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非遺”花開滿庭芳

2017-06-12 09:14:04|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陳愛暖 |責編:張曦現

  末尾有圖【文體圖文列表】【即時快訊】五指山:“非遺”花開滿庭芳

  6月10日,五指山中小學生展示黎族織錦技藝。

  末尾有圖【文體圖文列表】【即時快訊】五指山:“非遺”花開滿庭芳

  五指山“非遺”代表傳承人在表演黎族傳統樂器。

  末尾有圖【文體圖文列表】【即時快訊】五指山:“非遺”花開滿庭芳

  五指山舉辦黎錦綜板培訓班。

  五指山下,黎族苗族同胞能歌善舞;南聖河畔,山城文化燦若雲霞。

  作為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這裡文化底蘊深厚,是黎族合畝制社會的發祥地,目前還有老州府樓、省民族博物館、海南第一村等一批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這裡有保存古老原貌的黎族原始村落“活化石”——初保村,有馳名於世的黎錦苗繡工藝,有五色飯、竹筒飯、山蘭酒、野菜羹等特色民族飲食;這裡還是每年海南“三月三”節黎族祭祀慶典的主要場所,是黎族苗族原生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區域,是了解和體驗黎族苗族發展歷史脈絡軌跡的理想之地。

  讓“非遺”傳承接地氣

  近年來,五指山市紮實做好傳習場館建設、黎錦産業化、傳承人培訓、“非遺”宣傳等各項工作,使五指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和傳承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據五指山市文化館負責人介紹,五指山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19項,代表性傳承人108名。2009年至今,五指山市累計建設完成各類傳習館(所、村)共16個。2011年起,五指山市與海南省民族技工學校聯合創辦“黎族織錦技藝中專學歷班”,配備有腰織機1500部,水準織機20部,黎錦圖案設計室2間,黎錦教學基地初步建成。截至目前,共培養全日制學生60名,非全日制農村班學生2000余名。

  為了更好地傳承黎錦技藝,為五指山市黎族織錦技藝注入新鮮的血液,2013年起,五指山市文化館掛牌成立黎族織錦培訓基地,在五指山中學、五指山思源實驗學校、市第一小學、市第三小學、通什中心校、南聖中心校等7所學校,開展黎族織錦技藝實踐課。從2013年至今共有700多名學生參加黎錦教學實踐課程。

  近3年來,五指山市舉辦各類“非遺”培訓班70多期,受益人數近萬人。文化惠民暨“非遺”保護成果“四進”(進鄉鎮、進社區、進校園、進軍營)展演活動已連續開展4年多,受益群眾3萬餘人次,在全市營造出“全民參與、同喜同樂”的“非遺”文化氛圍。

  苗族盤皇舞表演形式獨具特色,保留著原生態文化的基本特徵,富有民間傳統舞蹈的藝術特色,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同時,盤皇舞歷史悠久,保留了苗族遠古的宗教文化,這對研究海南苗族的宗教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

  五指山市南聖鎮什拱村村民陳秀興是苗族盤皇舞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他平日務農,閒時研習和傳授本民族舞蹈,家裏還有一整套舞蹈道具,算得上是苗村裏的“專業人士”了。

  “我14歲就開始跟父親學習盤皇舞,已經跳了30年了,我的徒弟遍佈保亭、瓊中和三亞等地。”陳秀興説,近些年,五指山市每年都會組織盤皇舞培訓,會跳盤皇舞的人越來越多,什拱村會跳盤皇舞的就有50多人。

  “非遺”傳承人各顯身手

  五指山市為了更好傳承黎族民間傳統器樂和黎族民間傳統音樂,2013年起在五指山中學、五指山思源實驗學校掛牌成立教學培訓基地。開設“黎族竹木器樂”“黎族傳統民歌”等課程,把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給新一代的學子,目前已有兩所學校150名學生參與民歌學唱、160名學生參與黎族竹木器樂吹奏。

  黎族沒有文字,音樂文化多靠師徒、父子口耳、手手相傳,這給黎族民歌的傳承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作為一名地道的五指山人,黃婷丹是一位能用黎族五大方言整體演唱的優秀黎族民歌手,她有“黎族百靈鳥”的美譽。

  多年來,黃婷丹自購錄音、錄影設備,跑遍三亞、五指山、瓊中、昌江及白沙等多個市縣,深入到各個方言區的黎村采風,拜訪民間歌手,收集到上千首散落於民間的黎族民歌素材,承擔起了傳承黎族民歌的責任。“每當聽到有人説哪個黎村有好民歌,我就特別興奮,帶上設備去尋訪民間歌手,跟當事人喝酒,有時候為了得到一首歌,要下村跑好幾趟,錄音回來後,反復學習。”黃婷丹説。

  黃婷丹在學校從事黎族民歌教學的同時,還著手編寫黎族童謠,作為五指山市小學音樂課教材,預計今年9月開學就可以面世。

  黎族竹木器樂於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黃海林是這一“非遺”項目的傳承人,她從事黎族竹木器樂的演奏、創作、推廣已有十餘年。2016年7月12日,海南省首支黎族竹木器樂樂團“五指山之聲”在五指山成立,黃海林是樂團負責人。該樂團有成員30余人,是經過該市文化部門選出的竹木器樂代表性傳承人和竹木器樂愛好者,團員來自各行各業,樂團旨在傳承和保護黎族竹木器樂,推廣普及黎族民間傳統文化及傳統樂器,樂團演奏的樂器包括灼吧、鼻簫、口弓、哩咧、叮咚和獨木鼓等黎族傳統樂器。

