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子軍上島接力支教

2017-06-27 10:27:47|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陳愛暖 |責編:張曦晛

  末尾有圖【教育醫衛圖文列表】【即時快訊】娘子軍上島接力支教

  排練節目是支教老師的必修課。

  末尾有圖【教育醫衛圖文列表】【即時快訊】娘子軍上島接力支教

  鄧彬老師輔導孩子閱讀。

  開欄的話

  他們是誰?

  是那些不為物質報酬,基於良知、信念和責任,志願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他們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志願者”。

  他們中有誰?

  有來自校園的70後、80後、90後、00後,他們已然成為志願者群體的中堅力量。

  今天,海南日報《教育週刊》“志願青春”開欄,我們的記者將走進校園、走近師生、走近文明,用我們的筆去描繪一個個來自大中小學校的志願者,挖掘他們身上蘊藏的精神力量。

  志願精神生生不息。志願服務精神的興起,不僅是當代中國社會文明進步之重要標誌,也是我們推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寶貴動力。 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精神是一種“看不見的和諧”,這種“看不見的和諧”是一種更強大的氣場,它的壯大能夠壓制自私、壓制隔閡、釋放善意,從而吸引和影響越來越多的人。

  也許,下一個志願者,就是你!

  6月23日上午,一場大雨不期而至,三沙市永興學校靜悄悄的,孩子們回家過週末了,李秀歡難得睡了個懶覺,起床後來到一樓幼兒園。教室裏空蕩蕩的,再過一個星期,這學期就結束了,24個孩子放假了,她也要回到海口了。李秀歡心裏五味雜陳,想念新婚的丈夫,也捨不得這裡的孩子。

  下學期,她的同事要來接班了,她在想著班上每個孩子的小臉和脾性、愛好,她琢磨著怎麼跟每個孩子説臨別贈言,還要把交班報告寫清楚,好把孩子交給她的“下一任”。

  李秀歡來自瓊臺師範學院附屬幼兒園,她是三沙學校幼兒園部的第四批支教老師,她的前任都是她的同事,一群以90後為主的年輕女幼師,撐起了永興學校幼兒園的“萬物生長”。

  傳承——“我們與永興學校共成長”

  永興學校一樓幼兒園,有教室,有活動室,充滿了海洋元素,活潑又溫馨。四樓宿舍,三張單人床並排著,李秀歡和兩個實習生同吃同住同工作,在這學期共同撐起了幼兒園部。

  每天早上8點準時接園,看著一個個孩子從明媚的陽光中一蹦一跳地向她們走來,美好的一天就開始了。到了下午5點下班後,李秀歡除了備課,就開始“修身養性”,畫畫、看書、逐浪……

  “我是今年2月13日上島的,當時我剛結婚,心裏帶著不捨……”但島上忙碌而有規律的生活,讓她漸漸找到了心靈歸屬,“這些孩子太可愛了,對我們老師也很依戀,我們在這裡一起長大。我這學期因為要負責園長的工作,閒暇時間也無家務瑣事,學習的時間多,感覺責任感增強了,業務進步了,心性也更沉靜了。”

  不光是李秀歡,鄧彬、梁漫、黃海味、肖芳、鄭鳳嬌、王竹君,這一串長長的名字都有這樣的成長。

  鄧彬、梁漫是2015年11月30日第一批上島支教的,當時她們在省級骨幹教師紀麗娜和周文桂兩位老師的幫助下,帶著打包的教具上島了。“這些教具是按照我們幼兒園的佈置來做的,然後打包拿到永興島上再拼裝,我們當時在船上就想,咱們就是吃的穿的丟了都行,可別把這些教具弄丟了。”紀麗娜説,“我和周老師上島時這裡是工地,10天后離開時,這裡變成了一個幼兒園,留下我們兩位年輕的支教老師繼續奮鬥。”

  2015年12月14日,幼兒園開園了,園裏來了8個孩子,5男3女,大多是漁民的孩子。“為了讓孩子入學,我們深入到每家每戶家訪。”鄧彬説起“創業”時光,很感慨。

  2016年2月20日,第二批支教老師黃海味、肖芳上島了,那天正是元宵節,舉家團圓時,他們踏上前往三沙的船。“那會兒操場上堆滿沙子,風扇、空調都沒有,我們和孩子們5分鐘衣服全濕透了,到處找通風口玩耍。”湖南妹子肖芳1993年生的,天生帶著爽快和親和力,“孩子們來自五湖四海,口音差別很大,我就著重教他們普通話,吃力也其樂無窮。”

  第三批,鄭鳳嬌、王竹君;第四批,李秀歡。她們被責任感感召著,一撥撥從海口來到永興學校,在這裡陪伴孩子、歷練自我。據瓊臺師範附屬幼兒園園長丁麗説,第五批人選也已經定了,也是一位品學兼優的年輕女教師。

  自豪——“教育的意義更顯不同”

  “我是一名共産黨員,在三沙時我覺得黨員的意義更有不同,我的價值得到了更大的體現。”1990年生的黃海味也是通過自願報名和後期選拔後,第二批上島支教的幼師。

  第三批上島支教的是王竹君、鄭鳳嬌,從2016年8月26日到2017年1月23日,跟她的“前任”一樣,她和搭檔中途只回過海口一次,然後又匆忙趕往永興島。

  “跟在海口教書相比,你們不覺得支教苦嗎?”

  “不覺得,快樂又充實,一切都在變得更好呀!”聽了記者的提問,年輕的支教老師們幾乎異口同聲地回答。

  從8個到24個,幼兒園的孩子越來越多了,孩子們在校園裏找到了自己的同齡夥伴兒,也覺得更快樂了。每個上學的日子,孩子們心裏像藏著一隻快樂的小鳥一樣,急匆匆地想上學,去找老師和小朋友。

  老師們每個學期都要進行家訪,把班上的每個孩子都家訪到。此外,她們還要到趙述島、北島等其它島上去送教,並動員適齡的孩子入學,通過問卷的形式詢問他們對學校有什麼要求。“坐著衝鋒舟,每次身上都濕透了,但太陽大,一會兒就幹了。”王竹君説起話來,笑瞇瞇地。“每多一個孩子上學,我們都特別開心,自豪感油然而生,在這裡教書意義也更為不同。”

  在永興學校,老師們除了完成業務校長組織的業務學習外,還要自行學習課程,每月學習後寫一篇學習心得。而孩子們的課外活動更是豐富多彩,愛國主義教育、安全法制教育、環保教育、文明禮貌教育機會很多,孩子們接觸的世界也大。

  6月23日下午,陽光明媚,海風習習,記者與老師們在永興島上走走看看,偶爾冒出幾個孩子,大聲地喊著“李老師”“王老師”,並親切地衝上來朝老師揮著小拳頭,然後又笑著跑開了。

  想著自己就要離開了,李秀歡想到了5月底離島回到家鄉的5歲小男孩唐朝。當時,唐朝的父親因為工作原因回到家鄉,唐朝和母親也離開了,可回到家鄉後他每天還是念叨著要回永興學校上幼兒園,不肯去別的幼兒園。唐朝的母親便想要李老師勸勸小唐朝,每次通話將結束,唐朝總是帶著哭腔喊著“李老師……”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