念,每年組織兩次全國招聘,秉承公開、公平原則,從全國各地中學優秀管理幹部、骨幹教師、優秀教師和退休教師中,選拔能力出眾的教育人才,從“985” “211”等高校中挑選應屆優秀畢業生加入陵水分校教師隊伍“大家庭”。

  為了提高教師隊伍實踐能力、教學水準和綜合素質,陵水分校除了在招聘時把好關,還充分利用民大附中定期派駐優秀教師支教的良機,對新招青年教師進行面對面、手把手地幫帶培訓。同時,還採用“請進來、走出去、學回來”的形式,邀請民大附中校長田琳、華東師範大學教授戚業國等到校授課,選派教師參加培訓。並通過舉辦新入職教師入門課、骨幹教師示範課、年輕教師彙報課以及總校教師“同課異構”等活動,構建學習型教師隊伍,提升課堂教學水準。

  

圖片默認標題

民大附中陵水分校校門。

  在探索高位均衡發展的教改新模式中,陵水分校將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相結合,于2014年首先開辦了“皓泰圓夢創新實驗班”。實驗班除了開展培育學生創新素養的實驗項目,還開設部分大學本科的基礎課程,開拓學生視野、激發學習興趣。採取2年在陵水分校就讀、1年在民大附中交流學習的“2+1”培養模式,讓優秀的學生既能在本校接受良好教育,又有機會在和全國各民族優秀學生交流學習中進一步提高。

  除此之外,“皓泰實驗班”還聯合中央民族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10所國內知名大學,開展與高校聯合培育學生創新素養的實驗項目,聯合培養人才。

  在運用中央民族大學附中教育資源的同時,陵水分校根據陵水實際情況,制定了科學優質的課程體系,經過4年的探索與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據統計,在2016年高考中,陵水分校一本上線率為43%,一、二本上線率為84%,一批優秀畢業生考取了包括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等重點院校。在2016年高二會考中,人均總分359分。這些成績得到了當地政府、群眾的肯定。

  “共美”教育 繼續前進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費孝通先生的16字諫言深深地刻在陵水分校每一位師生心中。

  陵水分校肩負民族地區教育發展的使命感,秉承“共美教育”和“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教育”的核心理念,將培養民族精英、國家棟樑的作為辦學目標,為“共美教育”貢獻“陵水模式”。

  把“國旗下講話”作為常規的工作,用學生的動情心聲觸動學生的心靈底處;組建南海之聲合唱團;舉辦“親近陵水,了解海南”活動,讓學生感受家鄉自然美與“人文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習不拘于課堂,增進學生的社會責任擔當意識……陵水分校堅持“以德育為主線”,採取開放靈活的教學方式,盡最大能量挖掘學生潛能,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校園“奮鬥文化”基因植入學生心田。無論成績優劣,陵水分校師生都互不放棄,珍惜“在一起”的時光,追求共同進步。“在這裡,我們明白了奮鬥的意義,懂得不能再隨意面對自己的人生前途了。”高一(1)班學生董達芬剛入學時,成績並不是特別突出,在之後的學習生活中,樹立了明確的奮鬥目標。通過不懈努力,成為首批進入中央民族大學附中學習的26名優秀學生之一。

  

圖片默認標題

民大附中陵水分校高二年級學生在上課。

  成績證明了“奮鬥文化”的優越性。在入學成績較差的情況下,2015年陵水分校學生在會考中,文科成績超出全省平均分50分,理科超過全省平均分45分。創辦時間不長的初中,在全縣統一考試中,各項指標均高於當地其他學校。

  “建一所培養民族精英的學校,讓‘陵水模式’為‘共美教育’做貢獻。”王利民表示,陵水分校未來將繼續努力,助力民族地區教育。據介紹,投入1個多億元的“二期工期”,將為校園添置體育藝術館、泳池等配套設施;“智慧校園”項目將引入互聯網教育手段,進一步提升教學水準;投入1000萬元的“校園文化”項目將為學校“換上新裝”;旨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創客空間”,將給有科研愛好的學生提供發揮空間。此外,籌謀2年,與國防科工委合作開辦的“錢學森實驗班”也將於今年9月招生。

  以“和”文化作為核心理念的陵水分校,借助民大附中教學優勢,迅速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採用“混合式人才培訓模式”,將持續推動陵水分校建成為生態校園、文明校園、書香校園、智慧校園。

  “近年來,陵水經濟快速發展,人們對優質的教育資源有了更高的要求。陵水和民大附中合作辦學,引進了先進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優質的資源,契合民族地區教育發展需求,成效顯著,是成功的經驗。”陵水縣教科局局長肖海山説。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