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新農人”

2017-03-31 10:42:58|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陳愛暖 |責編:張曦晛

  【食品農業+摘要】【即時快訊】互聯網時代“新農人”

  回鄉創業的邢福甫運用所學的現代農業技術發展有機農業,打造出一個綠色無公害的芒果品牌。

  【食品農業+摘要】【即時快訊】互聯網時代“新農人”

  海口市秀英區永興鎮的優質黃皮深受市場歡迎。

  【食品農業+摘要】【即時快訊】互聯網時代“新農人”

  海南這片熱土,正吸引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回鄉發展現代農業。

  戴上草帽,提上果樹生長記錄本,早上8點,日頭剛剛從東方升起,樂東黎族自治縣黃流鎮佛老村的邢福甫就開始了他一天的工作:在百畝芒果種植核心區巡邏一遍,查看果樹長勢,檢查粘蟲色板,指導工人操作。

  2006年,畢業于海南熱帶農業學院的邢福甫,懷著一顆回到農村,投身農業,做一名新型農民的壯志雄心,返鄉投身於芒果種植行業。

  一名大學生種地,怎麼去種?又能種出什麼?

  邢福甫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答案:如今,他運用現代化無公害種植技術種植出的高品質芒果,進駐到高端水果市場,並運用電子商務、體驗式農業,打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水果品牌。

  現代化農業已不再是僅僅“靠天吃飯”的傳統耕作,隨著越來越多的高學歷“新農人”的加入,他們運用先進農業知識,符合市場規律的行銷生産理念,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走在了前列,激發著我省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動能。

  “我要做的是高品質的農産品”

  30畝試驗田種出的芒果十分成功,讓同村的芒果種植戶第一次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

  “聽説我要回老家種地,家裏人極力反對,認為花這麼多錢供我上大學,就應該跳出‘農門’,否則面子上説不過去。”説起11年前的選擇,邢福甫仍然記憶猶新。

  其實,返鄉種地是他上高二時就已下定的決心。熱帶果樹種植——這個專業是邢福甫高考後填報的唯一志願。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海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運用現代化農業技術,種植高品質的熱帶水果大有可為。”邢福甫説,最終他説服了家人,因為他要做的,是不同於村裏傳統種植業的高品質農業。

  此前,黃流鎮的農民早已有芒果種植的傳統,但由於土地分散,品種長期得不到改良,缺乏現代化種植技術,芒果品質不高。小打小鬧的傳統種植方式,使一些農民有時候一年每畝收入還不到3000元。

  邢福甫剛畢業的兩年,他的大部分同學都漸漸遠離了所學專業,分佈在銷售、行政等行業,像他這樣堅守本專業的幾乎沒有。“他們不少人認為從事農業工資少,又沒有前途。”

  但在邢福甫的眼中,海南這片熱土卻充滿著希望:他以30畝芒果地為“試驗田”,引進先進種苗,並把從學校學到的嫁接改良等技術應用到生産中,開始“大展拳腳”。

  為此,他付出了比其他同學多得多的汗水。創業之初,邢福甫每天早上5點半起床。芒果地裏,常會有各種不知名的飛蟲,成天待在悶熱的果樹林裏,他卻不得不將自己裹得嚴嚴實實,隨身攜帶的大茶杯很快就會見底。特別是果樹第一年開花挂果的那段時間,他常常要忙到晚上六七點鐘,晚上睡覺時,身上像針扎一樣疼。

  30畝試驗田種出的芒果十分成功,不僅比傳統方法種植的早熟兩個月,而且實現了一年兩次結果的重大技術突破。邢福甫讓同村的芒果種植戶第一次感受到了“知識的力量”。

  “好的農産品不缺,缺的是行銷”

  傳統收購價為每斤4元左右,而搭上互聯網快車的芒果,一箱10斤能賣到100元

  試點成功了,但邢福甫依舊不滿意這個結果,他要運用有機農業生産技術,打造一個綠色無公害的芒果品牌。

  殺蟲燈、色板、性誘劑等綠色防控産品,開始在他的芒果種植核心區全面鋪開;採用生物堆肥技術,讓芒果樹生長全程無化肥;及時淘汰衰退的植株,確保果樹保持在生長的旺盛期……

  為更好地幫助周邊農民,將這些技術推廣出去,邢福甫還成立了芒果産銷專業合作社,手把手地教農民掌握綠色無公害生産技術,讓他們淘汰以往落後的品種。

  在銷售上,邢福甫也“獨闢蹊徑”:在芒果外包裝箱上印上二維碼。他要告訴每位購買芒果的人,他的芒果沒有施過化肥,沒有打過農藥——消費者只要掃描二維碼就可以通過熱帶水果追溯系統,查詢到芒果種植、採摘、運輸的全過程。

  “這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吃得安全,也讓他們更願意為高品質的芒果買單。”邢福甫説。

  經過11年的發展,如今邢福甫的芒果種植已經達到了1000畝的規模,其中100畝生態核心區完全採用無公害、無污染的生産方式。

  如今,走在邢福甫的芒果種植核心區裏,一簇簇拳頭大小的芒果已經挂滿枝頭,翠綠中透出誘人的紅色。

  “不少人問我,種這麼多芒果如何銷售,其實,通過引入網絡銷售、體驗式採摘,解決了大部分銷路問題。”望著連綿不斷的芒果樹,邢福甫説,因為高品質,他種出的芒果價格要比傳統方法種植的芒果高得多。

  傳統銷售方式,芒果的收購價格為每斤4元左右,而搭上互聯網快車的芒果,一箱10斤能賣到100元。

  現在,邢福甫所種的高品質芒果通過京東網、淘寶網、微信等互聯網銷售平臺,賣到了北京、哈爾濱、成都等各個城市。

  “現在好的農産品不缺,缺的是行銷。借助互聯網,打通了農産品的銷售渠道,只要做得好,不怕沒人知道。”邢福甫有些自豪地説,“通過快遞,我的芒果最遠賣到了新疆烏魯木齊。”

