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首提“旅遊人才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2017-03-01 16:30:55|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陳愛暖 |責編:張曦晛

  日前發佈的《2016三亞市旅遊人才發展白皮書》顯示:截至2015年底,三亞市逾兩千多家旅遊企業,旅遊業從業人口總規模達10.5萬人,佔三亞常住就業人口21.5%,超過1/5。其中,從事旅遊酒店、旅遊景區、度假公寓行業的佔據近七成分額。

  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三亞面臨著旅遊從業者頻繁跳槽流動,處於“人才中轉地”的尷尬局面。數據顯示,每5年約有一半的旅遊從業者流出三亞。針對這一人才瓶頸,《白皮書》提出“旅遊人才海綿城市”建設構想,希望建立“階梯型”人才發展思維,吸引不同代際、層次、國家等多元人才,助推三亞旅遊産業升級轉型。

  人才

  告急

  無端成為“人才中轉地”

  根據《白皮書》統計,截至2015年底,三亞市逾兩千多家旅遊企業,旅遊從業人口總規模達10.5萬人,佔三亞常住就業人口21.5%,超過1/5。其中,在該市旅遊酒店、旅遊景區、旅遊地産等11大涉旅行業中,從事旅遊酒店、旅遊景區、度假公寓行業人才數量尤為突出,三大行業旅遊人才數量近7萬人,成為該市旅遊人才結構重要組成部分。

  與三亞旅遊人才規模數量龐大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該市面臨著旅遊從業者頻繁跳槽流動,處於“人才中轉地”的尷尬局面。數據顯示,每5年約有一半的旅遊從業者流出三亞;同時,47.4%的被調查者表示可能在未來的半年至一年內離開三亞,53.7%的表示可能在未來的三年到五年內離開三亞。旅遊人才頻繁流動,對發展産業智力支持、旅遊産品創新打造産生嚴重制約。

  “基礎設施落後,城市文化氛圍不夠濃厚,除了自然風光,三亞還需在多方面努力,才能提升城市吸引力。”作為外籍旅遊從業人員,三亞歐非亞國際多元文化餐吧相關負責人陳安南建議,促進旅遊餐飲+文化內涵結合,推動城市文化品質提升。

  此外,旅遊人才教育水準參差不齊,行業間人才分佈不均衡狀態明顯,亦成為三亞亟待突破難題。相關專業人才不足,與三亞高速發展的旅遊産業不協調,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競爭激烈

  加速人才“代謝力”

  一組來自關島觀光局的數據透露出三亞吸引旅遊競爭力不足:2015年關島入境市場排名第一為日本,入境達78萬人次,同比去年下降5.6%。而三亞旅遊數據顯示,2015年該市接待日本入境5204人次,同比去年下降20.4%。

  “關島與三亞同為形成明顯競爭關係的海島型目的地,儘管統計數據同為下降趨勢,在出境遊市場崛起、行銷手段多元等趨勢下,三亞所面臨的行業競爭激烈程度不容小覷。”三亞市旅遊委副主任鄭聰輝説。

  海島型旅遊目的地的定位,對三亞國際化、專業化旅游水平提出更高要求,尤其在國際背景、外籍旅遊人才的吸納治理方面,更具挑戰。“通過合理調整旅遊從業人員結構,將有效促進旅遊業質效發展。”鄭聰輝認為。

  《白皮書》披露的數據顯示,三亞市酒店行業外籍人才主要來自尼泊爾、中國港澳地區、馬來西亞,佔比48.3%。但數據還顯示,40.6%的人群表示會流向島外中國其它地區。

  “截至目前三亞共有不同層次的各類酒店旅館1752家,而今年還將有更多包括亞特蘭蒂斯等國際高端酒店開業,國內外、省內、市域內旅遊行業競爭將更加激烈。”三亞市旅遊委主任樊木希望,能夠加速提升三亞旅遊人才“代謝吸收”能力。

  人才舉措

  “海綿”模式突破瓶頸

  作為中國休閒度假的領跑者,三亞去年就明確提出,要用3年時間,在2018年建成華南地區最大的國際旅遊中心城市。

  這就需要三亞培養吸納更多業界人才。

  春節前,海南大學、海南師範大學、亞龍灣美高梅度假酒店等68家省內教育機構、旅遊企業、酒店行業等代表匯聚三亞,為海南省酒店人才培養創新聯盟成立揭牌。大家表示,將形成聯盟,打通交流與合作渠道,通過共建酒店人才培養創新合作機制,促進酒店産業升級轉型。

  “院校與行業對接,可有針對性根據行業供需要求,對人才培養定位、課程設置、教學手段進行特色創新,有效解決我省酒店業人才的短缺問題。”省教育廳副廳長黎岳南説。

  無獨有偶,針對外籍人才短缺問題,近日,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與外交部、教育部聯合下發通知,允許部分無工作經歷的優秀外籍高校畢業生在華就業。政策的出臺,有力掃除了外籍人員來華工作障礙,更為三亞旅遊行業國際化發展提供支持。

  “針對三亞旅遊人才‘供需錯位’矛盾、人才資源短缺等問題,我們提出創建‘旅遊人才海綿城市’,建立‘階梯型’人才發展思維,提升城市軟硬體設施品質,吸引不同代際、層次、國家等多元人才,共促三亞旅遊産業升級轉型。”樊木説。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