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教育綜合排名指數從墊底躍升至全省第6位

2017-02-17 08:54:16|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張曦晛

  今春開學,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中小學生總人數比2016年同期增加1108人,出現了“回流潮”。對於僅有2萬多中小學生的瓊中來説,逾千名學生“回流”,原因是什麼?意味著什麼?

  這裡有一份頗令人深思的“成績單”:2009年時,瓊中教育綜合排名指數(即中考排名,海南省義務教育階段的主要排名指標)全省倒數第一,7年後躍升至全省第6位,位居中部市縣之首。

  中部山區、基礎滯後、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這些掣肘因素卻沒有阻礙瓊中教育近年來的上升勢頭,這背後的奧秘在哪?

  有人説是因為瓊中教育最大的改革在於打破了學校的“圍墻”,實施區域教研;也有人説是因為瓊中學校的校長每天都面臨“下崗”的緊迫,教職工“不進則退”的危機感強……幾年來,瓊中創改出了一套不同於其他市縣地區的教育範本,經驗模式也推向了全國。

  瓊中教育悄然發生著一次蛻變。

  摸著石頭過河 困境激發改革內力

  瓊中過去的教育遇到不少困難。

  招聘教師,打出12萬元的安家費,竟“搶”不到一個免費師範生,北師大、華師大畢業生即便來了海南,也不願意“下”瓊中,原因很簡單,覺得太偏僻、太落後。

  “沒有好老師,哪有好成績,求師不易,難以借助外力,還是得想方設法靠內功、靠自己的教育改革。”瓊中縣教育局局長傅永東一語道破“玄機”。

  怎麼改?過去,瓊中按照學區劃片,七八所學校組成一個片,全縣小學被劃分出8個片區,中學被劃分了3個片區,目的是為了片區學校互幫互助共同成長。結果實施幾年,發現教研上行不通,學生綜合成績怎麼也上不去。原因是,單純按照地域劃分的片,讓教學上“洼地學校”連在了一起,水準得不到很大提升,教學的“短腿”大家都“短”,誰也拉不長。

  乾脆把學校的“圍墻”全部打破,全縣一盤棋!

  教研“以優帶弱” 教育實現縣域統籌

  教學要實現全縣統籌,讓縣內最好的老師、最好的教學經驗快速傳播到教學品質薄弱的學校。

  從2012年起,瓊中教育探索全縣打破分片,組建各學科的區域教研組,不再分地區,以一名優秀教師帶15名左右基礎較差教師為一個教研組,以一名優秀校長帶數名基礎較差校長的方式,專門研究適用於瓊中地區的教學方法,相當於“以優帶弱”,這個改革被稱作了“區域教研”。

  全縣組建了中小學區域教研組120多個,有近2000名中小學教師參加了學科區域教研工作,學校間的界限徹底沒有了。

  這一改革對鄉村學校觸動很大。瓊中思源實驗學校校長范效彬説,2015年起,瓊中思源實驗學校就與上安鄉中心小學的教師們建起了教研組,上安鄉中心小學等鄉村學校的老師到思源實驗學校跟班學習,把好的教學方法帶回山區去;思源實驗學校也要帶隊“送教下鄉”,與薄弱學校的教師們一起找教學困惑的對策。

  結“教研組對子”是瓊中區域教研發展起來的核心,效果很快顯現,瓊中最偏遠的鄉鎮吊羅山鄉小學,與縣第一小學形成長期幫扶關係後,教學品質、學生文明禮儀、校容校貌均大幅提高,引起社會關注。

  打破校長“終身制” 管理機制實現創新

  同校的教師,一年工資相差一萬多元?

  每學期最後一個月,工資卡裏的變化,成了老師們課後議論最多的話題。

  一張小小的工資卡,就能看出教師教育教學業績的變化。“教職工績效考核和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緊密掛鉤,從2014年秋季開始,方案出臺半年就有人‘掉隊’了,教育教學業績突出的教師績效工資比落後教師多出將近6000塊錢。”傅永東説。

  不僅教師有了差別,校長的位置也會隨時變,這一切靠綜合考評説了算!

  瓊中教育系統創新實施了一個被叫做“三九四”的機制,在“三大工程”目標的引領下,對校長和領導班子進行九項考核,逐項評分綜合排名,排名靠後的就調整崗位,換能者上;而對教師四項素質綜合考評也在逐步開展,輔助教師轉崗、分流也在穩步推進。

  這意味著,學生的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水準沒進步,校長很有可能被撤換調整。短短2年多,瓊中對14位校長進行了崗位調整,佔全縣校長人數的近半數。

  “考評就是要讓校長和教職工都有壓力,有壓力才能發力。”走訪調查中,瓊中一些學校的教師也坦言,實打實地排名,看的是同過去相比有沒有提升,這就徹底杜絕了“教學不好説生源有問題”的藉口。

  學校管理改革觸發了教職工的緊迫感,帶來了教學的新活力。2015年,瓊中通過系列考核和公開競崗,選拔校長後備幹部14名、副校長後備幹部27名,建立起了後備人才庫,跟蹤培養,逐步選拔任用。(記者 杜穎 郭暢)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