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獻計海南建設海洋強省:抓一帶一路機遇

2017-03-14 10:44:16|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張曦晛

圖片默認標題

  海南發展海洋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圖為繁忙的儋州白馬井漁港。海南日報記者 陳元才攝。

  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進海洋經濟示範區建設,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這對海南建設海洋強省既是重要的指導,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在今年海南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就做大做強海洋經濟進行了部署,提出加快發展海洋産業、加強海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智慧海洋建設等目標。海南要如何落實上述要求,建設海洋強省面臨哪些機遇?本期“兩會E訪談”邀請到全國人大代表、國家海洋局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研究員高之國詳細分析解讀這些問題。

  發展海洋經濟

  海南條件優越

  記者:今年,“海洋經濟”被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從海南來看,海洋經濟發展目前處於什麼水準?我們有哪些優勢和不足?

  高之國:海洋經濟競爭力是一種綜合能力,相比廣東、山東、浙江這些海洋經濟較發達省份,海南的海洋經濟競爭力還比較弱。

  海南省是我國管轄海域面積最大的省份,發展海洋經濟的條件可謂得天獨厚。一方面,海南區位條件優越。海洋資源豐富,海上區位和交通十分便利,海岸線、海洋旅遊、海洋油氣、漁業、礦産等資源都十分豐富。另一方面,海南海洋經濟增長迅速,海洋支柱産業快速發展。“十二五”期間,全省海洋生産總值平均增速達到13%,遠高於地區生産總值增速。

  海南的海洋生態環境優越,實施了較為有效的保護。目前,海南已建立了全省海洋生態監視監測和海洋環境觀測預報網,為海域使用管理提供了切實有力的技術支撐。

  同時,海南發展海洋經濟仍面臨著一些不足,如海洋總體實力較弱、科技力量較為薄弱等,這些都需要在下一步的發展中注意克服和完善。

  建設海洋強省面臨三大機遇

  記者:那麼海南在海洋經濟方面有哪些發展機會可以抓住併發揮?

  高之國:“一帶一路”建設是海南一定要牢牢抓住的機遇。海南省是往來“兩洲”(亞洲、大洋洲)和“兩洋”(太平洋、印度洋)的必經之地,也是通往“兩亞”(東南亞、東北亞)的“十字路口”。這決定了海南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是中國面向東盟地區的“橋頭堡”,也是“環南海經濟圈”的核心地區。海南省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立足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圍繞著南海資源開發服務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兩大定位,積極將自身打造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和合作支點,以建設“南海服務合作基地”為目標,以推進“島嶼-海洋經濟體”為路徑,統籌海陸發展,做強海洋經濟,推動海洋強省建設。

  此外,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2010年上升為國家戰略,其中對海南省的6個戰略定位都涉及發展海洋經濟。三沙市的設立及發展建設,必將有助於加快海南海洋經濟發展,推動海南由島嶼型經濟向島嶼-海洋型經濟的轉變和跨越。這些都為海南省從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邁進創造了重大戰略機遇。

  打造海上與陸地絲路對接的“橋頭堡”

  記者:對照政府工作報告,下一步我們應該採取哪些措施才能抓住這些機遇,加快海南海洋經濟發展?

  高之國:從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角度促進海洋經濟發展,海南可以積極參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南洋航線東南亞段的建設,努力將海南打造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與陸地絲綢之路對接的“橋頭堡”。

  從規劃角度來看,當前應編制海南省中長期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確定海南省5年-15年海洋經濟發展的目標和重點任務安排,以在中長期時間範圍內統籌協調海南省海洋經濟的發展。規劃中應強調加大對海洋科技的投入,加強與廣東省等鄰近省份在海洋經濟和海洋科技領域的合作,加大對海南省海洋經濟發展的財政和金融支持力度。

  從産業角度來看,建議繼續爭取中央和省內的支持,促進南海海洋開發有序進行和海南海洋産業加快發展。一是對海洋支柱産業進一步扶持,如鼓勵漁民造大船,闖深海,開展遠洋捕撈。二是積極創建國家級、省級的海洋産業發展園區,大力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海洋能開發等海洋新興産業,以形成海洋特色産業集群。三是不斷創建和完善熱帶海洋科研機構,為南海海洋開發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持。

  構建南海“區域旅遊合作聯盟”

  記者:在眾多海洋産業中,哪些應該是當前加快發展的重點?

  高之國:海洋旅遊應該是當前海南海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點。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東南亞各國的旅遊資源優勢,建議海南省牽頭聯合廣東、廣西等鄰近省份以及東南亞國家,共同建立“區域旅遊合作聯盟”,充分依託南海旅遊資源優勢,構建區域旅遊業互惠共贏發展的格局。

  通過構建“區域旅遊合作聯盟”,也可促進海南省旅遊業轉型升級。通過開通海上旅遊航線,如三亞到西沙永興島航線、三亞到永暑島航線等,開發海洋潛水、海洋探險等海洋旅遊精品,突出海洋文化、熱帶文化、民族文化的特色。通過開發設計新的旅遊産品,將傳統的單一島嶼旅遊轉變為組合旅遊,將山地旅遊、紅色旅遊、節慶旅遊、民俗旅遊與海洋旅遊融合為一體。與東南亞各國密切合作,構建“無障礙旅遊區”,將各方旅遊業緊密聯繫,共同發展。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