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鹿城,空氣中蒸騰著熱氣。在一望無垠的海平面上,一圈圈水花有節奏地飛躍而起,再落入水中閃現粼粼波光,三亞蜈支洲島旅遊區的水上運動教練正帶著遊客感受“水上飛舞”,借力摩托艇,通過助推器在海面上實現騰空飛躍、旋轉。這項水上極限運動帶來的感官刺激,為盛夏帶來一絲清涼。
觀光遊覽的同時還能享受運動樂趣,這樣的場景在海濱、山澗不難找尋,正是我省“體育+旅遊”産業融合的新格局。
近年來,隨著健身休閒産業的加快發展,海南牢抓機遇、結合優勢、借力資源,以全面建設國際旅遊島為抓手,健全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引入有影響力的活動賽事,推廣休閒體育運動,促進體育元素深入景區、進入社區、走入尋常百姓家,推動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風,為瓊島旅遊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突破口。如今,體育旅遊産業開始成為海南不容小覷的重要經濟增長極。
做特色
休閒體育玩轉旅遊差異化
香蕉船在海面上飛快穿梭激起層層水花,一家三口騎著水上自行車悠然自得,天際邊一頂拖傘時而隨風搖曳、時而“蜻蜓點水”輕拂海浪……入夏,三亞蜈支洲島上風光旖旎,因一系列動靜皆宜的水上運動盡顯熱力,湛藍海面上充滿動感生機。
“不僅能看美景、嘗美食,還能感受水上運動,這種玩法太刺激了!”來自杭州的遊客許冰一口氣玩完11種水上項目直呼過癮,每年都會專程飛往三亞體驗水上運動的他已是蜈支洲島的常客。
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三亞豐富的水上運動體驗,吸引著許冰等眾多“回頭客”多次赴海南度假休閒,助推著一批旅遊景區借力轉型升級。
兩組數字,透露出蜈支洲島旅遊區的轉型成效。2003年該景區剛開放時,日均上島遊客不到20人;2012年,這個數字增長百餘倍,日均遊客量達到3000人次。
正是從2012年起,蜈支洲島旅遊區開始深掘海陸資源,引入動感飛艇等水上運動項目,實現海島旅遊的差異化發展。“若僅限于觀光遊覽,將難提升遊客體驗,體育旅遊産業正是旅遊業轉型升級的引擎。”蜈支洲島旅遊區副總裁楊曉海透露,該景區投入260萬元的動感飛艇項目實現盈利僅用了45天。
如今,蜈支洲島旅遊區借力資源優勢,已推出30余種遊樂項目,水上運動項目便有20余種,其中極限運動達12項,每年吸引著超過50萬人次遊客前來體驗水上體育的樂趣。2016年,僅水上運動項目收入便達3.5億元,佔景區總收入40%。
“參與水上運動人數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以此帶動的消費年均增長率達20%。” 蜈支洲島旅遊區海上娛樂部副經理廖建感受到休閒體育發展的強勁勢頭。
近日,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趙勇在瓊調研時指出,要將體育設施融入景點、景區、園區,推動體育産業鏈和旅遊産業鏈深度融合,形成新的業態,帶動新的增長點。
海南各市縣乘此“東風”,因地制宜,通過提升服務品質、完善基礎設施,讓體育元素在全域旅遊發展中生根開花:椰林之鄉文昌積極發展排球元素,陵水、萬寧、澄邁等地則借力傳統龍舟賽打響品牌,萬寧、屯昌發揚“全國武術之鄉”文化,以武為名提升旅遊內涵……
“今年我們將謀劃一系列水上運動活動,打造以海口、三亞等地為中心的中國全民水上運動核心區域,引導企業向全民健身、旅遊休閒、大眾消費經營方式的轉變。”省文體廳黨組書記、廳長丁暉表示,在發展體育旅遊項目時,還將注重資源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為體育旅遊産業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補短板
體育服務提升民生福祉
結束一天忙碌的工作,三亞市民王震已迫不及待邀上三五好友去體育館來一場酣暢淋漓的羽毛球賽。隨著人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體育服務設施逐漸完善,運動健身已成為人們舒緩壓力的方法之一。
