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中桑田美景。
瓊中蜂蜜。
瓊中小黃牛。
瓊中綠橙
瓊中山雞
立秋時節,午後一場清雨,坐落于群山之間的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竹朗村被洗得愈發綠了,滿眼儘是草木蔥蘢,桑田裏,桑農們正忙著收割桑葉。
站在村頭往下看,只見一幢幢嶄新靚麗的平頂水泥房掩映在綠樹之中,偶有冒出幾棟兩層小洋樓,向人們展示著這裡的富足……而就在幾年前,這裡還是個守著田地過窮日子、住著茅草房的貧困村。近幾年整村發展種桑養蠶産業以來,竹朗村的變化讓周邊的村民刮目相看。
地處生態保護核心區的瓊中,是一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區少數民族自治縣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如何讓貧困山區的廣大貧困戶脫貧奔小康?近年來,瓊中查找“貧根”,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牽緊産業扶貧這個“牛鼻子”,大力實施農業特色産業脫貧工程。
引導農戶激發內生動力,走短平快、中長期相結合的産業化扶貧發展思路,大力發展養蠶、種益智,養蜂、養鵝、養山雞等9類特色産業,穩步實現脫貧致富,初步闖出了一條“政策推動、創新驅動、能人帶動、三産聯動、資金撬動、教育引動”的農業産業扶貧新路子。
“四字訣”激發內生動力 “要我脫貧”變“我要脫貧”
“脫貧不能等靠要,致富不可睡大覺,黨和政府的政策這麼好,我更應該努力。”中平鎮大坡村丁架坡村民小組村民王啟旭説。
去年9月,王啟旭的兩個孩子剛上幼兒園,本是喜事,但王啟旭的生活卻變得“慌亂”起來。家中長期靠著檳榔、橡膠等傳統産業過生活,近年膠價低迷,積蓄所剩無幾,學費就是一個大問題。
1個月後,中平鎮政府將350隻雞苗和15頭豬苗等扶貧物資送到了王啟旭家中。此後,每天趕雞、放豬成了他最熱愛的事情。不久,近1萬元的第一桶金就收入了囊中。雞苗、豬苗的數量也在翻番,他還成了2016年度的瓊中“脫貧之星”。
“要我脫貧”變“我要脫貧”,瓊中念好“引、培、領、實”四字訣,注重發揮貧困群眾的主體作用,通過思想引導、技能培訓、典型示範、資金支持等方式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積極投入産業項目創收增收,形成了外部多元扶貧與內部自我脫貧的良性互動機制。
著力於“引”。先後選派3019名幹部開展“聯心富民”“四聯三問”“聯村幫扶”“駐村第一書記”培養等活動,通過幫思想、幫黨建、幫門路等方式,引導貧困戶摒棄“等靠要”思想。利用脫貧事跡宣講團,扶貧歌舞下鄉等形式加強宣傳引導。
注重於“培”。依託“雨露計劃”、脫貧致富電視夜校、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平臺,採取現場授課、專題講座、實地考察等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幫助貧困戶提高發展産業的能力。截至目前,共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378期,培訓1.7萬人次。
突出於“領”。積極培育脫貧領路人,支持能人創辦、領辦扶貧産業項目。精心選樹40名致富帶頭人、脫貧之星,進一步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啟動“領頭雁”培養工程,每年安排500萬元開展村集體經濟創業致富項目競賽,累計投入993萬元,扶持村集體經濟項目41個,打造“創業致富示範基地”10個、“領頭雁”50名,惠及貧困村16個、“空殼村”13個。
真幫于“實”。制定出台資金整合、以獎代補、小額信貸、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一系列脫貧攻堅政策,破解貧困群眾産業發展資金困難。2016年以來,累計整合各類涉農資金3.38億元,重點實施桑蠶、養雞、養蜂、稻魚共生等9類優勢特色産業項目。全縣累計發放農業産業扶貧的小額貼息貸款1.38億元(給予貼息1300多萬元),撬動社會資本2.6億元投入農業産業扶貧開發。
“短長結合”産業齊步走 創模式突破發展困局
8月9日上午11時,長征鎮新寨村牙綠村民小組村民林澤根正忙著從蠶蔟中採下鮮繭。“一畝蠶桑,一畝水稻,哪個效益好?”聊到種桑養蠶所帶來的好處,林澤根滔滔不絕。
