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城鄉教育“一盤棋”均衡發展惠民生
海風吹拂,漁港傳來幾聲哩哩美……8月3日,臨高縣新盈中心學校校長王偉拿起一本泛黃的相冊,回顧起學校近年來的發展速度,不禁感慨:“以前生源外流,要想辦法留住孩子,現在情況恰恰相反,去年我們一年級有250個學位,來報名登記的有380多人!”
位於海邊的新盈鎮,有5萬多常住人口,長期以來,因為鎮裏的學校辦學水準差,不少漁民將孩子送去縣城讀書。近年來,臨高先後投入7000多萬元,對新盈中學、新盈中心學校進行標準化建設,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帶來小鎮生源每年“回流”150多人的可喜現象。
補短板
鄉村薄弱校生源回流
王偉的相冊裏保存著2011年新盈中心學校的老照片:危舊的教學樓裏,門窗上都是窟窿,桌椅破爛不堪。2012年,新盈中心學校蓋起了第一棟新教學樓,從此以後,校園 “一年一個樣”,校舍建築面積從2500多平方米增至9327平方米。教學環境變好了,該校升學考試成績也從全縣第8名,一躍進入前三甲。就讀學生人數從2011年的1100多人,增長至如今的1733人。
臨高堅持優先發展教育的工作思路,2011年以來共投入25.28億元,確保了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其中投入12億多元,推動標準化學校創建工作,新建、改造校舍221棟;投入近1億元,完善校園體育運動場地等基礎設施;投入9512萬元,給學校配齊計算機室、多媒體教室、實驗室。2014年至2017年,該縣又投入“改薄”資金5.4億元,建設學校教學、生活用房,改造運動場附屬設施。各鎮(農場)薄弱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辦學條件的改善,帶來了教學成績的提升。走進新盈中學,嶄新的教學樓、圖書館、體育館令人目不暇接。2012年以來,臨高縣相繼投入4000多萬元,讓這座有著60多年辦學歷史的老校煥發生機。今年中考,該校600分以上人數達108人,高分率逼近縣城的優質中學。
“家長願意把孩子留在鎮上就近入學,其實是對學校辦學成績的一種肯定。”新盈中學校長王贛介紹,辦學條件改善後,學校按照縣教育局的要求,啟動實行“校長住校、教師坐班”制度,教書育人的氛圍越來越濃厚。同時,該校還開發了哩哩美校本課程,成為國家海洋意識教育培訓基地,形成了辦學特色。
優佈局
縣城新增學位6600多個
“臨高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一方面要支持鄉村薄弱學校提質升級,另一方面是要解決城區教育資源分佈不合理、學位緊張的問題。”在臨高縣政協副主席、教育局局長黃族光看來,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的就是為了讓群眾就近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鳥瞰整個臨高縣城,一個個花園式的現代化校園,引人注目。2014年,臨高縣將原瓊臺師專臨高校區劃歸臨高中學,使臨高中學的校園面積從100畝擴建到205畝;臨高二中遷至城北重建,面積由50畝擴大至180多畝。2016年,臨高縣與西南大學合作辦學,投入1.89億元建設西南大學臨高實驗中學;2017年,投入9300萬元建設的瀾江小學啟動施工。
2012年以來,臨高縣城東、西、北三個主要人口聚居區,學位快速增加6600多個。幾乎每年投入1億元,建設一所規範化學校,彰顯了國定貧困縣臨高“富辦教育”的決心。
強教學
區域教研“強校幫弱校”
在補齊辦學條件“短板”的同時,臨高把優師資、強教學,作為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第二步“棋”。2012年以來,臨高縣先後從省外引進骨幹教師24名,優秀校長3名,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中學教師196名,為農村中小學校補充157名緊缺學科特崗教師。優秀人才的引進,帶來“鯰魚效應”,教師之間開始在教學上下真功夫“比學趕超”。
“區域教研活動,讓縣城的名校和我們鄉村學校結對子,強幫弱,讓我們受益很大。”臨高縣博厚鎮馬裊學校英語老師許東雪,上學期多次到臨高中學參加“同課異構”等形式的教研活動,每次都認真記下聽課筆記,收穫很大。
去年3月,臨高縣教育局在全省率先啟動區域教研活動,將全縣的中學、小學各劃分成四個教研片區,每個片區確定一所首席教研學校,定期組織開展片區內的教研活動。同一學科的老師們互相“串門”磨課,學習提高。一年多來,共有3300多名教師參與受益。
7月10日,省政府教育督導評估組到臨高縣開展為期3天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督導評估,臨高獲評“合格”。
“投資教育,是最長遠、最有效的扶貧方式,近年來臨高大力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城鄉教育面貌發生了很大改觀。”臨高縣委書記李江華表示,今年是臨高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衝刺年”,全縣各部門將進一步加大力度,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協調發展,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