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攻堅克難,實幹擔當,挑起脫貧攻堅的千斤重擔——
扶貧路上,絕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
育才生態區抱前村貧困戶在扶貧工作隊的幫助下住上了新房。三亞日報本報記者孫清攝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這是三亞脫貧攻堅的方向和目標。
2016年三亞共完成1053戶4678人的脫貧退出和8個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村全部摘帽出列,超過省定任務,完成率104.3%。不負眾望,三亞扶貧工作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
三亞市貧困人口分佈在27個村委會195個村民小組,點多面廣,脫貧攻堅面臨巨大挑戰。困難越大,動力越足。2016年,在市委書記嚴朝君,市委副書記、市長吳岩峻的堅強領導下,三亞脫貧攻堅工作以精、細、嚴、準的扶貧治理思維為導向,創造性地建立了“脫貧攻堅雙向對流機制”,將高位推進貫徹到低位運行之中,打造“上優、中協、下強”的攻堅格局,緊緊圍繞“一條線”“兩不愁”“三保障”的核心任務,加速貧困退出,全力以赴地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
創新機制,凝聚合力
扶貧力量“擰成一股繩”
過去的一年,三亞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形成有效合力推進工作落實。2016年全年先後召開了6次書記辦公會、20次常委會、68次市長辦公會和近百次扶貧工作推進會來研究部署扶貧工作。三亞成立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的雙組長制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49個。三亞實行市、區、村三級脫貧攻堅責任制,簽訂責任狀180份;建立市領導——市職能部門(愛心企業)——區——村三級幫扶制度,形成2730人的幫扶隊伍,實現對1060戶扶貧對象的全覆蓋,確保村村有駐村工作隊,戶戶有幫扶責任人、不落一戶、不落一人。
扶貧工作離不開新法子。三亞在全省率先開發並投入使用“扶貧數據庫管理系統”,助力三亞脫貧攻堅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率先模擬國家第三方評估,委託第三方電話抽查,實現幫扶對象、幫扶責任人電話抽查全覆蓋和幫扶成效監督全覆蓋。市扶貧開發辦和市政府督查室定期印發督查通報,市委督查室、市紀委入駐市扶貧辦跟蹤整改落實情況。對整改不力的單位和個人,嚴肅問責。
同時,升格市扶貧辦(正科級)為正處級行政機關,加強市脫貧攻堅力量;市委組織部從全市抽調16名優秀幹部到村委會任第一書記,從市級機關單位抽調70名業務骨幹組成駐村工作隊,加強村級扶貧攻堅力量。為加強督查考核,由市委組織部、市扶貧開發辦、各區(生態區)組成考核小組對2016年度第一書記、駐村幹部的扶貧成效進行考核、評選先進。市扶貧開發辦聘請第三方評估團隊對三亞2016年扶貧工作進行成效考核。同時通過國家和省健康扶貧工作考核,通過國家、省、市扶貧專項資金檢查、組織相關職能部門對三亞定點幫扶情況進行實地考核。通過多方位成效考核來進一步夯實扶貧工作,提升脫貧攻堅品質。
圍繞目標,精準施策
住房教育社保醫療100%“兜底”
資金夯實扶貧根基。2016年三亞投入扶貧開發工作的各類資金約7650.3萬元,其中財政專項扶貧資金4939萬元,其餘資金為衛生、教育、人社、住建等部門投入的行業項目資金。三亞在全市實施義務教育“五免一補”,普通高中“四免一補”,中職學校“三免一補”政策及中小學生營養工程的基礎上,出臺並實施《三亞市關於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實施方案》,將3—22歲就學貧困子女納入補貼範圍,確保建檔立卡家庭不因學返貧,貧困學生不因貧失學,確保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子女100%在學。2016年共為1158名貧困家庭學生發放教育補助424.4萬元;發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13.27萬元,惠及42位貧困子女。同時,為了加強貧困地區教育保障,市教育局在育才生態區建成全省一流的育才中心幼兒園,恢復了三亞最遠的抱安村村級教學點,讓農村孩子享受與城裏孩子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