  “知識與眼界是我們最大的優勢”

  一開始就瞄準高端市場,把控農産品生産全過程,他們與村民實現互利共贏

  與邢福甫一樣,在海南這片熱帶“天然大棚”裏從事農業種植的大學生農民不在少數。

  儋州市海頭鎮紅坎村,毗鄰北部灣,村民世世代代靠打魚為生,一直將土地經濟當作“副業”的村民們,誰也沒想到,從土地裏也能刨出“金子”來。

  在這裡,一位來自四川的大學畢業生蔡富強,讓當地農民改變了這一固守了千百年的想法。他在地瓜種植這個普通的行當裏,不僅找到了掘金的商機,還吸引了更多的村民加入到這個行列,共同致富。

  “地瓜在一般菜市場價格很便宜,但高品質的地瓜在高端市場上能賣出好價錢,而且不愁賣。”蔡富強説,他的地瓜産品,瞄準的就是高品質的農産品市場。

  蔡富強利用“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為農民統一提供種苗、技術。為了從源頭把好關,他每天都會抽出時間,來到紅坎村海頭地瓜種植基地裏,指導農戶如何按照標準化程式種植高品質的地瓜。

  蔡富強的公司將海頭地瓜按照每盒9斤的重量進行打包,然後運送到內地市場。高品質的地瓜受到內地市場的高度認可,每盒價格突破了百元。

  依託“公司+農戶”的發展模式,蔡富強與村民互利共贏,將小小的海頭地瓜打造成儋州市知名農業品牌。

  而海口市美蘭區永興鎮羅京村的大學畢業生黃時京在成為一名農民之前,曾在廣東的一家知名超市工作多年,並做到了超市店長的位置。

  “超市賣得很好的水果,都是一些品質高的水果,價格也高,品牌對於農業産品來説,十分重要。”黃時京説,在超市工作時,他基本了解了大城市居民對高端水果的需求,覺得海南這塊土地能夠種出符合他們需求的水果來。

  於是,2014年,黃時京毅然辭去萬元月薪的工作,返回家鄉永興鎮當了一名農民,利用海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種植荔枝、黃皮等特色水果。

  為了種出高品質的水果,黃時京全程監控荔枝、黃皮生産過程,在種植過程中不使用除草劑、化肥和農藥。他還找來團隊,專門設計了精美的包裝。為了解決長途運輸水果的損耗,黃時京還研究利用冷鏈物流來解決互聯網銷售水果的難題。

  如今,黃時京不僅讓這些種植在萬年火山口下的高品質荔枝、黃皮賣到了各大城市的超市高端水果區,而且在每年果實成熟前,都能在網上接到一大批訂單。

  “相對來説,豐富的知識與開闊的眼界,是我們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後,與傳統農業從業者相比最大的優勢。”在採訪中,這些擁有高等教育學歷的“新農人”表達了一個共同的觀點。

  “這是他們施展拳腳的新舞臺”

  知識結構新,觀念新,敢闖敢幹的“新農人”成為帶動農業産業結構轉型的先鋒力量

  今年年初,被稱為“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發佈。文件繼續鎖定“三農”工作,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新的歷史階段農業農村工作主線,將推行綠色生産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等內容,提到了新的高度。

  “相對於傳統的農民來説,這批‘新農人’知識結構新,觀念新,敢闖敢幹,特別是他們嚴格按照市場規律進行農業生産,通過土地流轉,進行規模化生産,拋開了小農經濟對農業發展帶來的制約。”海南省行政學院原院長、經濟學教授廖遜表示。

  “這些‘新農人’得以在廣大農村施展拳腳的大背景是工業化、信息化融入到農業生産中來。”廖遜説,尤其是“互聯網+”融入農産品銷售,解決了傳統農産品生産與市場脫節、生産過剩的問題,使得這些擁有知識的“新農人”在農業生産中有了相對於傳統農民的優勢。“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加入現代化農業生産,對於我省農業的轉型升級和農村的發展來説,將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現代化農業生産已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方式,高科技、現代化農業的生産需要大量擁有專業知識的農業人才。”畢業于華南農業大學的農學博士、現任澄邁縣副縣長的徐偉松表示,目前,我省農業的轉型升級過程中,仍面臨著人才缺乏的問題。

  徐偉松曾經作為中組部、團中央博士服務團成員,在我省陵水黎族自治縣挂職擔任分管農業的副縣長,如今他在澄邁縣的工作分管領域依舊是農業,對於我省高層次農業人才的缺乏,他感同身受——他在陵水挂職擔任副縣長時,該縣農産品安全檢測中心曾以12萬元年薪招聘技術人員,卻出現了無一人報名的尷尬局面。

  “由於傳統的觀念束縛,不少人還認為從事農業行業沒有前途,使得一部分擁有現代農業知識的人才不願意從事農業行業,更不用説‘下農村種地’了。”徐偉松説,制約農業技術人才從事農業行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農業生産投資大、週期長、風險高,這讓不少中高端人才對農業望而卻步。

  “政府需要制定更多的扶持激勵機制,引導更多的高層次人才從事現代化農業生産,讓越來越多的人在新型農業産業中看到希望。”徐偉松舉例説,澄邁縣近幾年來通過設立返鄉大學生創業資金,鼓勵返鄉從事農業創業的大學生成立農業合作社,並給予合作社補貼,扶持了一批品牌農業企業。他相信,在未來新一輪農業産業結構的調整中,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新農人”加入,帶動整個農業産業結構的轉型。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