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南繁基地作為種業育種的重要載體,吸引著一批批科研“候鳥”入島的同時,也不斷輸出各類農作物新品種流向全國各地。近年來,這個“天然實驗室”受到的關注與日俱增。由南繁基地衍生的南繁産業如何推動一二三産業的融合發展?扶持育種效益高的種子企業對農業全鏈條的升級有什麼樣的作用?2017年海南兩會期間,海南省政協委員戴揚接受了新華網的採訪。
戴揚建議,下一階段南繁産業的發展應趨向園區化,實現規模經營,同時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將農業與南繁文化、種業科普等要素相結合,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
建議南繁基地園區化
“海南南繁基地的建設始於上世紀50年代,70年代則處於科研育種的高峰期,早先,來自全國各地的科研單位在海南實行零星分散租地的生産方式,是目前基地經濟效益不高的一大原因。”戴揚建議南繁基地園區化,“南繁基地有專家、有成果,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科普基地,把科普、休閒和新農村建設相融合,一方面可以豐富産業,另一方面也能帶動當地的就業和創收。”戴揚説。
戴揚説,南繁基地雖然是一個以科研為主的版塊,但其中的很多産業和當地的經濟是可以融合的,像新農産品展示,種子生産、加工及包裝輸送等都可以成為開放展示環節。
扶持種子企業有助於打造全産業鏈平臺
提及育種企業,戴揚認為這實際上是一個育種綜合服務平臺,為各省的科研單位提供公共配套的服務。一條完整的産業鏈包括從田間租地開始,到生産、科研的整個過程。
他建議,政府可扶持實力強、效益高的種子企業,予以優惠政策、財政補貼、融資、用地等多方面的支持。如果全鏈條能在海南落地,對於選擇適合海南的育種成果進行就地轉換以及針對成果進行進一步的深加工將具有深遠意義。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