健康生活方式的流行,令三亞國興體育俱樂部總經理宋景深頗為感慨:“以往,海南體育設施相對落後匱乏、體育服務體系發展不均衡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著全民健身事業的發展。”如今,在海南大力推進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政策支持下,宋景深幹勁十足,他所經營的體育俱樂部投資規模已有3000萬元,建有室外足球、室內籃球等11種體育項目場館,是目前我省最大的的民營投資的體育俱樂部,平均每天可容納500余人在此開展各類運動項目,進一步豐富了運動休閒産品的供給。
尤為特別的是,宋景深還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健身中心一般以本地客源為主,而在三亞,客源構成卻大不相同,每年秋冬旅遊旺季,“候鳥”、外地遊客成為體育俱樂部的重要客源補充,佔比達到10%。
“海南空氣好、氣候好,體育服務設施越來越完善了,社區內、公園裏還常見便民運動器材。秋冬季節還能暢快享受運動樂趣,這在天寒地凍的家鄉可是想都不敢想。”國興體育俱樂部的常客、來自新疆的退休老伯葛林説。
與此同時,宋景深正探索在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有所作為。其先後與國內80余家體育機構合作,通過承辦北京減肥訓練營、亞洲健身學院等活動與比賽,吸引著全國乃至世界各國等體育運動愛好者及專業人士赴三亞參賽、培訓,通過提供精細化服務,刺激旅遊、餐飲、住宿等消費。
宋景深算了一筆賬:去年他經營的體育俱樂部接待量達20萬餘人次,營業額達1200萬元,其中開展培訓、舉辦賽事活動的收入佔比達到40%。
培育大批民營體育企業,借力豐富體育産品供給,補齊體育設施短板,為産業發展拉動了引擎,更為眾多居民帶來全新生活理念。去年年底,我省頒布全民健身規劃,明確指出要重點建設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體育場館,2020年實現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8平方米以上,基本形成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體育消費總規模達到100億元。
去年,我省投入專項資金支持儋州、臨高、東方建設全民健身中心,新建100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110套健身路徑。下一步,還將結合瓊島優勢,推動全民健身與全域旅遊相結合,通過興建一批公共體育設施,推動健身文化走進尋常百姓家,並以此帶動旅遊消費,將體育旅遊打造成民生工程、幸福工程和發展工程。
促增長
體育旅遊雙翼齊飛
如今,以體育為紐帶,旅遊格局正悄然發生變化。
蜈支洲島旅遊區發揮海島資源優勢,發展水上運動特色項目,赴島觀光吸引力不僅在旖旎美景,還有“玩水”等休閒體驗,體育旅遊産品更加豐富;三亞國興體育俱樂部填補當地缺乏體育項目綜合體空白,通過引入培訓、賽事活動,培養出一批“學員遊客”“選手遊客”,成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的有力抓手。
結合海南省情,省文體廳相關部門還積極關注“候鳥”現象。“去年發佈的全民健身實施計劃裏明確提出,將整合全民健身産業鏈,積極探索針對‘候鳥’人群開展有特色的健身活動,重點支持與傳統體育項目密切融合、與旅遊和遊客融合互動的示範區。”丁暉説。
同時,一系列助推體育旅遊産業發展的規劃相繼出臺。據悉,目前海南有關部門已著手研究制定健身休閒重點運動項目的發展規劃,將因地制宜優化健身休閒産業“水、陸、空”三維空間佈局,全面鋪開立體式的體育旅遊項目,形成全省聯動發展的健身休閒綜合産業格局。
“巨大的市場需求,督促我們思考如何實現體育和旅遊‘1+1>2’的産業效應。”省旅遊發展研究會會長王健生表示,體育旅遊潛力的挖掘不能只停留在舉辦賽事層面,還需更深層次地開發。
日前,海南體育旅遊産業發展傳來喜訊:中國極限運動協會國家沖浪培訓基地暨日月灣沖浪俱樂部建設正式啟動,中國國際沖浪學院也即將落戶萬寧。“借此契機,日月灣還將建成以沖浪為主題的風情小鎮,滿足培訓、辦公、展覽、會議、飲食和住宿等多方面需求。”萬寧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説。
“除了做好規劃、抓實政策、培育主體,還需通過引入知名賽事、探索體育旅遊小鎮建設等,為産業發展搭建平臺、注入內涵、引動爆點,實現經濟與社會效益雙增。”丁暉説。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