  傳承保護“非遺”成效顯

  五指山市十分重視“非遺”檔案建設,目前已收集到“非遺”代表性實物藏品342件,日常展覽的實物176件;全部“非遺”保護項目均製作了《資料彙編》,整理製作《“非遺”宣傳折頁》,與海南大學傳媒學院合作拍攝《五指山黎錦》宣傳片。完成《黎族三月三傳統文化》《黎族三月三節》“非遺”叢書、《五指山民間故事薈萃》等書籍的出版發行;《黎族竹木器樂》一書已由南方出版社排版完成,待出版發行。

  此外,五指山市以改善傳承人待遇為切入點,建立傳承資金保障機制。五指山市從2009年開始把代表性傳承人的補助資金納入市級財政預算,傳承人補助金從最初的每年每人600元增加至現在的每年每人1500元。

  “五指山市對‘非遺’保護的經費也在逐年增加,在‘非遺’工作上的經費投入,五指山市總體在省內處於上游。”五指山市文體局負責人表示,在省、市財政資金和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五指山地區懂織黎錦人數不斷增長。據不完全統計,五指山市懂織黎錦的人數已從2196人(2007年普查數據)上升到目前的近7000人。

  五指山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系列活動

  今年6月10日是我國第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為大力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展示五指山市文化遺産保護成果,五指山市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局在今年4月至6月在全市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系列活動,讓“非遺”系列活動走進校園、部隊、社區、鄉鎮,提高全社會文化遺産保護意識。

  據悉,五指山市通過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系列活動,向全社會廣泛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及相關文化遺産保護法律法規,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目的和意義,宣傳五指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成效、政策及措施,廣泛普及五指山市人民群眾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知識,努力營造“保護成果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圍。

  6月10日上午,五指山市三月三廣場上格外熱鬧,隨處可見“非遺”宣傳條幅,來自五指山市各中小學的100余名學生同臺展示織錦技藝,她們用熟練的技巧,向市民展示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非遺”傳承人在現場指導。三月三廣場室外電子屏,循環放映五指山“非遺”紀錄宣傳片,向廣大市民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相關知識,讓群眾了解“非遺”文化。“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展示五指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黎族竹木器樂、黎族舂米舞、苗族招龍舞、苗族民間刺繡、蠟染傳統手工技藝等,通過現場展示活動,大力宣傳五指山優秀黎族、苗族文化。

  五指山市還在三月三廣場中間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産成果圖片展,採用圖片加文字的形式,展出五指山市12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中國家級3個、省級7個、市級2個)。同時還通過現場講解、發放宣傳折頁、宣傳圖冊等形式,向廣大市民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相關政策法規,在全市營造良好的非遺文化保護氛圍。當天活動現場,五指山市有關領導還給該市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發放傳習補助資金。

  據介紹,五指山市將專門針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婦女,開辦2017年五指山市文化扶貧黎錦技藝“反面織”培訓班;對五指山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培訓關於“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職責、考核等內容,讓他們更好地參與“非遺”的保護和傳承。

  市場化讓“非遺”傳承煥發生命力

  6月5日中午,在五指山市通什鎮番茅村委會福建村文化室內,幾位中老年婦女哼著小曲,悠閒地織黎錦,五顏六色的毛線在她們的手指間撥動穿梭,美麗的圖案陸續呈現在黎錦上。

  “這是劉香蘭老闆為我們提供的機會,織錦材料由老闆提供,織出來的黎錦她負責回收,我們出工出力就好了。”今年56歲的村民張桂英指著她手頭的這條黎錦説,像這樣長2米,寬32釐米的黎錦,大概需要織一星期,老闆給的收購價是300元,“像我們這麼大年紀,出去打工沒人要,在村裏織錦,不僅可以照顧家庭,還有一些收入,我感到很滿足。”

  五指山市以黎錦企業為支點,打造該市特色工藝品牌。2009年6月在市政府的支持下,黎錦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牽頭成立了五指山黎族織錦傳習所,實現了從家庭手工作坊到公司+家庭作坊的跨躍。

  據介紹,織女們農閒時、晚飯後都到廠裏邊交流技藝邊趕織産品。隨著織錦需求量的不斷增大,織女們的收入也不斷增加,現在每人平均月收入近2000元。

  據統計,2012年,該黎族織錦傳習所接到訂單突破1000筆,産品遠銷新加坡等地。現在,五指山還有五指山縵達隆黎錦專業合作社、五指山帝源黎族織錦服飾有限公司等黎錦産業化企業。五指山市正在積極籌劃,繼續挑選條件成熟的傳習所掛牌黎錦公司,讓黎錦逐步走向産業化。

  “黎錦傳習所掛牌後,我們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目前有社員60名,其中有部分是貧困戶。她們可以來傳習所一起織,也可以把材料領回去,在家裏織。”劉香蘭説,合作社的訂單很多,黎錦供不應求。她現在除了到五指山市一些學校上課,給學生傳授黎錦織造技藝外,還經常深入農村,給一些農村婦女培訓,讓她們通過掌握織黎錦技藝增加收入。

  黎錦用途很多。筆者在五指山帝源黎族織錦服飾有限公司展示廳看到,除了有黎錦服飾,還有黎錦背包、手袋、滑鼠墊以及抱枕等。“以前,黎錦主要用來做衣服,隨著黎錦的市場化,我們不斷開發新産品,拓寬了黎錦銷售渠道。賣黎錦有收入,農民織錦積極性高,這讓織錦技藝傳承更有生命力。”劉香蘭表示,黎錦已經成為海南代表性旅遊産品,在五指山市的旅遊諮詢服務中心、五指山特産店以及檳榔谷景區等地方,都有黎錦系列産品銷售。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