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環衛工人在白沙黎族自治縣文明湖進行清潔工作。
到了上班時間,走在再熟悉不過的街道上,看著環衛工人們仔細地清掃著每一塊地面,白沙黎族自治縣環境衛生管理站站長黃用均這兩周來,總有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
因為兩周前的7月14日,全國愛衛會正式公佈了2014年至2016年週期國家衛生縣城名單,白沙縣城整體衛生水準達到了《國家衛生縣城(鄉鎮)標準》的要求,成功進入“國家衛生縣城”行列。
“這是對我們工作的認可,也是值得讓所有白沙人自豪的榮譽。”今天上午,黃用均向記者介紹,白沙在2013年獲評“海南省衛生縣城”後,便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國家衛生縣城”的創建工作。如今,4年努力終獲成功,讓他和同事們覺得,他們的每一個早起的淩晨和每一個疲憊的深夜都值得了。
從組織管理、健康教育、環境衛生整治等9方面入手,白沙用4年時間完成了“省級”到“國家級”的飛躍,這個常住人口不過3萬餘人的小縣城,走到了“創衛”馬拉松的終點,也站在了環境衛生保持的起點。
從兩個人到所有人
自7月14日“創衛”成功的消息傳來,白沙愛衛辦主任符愛權依舊很忙,完善組織架構、部署健康教育方案、協調各單位繼續開展衛生活動,她還來不及去慶祝一下自己幾年來的工作收穫。
“人手太少啦,工作都忙不過來,繼續推動衛生保持工作,權當是慶祝了。”符愛權開玩笑地説。
“人手太少”並非虛言。2013年8月,白沙在成功獲得“海南省衛生縣城”稱號後,立即就開始了創建“國家衛生縣城”的征程,而當時包括符愛權在內,愛衛辦僅有兩名工作人員。
但“創衛”不是兩個人的職責,更是白沙全民參與完成的重要任務之一。在“創衛”過程中,白沙始終堅持發動群眾、依靠群眾。“我們首先發動的,是退休老幹部和青年志願者們,老幹部用他們的影響力、志願者用他們的活力,在‘創衛’之初打下了堅實基礎。”符愛權説。
此外,白沙還通過廣播、電視、微信、宣傳標語等媒體,大力宣傳創建“國家衛生縣城”的重要性,使得“創衛”活動的各項目標、標準、要求家喻戶曉,真正讓“創衛”活動成為全體市民的自覺行動。
“説起來自己都不信,從兩個人到一城人,4年時間就改變大家的習慣,使‘創衛’的內涵深入人心。”符愛權説。白沙居民王萬告訴記者,在白沙,垃圾不落地已經成為默契,即使沒有找到果皮箱,大家都會自覺地把垃圾拿在手裏。
從“動嘴”到“動手”
深入人心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符愛權還記得,為了順利推進“創衛”工作,作為副科級單位的白沙愛衛辦,常常要去跟上級單位“磨嘴皮子”。
“‘創衛’之初,很多單位的思想認識還不到位,覺得這不過是‘一陣風’,讓他們上街做清潔,也都是做做樣子。”符愛權感嘆,去一兩次效果不明顯,那就周周都去,除了手上的工作之外,她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各相關單位之間奔走,闡述“創衛”的重要性,讓大家從思想上重視起來。
隨著白沙“創衛”工作的深入,符愛權感受到,到了週五,越來越多人主動拿起了潔具上街做清潔,這慢慢變成了他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得益於愛國衛生教育和宣傳,濃厚的“創衛”氛圍已不僅僅是“動動嘴”這麼簡單,更多時候大家都願意動手。
這一點,環衛工人符桂蘭感受頗深。“從前在大街小巷,碰到隨手丟棄垃圾的,環衛工人往往就是忍了,自從‘創衛’開始以來,碰到這樣的情況大家都得上去勸兩句。”符桂蘭説,“創衛”變成了每一個白沙人的事。
從小縣城到大生態
“白沙是個小地方,‘創衛’説難不難,但人手的短缺,一度讓大家感到壓力很大。”黃用均説,“創衛”之前,環衛站負責的保潔面積是33萬平方米,“創衛”之後,保潔面積增加到了67萬平方米。
為了應對這個情況,白沙引入了企業合作模式,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利用企業的機械化保潔和成熟的體系,有效解決了保潔人手短缺的問題。而專業技術的引入,也革新了白沙傳統的保潔方式,讓其得以往縣城周邊拓展。
“縣城雖小,卻與白沙整體的生態保護有著密切關係。”符愛權説,白沙地處生態核心區,通過把“創衛”活動向城鄉結合部和周邊鄉村拓展,能夠有效地改善農村的環境衛生,為白沙生態保護打下基礎。
近4年來,白沙開展了全面的道路改造、綠化美化工作和增設環衛基礎設施等,縣城面貌得到了有效改善。同時,環境保護也取得了新進展,白沙全縣近4年來未發生重大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公共場所衛生、飲用水衛生管理工作也全面達標。傳染病防治成效明顯,鄉鎮轄村衛生也明顯改善。
對照國家衛生縣城標準,現在的白沙多項指標已基本達到要求。
“環境美了,衛生好了,但腳步不能停,包括垃圾轉運等在內,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黃用均説,4年“創衛”,收穫很多,也學到很多。
如今,白沙這個新晉的“國家衛生縣城”,在美好生態的環繞下,繼續“升級”著自己“容顏”。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