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嫁給的‘苦日子’變甜了!”

2017-05-19 10:12:33|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陳愛暖 |責編:張曦晛

  落日余暉給小山村披上金色的外衣。

  “結婚那天,我説我嫁給了‘愛情’,母親卻哭著説我嫁給了‘苦日子’!”回憶自己從三亞遠嫁到此的過往,陳華説道,“當年,母親是流著眼淚幫我穿上嫁衣的。”就是因為什寒是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最貧困的村莊之一,陳華的婚事遭到全家人的極力反對。

  陳華如今是瓊中紅毛鎮什寒村“家常飯菜”農家樂的老闆娘。農家樂裏,黎苗圖騰點綴墻壁,椰殼裏蘭花盛開,陳華正向一桌來自四川的客人推介本地的高山雲霧綠茶及野生蜂蜜。

  “什寒村用幾年光景,從一個貧困山村變成‘最美中國鄉村’,一萬個想不到!”看著農家樂熱鬧的場景,她對記者説。

  如今,“天上什寒”是個美稱,可此前,由於什寒村海拔高、溫度低,橡膠、檳榔等農作物生長緩慢,村民幾乎看不到致富希望。

  剛到什寒村時的那一幕讓陳華記憶猶新。“大巴車行駛至紅毛鎮墟時,丈夫告訴我,翻過那座山就到他家了。村里正在修路,要換騎摩托車才能上山。”那時,讓陳華心裏打退堂鼓的不僅是“母親的眼淚”,還有那渺茫的“致富希望”。

  多年來,什寒村民年人均收入徘徊在900元左右,傳統的産業扶貧和補助補貼性扶貧拔不掉什寒的“窮根”。如何脫貧?如何致富奔小康?

  其實,什寒村也有她的優勢:既有綠色生態的自然環境,又保存著較好的黎族苗族傳統民居特色,是個“天然氧吧”,也是個“民俗博物館”。

  2012年底,瓊中決定把什寒村作為全縣“奔格內”鄉村旅遊的扶貧示範村莊,促進農業和旅遊業融合發展,引導村民逐步吃上“旅遊飯”,並以此探索旅遊扶貧新模式。

  此後,瓊中累計整合投入各類涉農資金2000萬元用於什寒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以居民零動遷、生態零破壞、環境零污染為標杆,通過合理分享利益,形成了“政府+公司+農民合作社+農戶+品牌+基地”的“什寒模式”。

  路通了,人氣旺了,政府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致富平臺。2015年,陳華和丈夫決定開辦農家樂,將自家庭院稍作改造,融合黎苗裝飾風格,不僅為遊客精心準備了農家菜,還銷售野生蜂蜜、鐵皮石斛等土特産。

  “每逢週末,提前訂餐的客人絡繹不絕,到了‘三月三’等盛大節日,母親也會前來幫忙。”陳華笑著説,農家樂每年可盈利七八萬元。

  漫步什寒村,隨處可見裝飾一新的特色景觀景點,隨著文化廣場、遊客諮詢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改造完成,這個天生麗質的村莊更加靚麗,更加吸引遊客。

  為了讓當地村民得到實惠,瓊中縣旅遊委下屬的旅遊總公司利用村民的空閒房屋,改造成標準化驛站、露營地等,攜手農民合作社對其統一運作。“我家拿出多餘的一間房作為民宿,公司負責裝修及日常維護,有客人入住,每晚收費100元,我可以分得60元。”村民李強説。

  2013年以來,什寒村的農家樂由最初的兩家增至現在的20家,全村旅遊收入從無到有,每年成倍增長。

  2016年,什寒村接待遊客50584人次,實現旅遊收入679.4萬元。下一步,什寒要在海口、三亞等市縣開設瓊中“奔格內”什寒山珍實體專賣店,讓什寒農産品走出深山。

  旅遊扶貧模式讓美麗鄉村遍地開花,瓊中也在脫貧攻堅征途上加速奔跑:實施精準扶貧十二大惠民工程,打破傳統産業禁錮,抱團多元發展;危房改造讓百姓住進安心房;教育扶貧、醫療“六道防線”溫暖人心。

  2016年,全縣3242戶13395名貧困人口成功摘掉“窮帽”,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713元,同比增長10.6%。

  “媽,我嫁的是‘苦日子’不?現在變甜了不?”陳華打趣地問母親。昔日為女兒幸福憂心忡忡的母親,看到什寒村發展前景越來越好,欣慰地對女兒女婿説:“以後農家樂擴大了經營規模,我就長住這裡,享享你們的福!”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