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地處我國最南端,位於東南亞國際海運主航線中心位置,是連接三大洋、五大洲的海上交道要道,自古以來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是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圈、東盟經濟圈、太平洋經濟圈的交匯點,又是中國以海連接東盟國家最多地區和對外開放的前沿,區位優勢十分優越,是發展海洋旅遊業的理想之地。
海南發展海洋旅遊業的優勢
海南省發展海洋旅遊業不僅資源、區位和環境優勢明顯,還有強大的政策優勢。
首先,在政策方面,2009年12月31日,國務院發佈《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將建設豐富熱帶濱海海洋旅遊産品,發展郵輪遊艇産業列入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的重要內容。加上國家賦予海南省的離境退稅、離島免稅、落地簽證、邊境旅遊異地辦證等一系列政策落地,為海南發展海洋旅遊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自然人文資源方面,海南的熱帶海島景觀得天獨厚,海洋文化歷史悠久、風格獨特,成為發展海洋旅遊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可以説,海南海洋旅遊市場前景廣闊。
海南發展海洋旅遊業的對策建議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在政策、資金、項目安排等方面加大對海南海洋旅遊業的支持力度,提高管理和服務水準,切實解決基礎設施缺乏、配套服務不完善等困難和問題。理順海洋旅遊行政管理體制,整合海洋旅遊行政管理資源,提高政府在海洋旅遊業發展中的管理和服務水準。完善投融資體制機制,鼓勵民營資本參與發展海南海洋旅遊業,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化投資格局。
加強海洋旅遊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社區參與度。旅遊人才隊伍建設是旅遊業持續發展的基礎。海南海洋旅遊要深度發展,就必須努力培養和造就一支懂理論、善實踐、有覺悟的海洋旅遊專業隊伍。要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積極開展專題學習與研討,組織各種培訓考察,以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提高工作水準。同時要注意提高旅遊區(點)居民和社區的參與和協作程度,讓當地居民和社區分享海洋旅遊業的經濟社會效益。除少數景點(景區)的服務外,在開發建設、旅遊項目選定、規劃和各項政策的制定中,應該充分徵求和諮詢當地社區和居民的意見。
挖掘海洋旅遊及文化資源,推出精品海洋旅遊産品。海南應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加快港口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共同研究整合優質的景區、酒店、購物等資源打造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岸上游覽配套産品,樹立起海洋旅遊的品牌意識,研究開闢具有海南特色的海上航線。培育和豐富海洋觀光、潛水、沖浪、帆船帆板、水上飛機等海上運動旅遊産品;探索海洋旅遊與文化結合的模式,豐富海上旅遊項目和海洋觀光體系。將熱帶海島度假、郵輪、遊艇、遠洋探險、海上運動、海底潛遊、荒島生存體驗等受高端市場青睞的特色旅遊項目與海洋生態旅遊、休閒漁業旅遊、海洋文化旅遊等海洋旅遊相結合。
未來以郵輪為核心的海洋旅遊,將是推動“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級地區經貿合作與人文交流的重要紐帶與強勁動力。
加快地接體系建設, 加強海洋旅遊行業監管。一方面,要加快地接體系的建設,開發設計旅遊紀念品,開設旅遊産品商店,經營漁家樂。另一方面,政府要堅持海洋旅遊行業監管與扶持並重的原則,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及旅遊安全專項檢查,引導遊艇等海洋旅遊産業良性發展。
加強資源保護,重視海洋旅遊安全。在進行旅遊開發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海洋旅遊資源的保護,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之間關係。採取“充分考慮本地區環境、經濟和社會文化的平衡發展,嚴謹規劃、認真實施”的綜合開發模式,實現海洋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和完善海洋旅遊標識系統,加強颱風、海浪等海上氣候預報預警系統建設,建立健全海洋旅遊安全預警和應急機制,完善海上救援、海難搜救等安全救助體系。規範海洋旅遊服務系統,建立和健全海洋旅遊服務品質標準,全面提升海洋旅遊服務水準。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