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並未對醫院門診輸液作出統一規定,但安徽、浙江、江西等多個省份從2016年起,已相繼出臺規定,明確對門診輸液的限制性措施,直至全面取消。
去年9月,海南首次提出:探索在海口、三亞、儋州等3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逐步停止成人門診輸液。5月1日,海口率先全省出臺《海口市加強臨床用藥管理、規範門診輸液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限制市屬三級醫院普通門診輸液,以遏制濫用抗生素現象,同時逐步普及正確就醫觀念,引導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到基層首診,促進分級診療實施。
衝擊傳統就醫觀念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這個醫學基本原則在現實生活中往往被“輸液好得更快些”的觀念取代。在海南的各級醫療機構,輸液室無疑是最忙碌的地方,“吊瓶森林”頗為壯觀。
5月1日前,記者走訪海口市內數家醫療機構門診輸液大廳發現,幾乎每天上午都是人滿為患,多家三甲醫院日均門診輸液量在200到300人次左右。
記者了解到,國際上每年每人2.5到3.3瓶的平均輸液水準,到了我國卻變成8瓶,全國每年輸液量超過100億瓶,而門診輸液的藥物中70%含抗生素類的藥物。停止門診輸液看似簡單,可如何引導患者走出深陷多年輸液誤區卻是醫療機構和衛生行政部門迎面遇到的首要問題。
口服藥效果不比輸液差
“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沒有問題,口服藥和輸液的效果是相當的。”海口市人民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劉玉仁認為,無論是輸液還是口服,都只是給藥的一種方式。其實現在口服藥藥效並不比輸液來得差。
“靜脈輸液是公認的最危險的給藥方式,堪比一次小手術” 劉玉仁告訴記者,在急診中,一些危急重症必須要靠輸液來控制殺死細菌,這並不意味著所有炎症都需要打針輸液,因為藥物通過針管直接進入血液循環系統,一旦因某些個體因素排斥而造成的副作用也會“又快又猛”地顯現,比口服藥物作用難以控制。
據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統計,我國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以上。專家調查發現,95%以上的人不知道濫用輸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70%以上的輸液為不必要的輸液。
“患者時常會説,輸液輸多了,到最後輸液都無效了。其實這是耐藥性的産生。”市人民醫院院長楊毅軍表示,近年來出現的所謂“超級病毒”,其實就是因為大量濫用抗生素造成的細菌變異,在臨床上已産生了眾多耐藥性強的細菌和病毒。
限制輸液≠分流輸液患者
楊毅軍告訴記者,在目前的門診輸液患者中,成人輸液佔比60%,兒科和急診各佔20%,限制門診輸液並不是“一刀切”,必鬚根據患者的病情加以判斷,這也是對醫生用藥責任制的一種規範手段。
5月1日,經過前期充分的準備,海口市人民醫院正式啟動取消普通門診輸液工作。上午9點,記者在現場看到,成人輸液室裏的患者比往日明顯減少,除了1例急診患者外,幾名陸續前來輸液的患者都是此前開具的處方。據門診隨機調查患者的情況反饋,贊成取消大醫院普通門診輸液者佔60%,不贊成者21%,持觀望態度者佔19%。
記者從海口市衛生局獲悉,從本月起,我市將在海口市人民醫院、市第三人民醫院陸續開展取消成人普通門診輸液試點工作,除急診科和兒科外,對門診中確實需要輸液治療的病人或病人強烈要求輸液的,醫院可為患者開具處方,建議患者到本院急診科或建立了緊密型醫聯體的基層醫院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治療,但輸液期限不超過兩天,這一政策將逐步在市屬公立醫院推廣。
“雖然通過限制門診輸液逐步引導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到基層首診,有利於促進分級診療的實施,但並不等同於將輸液患者分流到基層。”市衛生局相關負責人指出,限制門診輸液的初衷和目的都是圍繞公眾的健康權益和就醫權益,促進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使醫療風險得以減少,使就醫負擔得到減輕,要從根本上減少門診輸液行為的發生,而不是讓他們發生在基層。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