“種桑養蠶見效快、效益好,技術成熟,一年賺個五六萬不成問題。”得益於瓊中大力發展“短平快”特色産業扶貧,如今林澤根不僅從茅草屋搬到小平房,更帶動200多戶村民種桑養蠶,共同致富。
林澤根見村民們在桑蠶産業站穩了腳跟,又摸索起了其他産業。“政府説‘短平快’和‘中長期’相結合發展産業,才是擺脫貧困的長久之計。”2016年,林澤根在長征鎮政府的引導下,成立了牙綠村養豬專業合作社,按照“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産業發展模式,統一經營、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按股分紅,帶動包括2名貧困戶、1名低保戶在內的7位村民一起搞山豬養殖。
“有些貧困戶不願種桑養蠶,我就讓他們過來喂喂豬,一年給他們發2.5萬元工資。”林澤根笑言,如今村裏幾乎家家戶戶都蓋起了新房,開上了小轎車,他倒成了村裏“最窮的人”。
瓊中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因村因戶選擇特色産業,打造産業扶貧幫扶模式。以9大特色産業為抓手,既發展桑蠶、稻魚共生、養雞、養鵝、養蜂等5類“短平快”産業,也發展養羊、養牛、種益智、種油茶等4類中長期産業。
“按貧困戶人均3000元左右的標準,將扶貧資金或種苗折算入股,在每個自然村建立特色産業扶貧示範基地。”瓊中縣扶貧辦主任吳坤俊説,截至目前,瓊中已建成特色産業扶貧基地234個。
特色産業的局面打開了,拓寬發展道路問題接踵而至。為此,瓊中深化貧困戶與新型農業經濟主體利益聯結,推行“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村集體經濟+基地+貧困戶、種養大戶+基地+貧困戶”四種産業扶貧模式,推廣股份帶動、合作帶動、訂單帶動、資産收益帶動,實現抱團發展,擊破了“産業單一”“孤立無援”等病態産業發展困局。
2016年以來,瓊中實施農業特色産業項目186個,建成專業示範村90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563家,帶動5212戶貧困戶實現抱團發展。
“土特産”暢銷網絡 “農文旅”觸電發展
金黃剔透的野生蜂蜜,清香醇厚的山蘭酒,保健極佳的靈芝……瓊中就業創業孵化基地和愛心電商基地琳琅滿目的商品讓筆者應接不暇。
“這一塊是黎母山鎮貧困戶委託銷售的,那一片是灣嶺鎮的……”該基地負責人陳樹望説,如今,全縣範圍內的貧困戶都可以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自家農産品,解決銷路難的困局。
“自從有了‘瓊中土特産商城’,我只要把蜂蜜拿到縣城就業創業孵化基地和愛心電商基地,就會有專人幫我把商品放到網上售賣,免去中間商的利潤,每斤售價起碼多了20元。”家住黎母山鎮尚總灣村的貧困戶李晶龍喜笑顏開地説道。
“土特産”暢銷網絡,拉近了地處深山的黎苗百姓與外界的距離,讓他們不再為銷路犯愁。近年來,瓊中加快電子商務扶貧步伐,探索精準扶貧新路徑新模式,引導有條件、有能力的貧困群眾上線銷售瓊中綠橙、山雞蛋、蜂蜜、粽葉等,進一步拓寬了增收渠道。
目前,以海南中部綠色産業園區為載體,以打造灣嶺農貿物流小鎮為重點,瓊中已設立縣級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建成灣嶺互聯網小鎮電商運營中心、92個農村電商便民服務站,新增電商企業99家。
通過互聯網,不僅帶動了瓊中傳統産業的發展,也迎來了旅遊業客流量的激增,越來越多的遊客走進瓊中,發現瓊中之美,到瓊中消費,推動瓊中農旅融合發展。
“每年我都會在網上買瓊中綠橙和蜂蜜,今年特意帶著家人來瓊中體驗一把親自採蜜的樂趣。”正在灣嶺鎮鴨坡村養蜂基地採購蜂蜜的海口遊客王女士説,自己這次來瓊中,還打算在瓊中度過一個愉快的週末。
“農文旅”融合是發展新型産業扶貧的新舉措。近年來,瓊中依託交通樞紐的區位優勢、良好的生態環境、濃郁的民族文化、豐富的自然資源及中央和省給予貧困地區的優惠政策等5大發展優勢,以全域旅遊為目標,以“奔格內”鄉村旅遊為主線,深耕特色産業、黎苗文化、紅色文化、歷史古跡等旅遊元素,擦亮“奔格內”鄉村旅遊品牌。
如今,瓊中已成為海南中部山區旅遊熱門地,相繼成功舉辦“三月三”文化旅遊節、“奔格內”瓊中綠橙旅遊季、瓊中蜂蜜采收節等20項體驗活動。據統計,2017年上半年,瓊中全縣共接待旅遊人數超過65.7萬人次,同比增長25%,過夜人數31.45萬人次,同比增長20.14%,實現旅遊收入25415萬元。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