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探索中部山區産業扶貧新路

2017-07-05 13:57:09|來源:海南日報|編輯:王俊嬌 |責編:張曦晛

  “僅僅種幾畝水田,溫飽問題都難解決。”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金屏村村民王興代説,過去的窮日子,真是苦不堪言。

  沒想到“綠窮美”式的小村莊,迎來了發展生機。

  “去年,在政府的資金幫扶下,我家養蜂又養蠶,今年還準備擴大養殖規模呢!”王興代説,如今的金屏村,已經變成了“綠富美”的特色村寨。

  地處海南中部生態核心區,“綠色”是瓊中的代名詞。近年來,瓊中始終堅持走“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總體發展思路,加大力度對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綠色産業扶貧,激發大家“造血”的內生動力。

  此外,瓊中創新“農文旅電”相融合的扶貧新模式,以種桑養蠶、稻魚共生、黑山羊養殖等9類特色産業為抓手,壯大特色産業規模,優化全縣産業佈局,不斷探索中部山區産業扶貧新路,確保貧困群眾通過綠色産業發展實現長久脫貧。

  發展産業是長久脫貧計 昔日“麻將村”擺脫貧困

  昔日,瓊中長征鎮萬眾村是出了名的“麻將村”。村民們閒時就聚集在一起打麻將,沒有錢,借錢也要打。這樣的不良風氣,急壞了村裏的幫扶幹部。

  “要想讓村民擯棄壞習慣,需要引導。發展特色産業,擁有了傍身之技,可以讓村民不再沉迷于不良習慣。”長征鎮幫扶幹部符曉剛説,種桑養蠶是“短平快”的好項目,發展前景廣闊,也是縣裏重點幫扶的綠色産業,桑苗補貼、蠶苗補貼、蠶房建設補貼,這樣算下來,村民基本不需要自掏腰包。

  “蠶繭的品質決定銷售價格,養得不好利潤就少,現在哪有時間打麻將,一有空就想去蠶房瞧瞧!”萬眾村村民王進偉就是靠著“蠶寶寶吐金絲”,在去年底摘掉了“貧困帽”。

  扶貧先扶智,輸血不如造血。瓊中想方設法解決貧困群眾“思想貧困”現實問題,引導大家擯棄“等靠要”思想,從根本上尋找擺脫貧困的方法,降低“脫貧又返貧”的風險。

  從2016年開始,瓊中開展了“聯心富民”“四聯三問”“聯村幫扶”“駐村第一書記”“領頭雁”培養等活動,選派675名幫扶幹部、40名駐村第一書記、102個縣直機關單位扶貧工作隊,結對幫扶全縣6795戶貧困戶,切實推動貧困群眾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

  徹底拔窮根,瓊中還想出了“資金整合”新招。堅持“性質不變、用途一致”原則,加大縣級財政預算投入,積極整合農口部門涉農專項資金,捆綁式使用,實現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

  創新綠色産業經營模式 村民“抱團脫貧”

  沒技術、沒資金、沒門路,這些是大多數貧困群眾的“心病”。找到問題源頭,就能對症下藥。

  遠山如黛,走進灣嶺鎮長邊村,池塘裏的羅非魚歡快嬉戲,村民王存靠著養殖泥鰍和眼前的羅非魚,在2016年底實現脫貧。現在的王存,不僅成了公司股東,還當上了公司經理。

  身份的轉變,得益於當地産業扶貧新模式的落地。去年,灣嶺鎮率先引進一家專業養殖公司,公司以“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與灣嶺鎮長邊村18位農民簽訂了股份制養殖合同。

  由公司提供資金、技術支持,並負責日常經營管理,村民以土地量化入股或投工投勞的方式,參與産業發展,年底按總利潤分成進行分紅。“土地資源變資産,村民成股東,勞動力得到釋放,村民既可以打工賺錢,也能外出務工,致富有了多重保障。”灣嶺鎮鎮長周魁龍説。

  除了“龍頭企業+基地+農戶”模式,瓊中“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村集體經濟+基地+貧困戶”“種養大戶+基地+貧困戶”的産業經營模式也逐漸走向成熟。

  創新産業模式發展,能夠有效改變以往農業生産一家一戶、單打獨鬥“多、零、粗”狀態,引導當地村民從家庭化生産走向規模化生産,從分散經營走向專業化經營的致富道路。

  不僅如此,瓊中還實行了幫扶獎補政策,強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貧困戶的“傳幫帶”作用,實現産業脫貧由“散、弱、小”向“抱團式”發展轉變。

  目前,瓊中共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312家,帶動近4600戶貧困戶抱團發展,走進瓊中的偏遠小山村,村民之間由“親戚鄰裡”變成了“致富合夥人”。

  “農文旅”融合發展路 也要學會“觸電” 

  灣嶺鎮孟田坡村裏寨村小組的桑田裏綠意盎然,鎮裏的技術員陳世錦正在指導村民如何施肥。

  陳世錦既是技術員,也是養蠶戶。“家裏種了14畝桑樹,每隔半個月,就可以賣一批蠶繭,每批蠶繭收入6000元左右,年收入不低於10萬元,這些收入還不包含‘三月三’期間賣桑葚酒。”陳世錦算著帳單,滿臉喜悅。

  陳世錦提到的“三月三”,是指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海南黎族苗族同胞共同歡慶的傳統佳節。2017年“三月三”文化旅遊節瓊中主會場開幕當天,瓊中共接待遊客11.3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947.7萬元。

  “農文旅”融合發展是瓊中走出的第一步,近年來,瓊中依託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濃郁的民族文化、豐富的自然資源及中央和省給予貧困地區的優惠政策等5大發展優勢,以全域旅遊為目標,以“奔格內”鄉村旅遊為主線,深耕特色産業、黎苗文化、紅色文化、歷史古跡等旅遊元素,擦亮“奔格內”鄉村旅遊品牌。

  如今,瓊中已成為海南中部山區旅行熱門地,相繼成功舉辦“三月三”文化旅遊節、“奔格內”瓊中綠橙旅遊季、瓊中蜂蜜采收節等20項體驗活動。

  據統計,2016年,瓊中接待旅遊人數超過8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3.56億元,通過旅遊扶貧脫貧4000余人。

  特色産品有了,文化品牌響了,基礎設施完善了,如何讓“農文旅”衍生的産品更好地“觸網”“觸電”?

  開展“電商扶貧”工作,創建創業孵化基地,搭建“愛心電商平臺”。截至目前,全縣近10家企業入駐創業孵化基地,瓊中山雞蛋、瓊中綠橙、瓊中蜂蜜、瓊中益智等特色農産品網絡年銷售額超1700萬元。

  而去年10月成立的瓊中愛心電商基地,則將有效推動本地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村貧困戶打造農産品自主品牌、拓寬銷路,通過“互聯網+創業”“互聯網+扶貧”“互聯網+公益”的新模式,加快促進農業信息化、農村商業信息化,推動城鄉之間信息流通、商品流通。

  瓊中綠色産業遍地開花,村民們手中一本本致富賬本,繪出瓊中“綠富美”發展之路的美好願景。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