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海南人才改革意見:建多元化評價標準和方式

2017-06-08 10:09:09|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張曦晛

  權威解讀

  優化評價“指揮棒”讓人才脫穎而出

  ——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解讀《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

  日前,省委出臺《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重點的人才評價機制,並提出改進人才評價考核方式、改革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等多項具體政策。近日,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相關負責人結合《意見》中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內容進行了解讀。

  建立多元化人才評價標準和方式

  長期以來,在人才評價上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傾向頗為社會所詬病:有的教師非常優秀,只因論文數量不多,到退休也難以評上副高職稱;有的醫生花大量精力去寫論文、評職稱,導致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鑽研業務……

  有什麼樣的評價標準,人才就往哪個方向努力。為建立科學的人才評價標準,《意見》強調要“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突出品德、能力和業績評價,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並明確提出“基礎研究人才以同行學術評價為主,注重研究成果及社會影響力”等內容。

  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認為,改革人才評價必須徹底改變“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傳統模式,實現人才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具體要注重四個方面:首先要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重點考察人才的職業道德,對師德、醫德有問題的實行“零容忍”,對學術造假的“一票否決”;其次對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術人才,制定不同的評價標準,真正實現“幹什麼、評什麼”;三是要改變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讓專業技術人才具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的執著堅守,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四是憑實績論英雄,鼓勵教師上講臺,醫生到臨床,工程師進實驗室、廠房工地,在基層一線建功立業,讓幹得好的人能評得上。

  分級分批下放職稱評審權

  多年來,人才評價和使用脫節,“用的人評不上,評的人用不上”,被認為是職稱制度的一大弊端。對此,《意見》提出要“突出用人單位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逐步分級分批下放職稱評審權”,以提高職稱評審科學化水準。

  “按照《意見》要求,今年省人社廳將把職稱評審權下放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加以推進。”該負責人表示,下放職稱評審權,首先要堅持“放”的方向;其次要合理下放,有序承接,承接單位必須符合組建評審會的各項條件,有一套健全的制度保障評審公平公正,要優先選擇條件成熟的市縣、單位和社會組織,試點先行,成熟一個下放一個;第三,要放管結合,越是下放評審權,就越要加強監督管理。

  該負責人稱,今後一段時期,省人社廳將把職稱工作的重點從承擔過多職稱評價的具體組織實施工作,轉向標準研究制定和強化監管服務上來,儘快完善監管辦法和服務體系,做到“放管服相結合”。而突出用人主體在職稱評審中的主導作用,承接職稱評審的用人單位承擔了更大的責任。如何結合崗位需求設置評審標準、如何建立科學的評審流程、如何保證評審結果的公正,都需要用人單位拿出切實舉措。

  該負責人表示,針對評價與使用的關係,根據中央和省委的改革精神也作了明確:對於全面實行崗位管理、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準與崗位職責密切相關的事業單位,一般應在崗位結構比例內開展職稱評審;對於不實行崗位管理的單位,以及通用性強、廣泛頒布在各社會組織的職稱系列和新興職業,可採用評聘分開方式,統一評價,分別使用。

  破除體制內外人才職稱評審界限

  此前,職稱評定多適用於體制內,多集中在公有制的企事業單位,體制外評職稱相對困難。廣大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人才因職稱瓶頸頻頻遭遇職業上升天花板,積極性和創造性嚴重受挫。

  為解決這一問題,《意見》強調:“暢通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人才申報職稱評審渠道”,體現了職稱評審全覆蓋、均等化的要求。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近期將按照文件要求,加快建立符合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特點、科學化的評價標準體系,打破戶籍、地域、身份、檔案、人事關係等制約,創造便利條件,暢通非公領域專業技術人才職稱申報渠道,確保民辦機構與公立機構專業技術人才在職稱評審方面享有平等待遇。

  此外,海歸高層次人才與其他類型人才相比有其特殊性,為做好他們的職稱評審工作,《意見》提出,“開闢海外高層次人才職稱評審通道,海外高層次國外專業工作經歷、學術或專業技術貢獻可作為評審專業技術職稱的依據。”

  健全符合基層一線特點的人才評價制度

  基層由於發展空間有限以及待遇、生活條件較差等因素,人才積極性不高等問題比較突出。有的老同志工作數十年,還是初級職稱,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很大影響。

  為加大對基層一線人才的支持培養力度,《意見》專門提出要“建立符合基層一線和創新創業特點的人才評價機制”。該負責人稱,符合基層一線的人才評價制度,實質就是在人才評價上向基層一線傾斜,對長期在基層一線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不再簡單地用學歷、職稱、論文等要素進行評價,不再對外語和計算機水準作統一要求,而是側重考察其在基層一線的實際工作業績,以基層工作能力、業績和貢獻評價人才,讓做出貢獻的人得到認可和尊重,從而增強基層的吸引力。

  “‘完善符合中小學教師、全科醫生職業特點的職稱制度’是《意見》關於基層人才評價制度的一項重要改革。”該負責人指出,去年我省開始探索在中小學教師系列中設置正高級職稱,打破了他們職業發展“天花板”,拓展了他們的職業發展空間;在此基礎上探索完善符合全科醫生職業特點的職稱制度,將有利於目前解決全科醫生職稱評審體系不完善、升職機會少,高級全科醫生少和職業發展前景不明朗的問題,是推動我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教育、衛生事業發展的積極舉措。

  推進職業資格與職稱制度有效銜接

  在我國,職稱和職業資格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繫。近年來,一些職稱實行社會化考評,使得一些行業,尤其是實行資格準入的行業如醫療、建築行業等,産生了專業技術人才既要考資格、又要考職稱的現象,而兩者的內容相當一部分是重復的,造成了人力資源浪費。

  這次職稱制度改革,《意見》專門提出要“推進職業資格與職稱制度有效銜接”。省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推進職業資格與職稱制度有效銜接,一方面,要在二者密切相關的職業領域建立對應關係,專業技術人才取得職業資格即可認定其具備相應系列和層級的職稱,並可作為申報高一級職稱的條件;另一方面,要同步推進職業資格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和規範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建立職業資格目錄清單,清單之外一律不得許可和認定職業資格,清單之內除準入類職業資格外一律不得與就業創業掛鉤。

  該負責人同時介紹,今年我省還將研究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互相貫穿問題,進一步打通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將顯著減少重復評價,降低社會用人成本。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