健康扶貧,財政兜底。三亞出臺並實施《三亞市創新健康扶貧工程實施方案》特惠政策,建立4863份貧困人口電子健康檔案;投入79萬元為貧困人口參加新農合,落實應保盡保;市金融辦投入96.69萬元為2014年建檔立卡的9669位貧困人口購買100元/人的商業扶貧保險;市衛生局為4454位貧困人口進行免費體檢,篩查出1198位患病人員,按照大病、重病到市級醫院、小病在衛生院、村衛生室治療的原則進行分流診療。推行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貧困人口提供一對一的健康服務。落實醫療便民服務,為8個貧困村配套衛生室、坐診醫生,13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對貧困人口實現全覆蓋。在醫療費上實行“先住院、後付費”,醫療結算“一站式”服務,建立貧困人口政府兜底保障機制。2016年度,貧困人口累計住院治療441人次,出院333人次,産生的187.96萬元醫療費用不用貧困人口負擔一分錢。設立醫療保障慈善基金,第一期募集400多萬元、政府支持的500萬元已全部到位,為貧困人口衛生健康再增保障。
社保覆蓋,兜底民生。三亞出臺並落實《三亞市社會救助扶貧兜底保障實施方案》。投入70.18萬元為符合參加新農保繳費條件的3509人按200元/人的標準政府代繳新農保費用,為569名年滿60周歲的貧困人口發放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金,實現應保盡保;為235名貧困殘疾人辦理殘疾證,為138名重度殘疾人、困難殘疾人發放護理補貼31.47萬元;投入208.91萬元救助幫扶貧困戶267戶587人次,落實民政救助政策全覆蓋。
住房保障,貧有所居。2016年三亞確認貧困戶危房改造任務為259戶,其中C級201戶,D級改造58戶。為提升貧困戶住房品質,在原有775萬元危改補助基礎上,市財政又追加216.5萬元補助資金。截止2016年底全部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任務,均達到可入住條件。
做實産業,創新模式
由“外援扶貧”向“內生脫貧”轉變
“三亞的脫貧攻堅工作無論在幫扶措施還是特色産業打造方面,都下了很多工夫,像‘扶貧扶智’、‘一對一幫扶’、‘電視夜校’等這些都是很好的經驗,應該廣泛傳播。” 4月1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脫貧攻堅專題調研組在三亞調研時高度評價三亞的扶貧做法。
三亞通過推行生態補償、提供就業扶貧崗位、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電視夜校啟迪心智等方式促進脫貧致富,三亞在全省率先舉辦“三亞扶貧農産品展銷會”、“扶貧年貨大集”,幫助貧困戶通過生産實現脫貧;育才生態區建立“扶貧農産品超市”,通過“企業+訂單+貧困戶”的方式帶動貧困戶發展特色産業,實現持續增收。開展“扶貧+大集”活動,舉辦扶貧農産品展銷大集和扶貧農産品年貨大集,通過搭建産銷平臺,讓貧困戶的農産品産得出來、賣得出去、還要賣得好,扶貧年貨大集單日平均銷售額達到35萬元,不僅助力貧困戶增收,而且鼓舞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增強了脫貧致富的動力。
2016年三亞策劃了33個特色産業精準扶貧項目,投入近2000萬元,積極推動由“外援扶貧”向“內生脫貧”轉變。除了突出資源優勢,加強科技服務,發展特色産業,三亞還創新利益機制,帶動貧困戶發展,比如積極推行“黨建帶+能人(種)養+電商賣”的産業帶動發展模式,摸索貧困戶參與合作託管分紅模式,發展本地黑山羊、香米、熱帶睡蓮及葡萄等項目,實現企業與貧困戶、合作社與貧困戶、貧困戶與貧困戶之間的緊密合作,調動各方積極性。
積極發展“扶貧+ ”。發展“扶貧+電商”産業,解決貧困戶生産銷售難題。三亞海源實業公司與淘寶網合作,打造海南特産店,開展“海島鮮食”活動,共銷售芒果13萬斤、木瓜19萬斤,銷售額220萬元;電商平臺“臺樓莊園”主銷高峰地區貧困戶、低保戶、五保戶生産的本地農産品20多類100多種産品。吉陽區羅蓬村委會設立了“羅蓬村電商綜合服務站”,將農産品電商、金融便民、代繳充值等功能融為一體,為貧困戶從事電商活動提供良好的工作基礎。
發展“扶貧+旅遊”産業,讓貧困戶吃上旅遊飯。育才生態區那受村委會充分利用南塔水電站和後靠苗村獨特的旅遊資源與三亞市旅遊協會進行合作,把遊客引進育才,引導貧困戶主動參與,把土雞蛋等農産品銷售給遊客,吃上旅遊飯。三亞海源實業有限公司帶動崖州區赤草村、北嶺村23戶貧困戶發展扶貧葡萄,市均採摘價75元/公斤,2.2萬斤葡萄很快被採摘一空,獲利83萬元。
扶貧路上,三亞攻堅克難,實幹擔當,挑起脫貧攻堅的千斤重擔;扶貧路上,三亞以民生為導向,一步一個腳印,絕不讓一個貧困戶掉隊;扶貧路上,三亞不斷創新,大膽探索,推動扶貧工作邁上新臺階,向著“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目標繼續前行。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