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旅遊”撬開産業發展新格局

2017-09-19 13:40:37|來源:新華網|編輯:王俊嬌 |責編:杜娜

  作為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大會舉辦和世界旅遊聯盟成立後的第一場旅遊盛會,17日-18日,2017旅遊“新格局 新業態 新品質”第五屆旅遊業融合與創新(中國•陵水)論壇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開幕。

  依託海南全域旅遊示範省和海南陵水國際旅遊島先行試驗區等全國多地的實踐範例,業內專家學者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就“小旅遊”向“大旅遊”轉變,旅遊帶動新業態、催生産業新格局等方面展開探討。

  陵水範例的直觀啟示

  踏入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大裡地區的美麗鄉村,猶如換了人間,一派山光水色,靜謐閒適,民族風情濃郁。這裡被稱為“吊羅山深處的世外桃源”。小妹村和什坡村本是陵水最偏遠的鄉村,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熱帶雨林、瀑布湖泊等美景,以及村民的生活日常,在旅遊+扶貧的帶動下,成為了不可多得的“原生態體驗”,“農旅飯”越吃越香。

  陵水黎族自治縣人口39萬,僅相當於北京市一個區的規模。幾年前,這個縣還是國定貧困縣。但隨著旅遊業高速發展,陵水優質資源成為了聚變核心,吸引眾多資本、企業、技術、人員匯集,帶來急遽變化。

  無論是“旅遊+”,是“融合”,還是“創新業態”,陵水旅遊發展帶上了濃重的時代特徵。

  陵水109.6公里的海岸線,連綴“三灣”“三島”,在旅遊+文化,旅遊+體育的思路下,引進了啤酒節、沙灘音樂節、國際潛水節等等活動,綜藝節目、影視劇紛紛前來取景,中國(陵水)國際羽毛球挑戰賽,全國男、女子摔跤賽等各類賽事,更將陵水作為絕佳舉辦地。

  陵水保存著黎族先民飄洋過海的文化記憶,鑽木取火、黎族織錦等多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黎族繡面文身、金字屋、船形屋和寮房等文化遺存,長桌宴、黎族八音等感官享受,旅遊+民族風情,已經成為更多遊客的“首選菜” 。

  而陵水的“南繁育種”科研要素,與旅遊相融,也碰撞出了“旅遊+科技”的陵水英州互聯網種業特色小鎮項目,即將帶來更豐富的體驗。

  2017年截至8月份,陵水接待遊客總數248.8萬人次,增長19.6%;旅遊總收入15.98億元,增長37.8%。

  “大旅遊”的拓展空間

  窺一斑知全豹。陵水縣的旅遊融合與創新正在為其他地方發展提供一種範例,這種新型發展模式也是全國旅遊産業發展的縮影。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著名經濟學家賀鏗認為,我國目前處於經濟新常態,主要任務就是要消除諸如經濟結構、分配結構、産能以及環境方面中出現的問題等。要轉變發展動力,在結構轉型上下大力氣,要重視創新。

  國家旅遊局亞洲旅遊交流中心副主任、國家旅遊局綜合協調司原司長張堅鍾表示,産業融合必然創造出豐富的新業態。旅遊業與相關産業的融合發展催生了新的經濟形態。

  “原來中國旅遊是小旅遊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説,以入境旅遊為主體,以景區為依託,以觀光旅遊為核心的發展模式。”世界旅遊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張輝認為,從小旅遊在向大旅遊轉變中,不再僅僅依託景區,各種旅遊形態都出現了。比如説,露營地、度假區、旅遊小鎮、旅遊綠道、旅遊風景道,包括旅遊城市、旅遊綜合體。空間形態上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就形成了中國旅遊大發展的格局。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提出:“旅遊企業上下游的整合能力要加強,要把鏈條做得更長一些,更長時間的把遊客留下來……比如説到老百姓的農田裏幹半天活,跟著漁民出去捕一天魚,這種融入式的旅遊,比看客式的膚淺旅遊要好得多。”

  從空間,到産業鏈條,“大旅遊”的趨向已逐漸清晰。而重點領域,在旅遊業觀察者的眼裏,則應該投向仍比較薄弱的鄉村。

  中國旅遊研究院的統計表明,2016年我國城鎮居民的旅游動機主要以休閒度假及娛樂為主,佔48.3%,其次是探親訪友佔27.2%,再次是觀光遊覽佔13.9%。農村居民來説,休閒度假及娛樂也是最核心旅游動機,佔到36.4%,觀光遊覽佔6.4%。

  “在中國旅遊業板塊當中,鄉村旅遊是最具有後發優勢的産業形態。”國家旅遊局原副局長吳文學認為,從産品結構的角度來看,60%-70%的旅遊産品基本都分佈在鄉村;旅遊人群中,目前城市人口出遊的比例高於農業人口。未來一定會是一個倒置的狀態,鄉村旅遊未來將成為旅遊市場的主體,未來農民將成為旅遊出遊人群中的主體。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表示,“2016年中國的鄉村旅遊和休閒産業創造的增加值已經達到了5700億,已經吸納了全國城鄉21億人次到鄉村旅遊……鄉村旅遊主要以體驗式農業為主。”鄉村旅遊促進了現代農業産業發展、增加了農民的收入、維護了生態環境的美好,應該作為一大重大戰略來抓。

  後發優勢與前瞻預警

  隨著人均收入不斷提高,旅遊人數越來越多,對旅遊的追求也在改變。中國旅遊研究院發佈的報告表明,2017年我國旅遊發展進入到大眾化旅遊中高級階段,向日常休閒回歸,差異化遊憩環境逐漸成為休閒的手段。休閒需求進入越來越多百姓的日常生活,國內旅遊需求旺盛,旅遊投資維持高位,市場規模有望繼續保持10%以上的增長。

  “大量的有資本能力、有技術能力的投資者開始進入到旅遊業。”張輝給旅遊投資者提出了思路:“必須要創造旅遊項目,必須和旅遊者的新型生活方式結合在一起。真正的産品體驗,IP的創造可能是投資者的關鍵問題……投資者應該關注和城市生活相關的一些投資上,比如説,低空飛行,自駕車體驗區,適合老年人的旅居營地,養生綜合體。”

  吳文學同樣認為,旅遊産業的融合不是拼湊的“八寶粥模式”,而是以資源為依託,以産品建設為基礎,打造品牌,提升競爭力為重點。“旅遊業是實體産品,要把著眼點和注意力放在發展生産力上,而不是研究怎麼花樣翻新的只做表面文章……旅遊靠賣概念,旅遊靠忽悠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表示,必須要把鄉村休閒産業作為重大戰略來抓,搞好規劃,總結不同模式。要做好政策引導,走一條健康有序、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保護好農業資源和農民利益。

  吳文學則認為,旅遊業目前是大保護、小規劃、點開發、微干擾、少落地、輕資産的開發模式。要防止大集團、大項目的大破壞,防止假旅遊、真地産、重投入的重破壞,防止泛小鎮的泛破壞,同時也要防止誤導拼湊型的規劃性破壞。(紀驚鴻 王存福)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