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第一個老師,也是終身和永遠的老師,有自己責無旁貸的特殊功能。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學校所不能代替的。把孩子教育全盤託付給學校,是家長的失職和瀆職。
家長對於兒童教育的概念,第一是要寬容、善待兒童,保護他們正常的生活,保護他的身心健康,這是一種最重要的教育。第二是等待。早期教育不是提前教育,3歲不會的事5歲做得很好,5歲不會背的東西6歲不成問題,三年級不會做的題四年級輕輕鬆鬆,著什麼急呢?它滿足的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是家長的虛榮心!第三是解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眼睛,解放兒童的耳朵,解放兒童的嘴,解放兒童的時間,解放兒童的空間。不能越粗代庖、包辦代替,不能過多地限制管控,也不宜過早定向。第四是發現。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最重要的功能是幫助孩子發現他的自我,發現他的個性。
更為具體的呢,第一,身心健康比名校更重要。對於孩童來説,身心健康無疑是最重要的。“健康第一”並不是一句空話,體現在培養孩子的體育興趣、體育能力和體育習慣,熱愛戶外活動。
第二,是人格養成。家長要提煉並關注孩子的情商,而不是片面強調智商,使他成為一個大氣、包容、有愛心的人。所謂3歲看小,7歲看老,看的並不是會背幾首唐詩,而是遵守遊戲規則,有感恩之心,樂於助人、有寬容心、為人正直,學會尊重,樂於分享,善以待人等等。
第三,與書為友,關注孩子的“精神成長”。對兒童而言,身體健康、人格健全、個性和興趣、好奇心、想像力、熱愛閱讀等等,是全世界通行的、能使孩子終身受益的早期教育,比那些考試排名、競賽證書重要的多。
第四,促進兒童的個性發展。很可惜,現在很多家長只知道分數和名次。其實今後的競爭,將越來越不是“爭第一”,而是“找唯一”——找到不同於別人的、真正屬於你的獨特的優勢。因為教育的真諦,就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沒有個性就沒有真正的成長。家長不要光盯著考分,而是觀察和發現孩子獨特的稟賦、潛質、愛好,點燃兒童內心的火焰,找到兒童成長的方向。
究竟該不該讓孩子上特長班,如果不學,是否會“輸在起跑線上”?這並沒有普遍適用的方法,關鍵是要從孩子的興趣和條件出發,順其自然,因材施教,而非強加於人。在最理想的情況下,一個家長能為孩子所做的,是提供盡可能寬鬆的成長環境,在這一過程中鑒別和認識孩子真正的愛好和習性,加以引導和培養。
孩子的人格發展和健康成長還有許多途徑,在閱讀和藝術教育之外,還需要靠與同齡兒童的遊戲和交往,靠走進和熱愛大自然,等等。
這樣,我們可以歸納出家庭教育的成功指標了。
1.孩子在幼年與書籍為友,與書結伴,從而奠定孩子的精神底色,促進孩子的精神成長。
2.合作性。預測一個孩子未來的發展,能走多遠,能不能成大器,不是看乖不乖、聽不聽話、學習好不好,而是看是他的情商、悟性、綜合素質。
3.在高中左右能夠形成比較明確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找到和形成“自我”,今後能夠去自主地強化和發展。(作者楊東平,係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節選自楊東平著作《教育的重建》,原題為《家庭教育的獨特功能》),有刪節)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