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教育資源均衡配置需理順五大關係

2017-01-25 09:32:55|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張曦晛

  自2011年海南省政府同教育部簽署《關於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備忘錄》以來,海南省正式啟動了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儘管在資源均衡配置的攻堅戰中,大量的資源已然投入到資源薄弱的地區與學校,但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資源配置是一個從科學研究到最終決策的系統過程,這個過程不僅要理順資源投放中存量與增量、動態與靜態、孤立與合作等關係,還必須認清從資源投放到發生效用的轉化過程。因此,為了更好地實現海南省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改善,力求不斷提升資源配置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研究與決策

  教育資源配置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依託于科學的統計與嚴謹的預測,而這都需要科研力量的介入。同發達國家和發達省份動輒數十位專家參與教育規劃和決策相比,海南省在借助科研力量進行資源配置等方面決策的經驗上尚有較大差距。可喜地是,隨著省級教育主管部門對於科學規劃的重視程度不斷提升,包括澄邁在內的部分市縣已經意識到借助高校等科研院所的力量進行教育發展統籌規劃的重要性。因此,在全省範圍內提高教育資源決策者的數據意識、規劃意識、研究意識是至關重要的。

  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表明,通過課題研究、數據庫建設等渠道加大高校等科研機構的介入力度,是教育資源配置決策科學化的重要舉措。省級教育主管部門、科研主管部門等有關部門一方面應當在課題的設置等工作上突出“提前”觀念,引導科研工作者著眼于全省教育事業發展的未來;另一方面應當設立或委託專門的研究機構從事全省各級各類教育事業發展的相關數據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改變許多地方數據不完整、不真實等沉疴痼疾,通過數據工作的常態化、常規化為科學決策提供紮實的信息基礎。

  存量與增量

  在資源配置工作中,存量與增量的問題是必須面對的一道難題。不得不承認海南省在地區之間、校際之間的資源存量差距仍舊十分明顯。面對優質學校、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對於優質教育資源吸附力更強的現實,如果我們對於存量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關注,那麼即便是那些在增量中被配給到薄弱地區或學校的師資等資源也極有可能在不久之後向優質學校集中。因此,割裂地看待資源的一次配置和二次配置是解決這一矛盾的關鍵。

  資源配置應當更加突出薄弱地區和薄弱學校的優先選擇權,力爭在資源一次配置的過程中引導優質資源優先向薄弱地區和學校傾斜,從而不斷縮小現有差距。在此基礎上,校長和教師的輪崗等資源二次配置手段才能進一步緩解地區、學校之間的巨大差距。因此,在資源的一次配置中給予弱勢地位的地區和學校以充分的優先權是從根本上環節存量差距過大的重要舉措。

  動態與靜態

  長久以來,以寄宿制鄉鎮中心校為代表的農村學校建設解決農村學校布點分散、優勢教育資源難以集中問題的重要思路。實際上,這是一種典型的資源配置的靜態思路。許多省份不斷出現的空殼學校的問題充分表明僅從靜態的角度考慮資源的配置,顯然無法應對城鎮化進程中人口流動的大規模和偶發性所帶來的資源需求的急劇變動,從而導致資源的巨大浪費。

  從動態的角度看待教育資源配置,我們必須意識到如果年齡較小的學生離家上學並不利於學生的發展,這就意味著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佈點的學校格局應當予以肯定。就發達國家和部分省份的經驗可知,“學生不動教師動”是一條值得借鑒的經驗。以縣為單位,建設流動教師資源庫,借助校車將教師定期定點輸送到相對分散的學校布點之中,不僅可以大大減少用於硬體建設所需的大量資金從而降低資源浪費的風險,而且可以充分發揮校車增開與停開的靈活性適應資源需求的暫態變化。更為重要地是,縣域流動教師資源庫建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鄉村學校教師招聘困難、編制不足等問題以及在鄉村從教教師對於家庭團聚、子女上學等問題的顧慮,從而更好地發揮教師從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這個意義上講,資源合理配置不等同於硬體建設,如何實現教育資源的動態平衡才是資源配置的關鍵性問題。

  孤立與合作

  同其他省份相似,當前海南省農村學校發展也面臨兩個共性的問題:一是鄉村學校的文化紮根問題,二是資源配置總量不足問題。鄉村學校的資源配置不是單純設置一所座落在鄉村的學校,而應當建設一所紮根于鄉村的學校。而要建設一所紮根于鄉村的學校,教育資源配置就必須充分考慮如何同鄉村文化建設相結合。

  與此同時,文化部門等有關部門在鄉村文化建設中投放的大量資源本應當在鄉村文化建設中同學校形成合力。然而,事實是它們同學校系統之間往往並不存在必然性關聯。在一些鄉鎮,鄉村書屋、農科技術培訓與學校資源建設之間相互獨立。要改變這一狀況,就必須打破資源配置中的條塊分割,將鄉村學校作為資源投放的主陣地,使得多個部門的資源可以有效集中于鄉村學校,真正實現“三教統籌”,從而將鄉村學校真正打造成為鄉村文化高地,切實為新農村建設諸如文化活力。

  資源的配給與效用

  顯而易見,資源薄弱學校並不因為有了條件最好的教學大樓就能成為品質最高的學校。因此,資源配置不僅是“有沒有”的問題,還是“能否發揮效用”的問題。

  簡言之,資源效用的發揮至少包括使用意願和使用能力兩個層面。資源效用的發揮依靠的不僅是教育工作者的學識和能力,也在於教育工作開展的文化環境。以往的教師、校長培訓非常重視對於教育工作者素質和能力的提升,而這對於使用能力的提升的確具有重要的意義。如何將配置到學校的電腦等教學設備充分運用到學校的教學過程中,的確是提升教育品質的重要工作。然而,對於學校文化的整體改造關注不夠將可能導致我們忽視“使用意願”的問題。就筆者調研的情況可知,部分學校有一種安於現狀的文化氛圍。許多領導和教師並不願意在教育工作中傾注更大的心血。資源的投放頂多是一種充充門面、應付檢查的“面子工程”,並沒有對教學活動産生實質性的影響。這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及國內外許多學者在扶貧、薄弱學校建設等領域的研究成果相一致,即知識與技能等方面的不足往往只是貧窮與薄弱的表層現象,真正的根源性問題在於文化觀念。因此,真正做到教育資源效用的充分發揮,關鍵在於通過學校的文化建設營造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工作氛圍,從而為配置到校的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用創設必要的環境。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建設的薄弱甚至缺失,才是資源配置效用能否真正發揮的最為致命的問題,也是教育領域精準扶貧工作能否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所在。

  總之,我們必須充分意識到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的複雜性與系統性,以資源的效用為旨歸,打破條塊分割,促成科研與行政、不同資源配置部門之間的合作,設置動態且靈活的資源配給機制,為全省各級各類教育的協同發展創設必要的條件保障。(段會冬)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