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出政策、調結構、優格局,打造新興産業發展高地 鹿城引領新經濟加速發展
電腦螢幕上,輕點滑鼠,移動軸線,海南地圖上密密麻麻的藍色靜態點立即變為現實場景:環島近海實時作業漁船清晰可見,還能監控漁船數量、位置,並對航行軌跡進行定點追蹤,能進行海洋執法、近海監控、海面救援等任務。
9月20日,在2017廈門國際投資與貿易洽談會上,來自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産業園的科研成果——環島雷達系統令人眼前一亮。不久前,這名神奇的“海上衛士”在金磚國家峰會期間大放異彩,作為重要參與單位承擔了“核心區海域安防任務”。
“目前海南已投資4000萬元建成22個雷達監測站點,今年該科研項目還將布點福建、山東等沿海省份,打造全國‘一張網’。”鹿城科技品牌走向全國大舞臺,三亞中科遙感信息産業園負責人楊天梁頗為自豪。
近年來,三亞致力“一支柱兩支撐”産業格局創建,通過出政策、調結構、優格局等務實舉措,牽手一批科研機構、新興産業企業,借助“互聯網+”的強勁動力,打造新興産業發展的“鹿城名片”。
格局優化
嚴把園區準入關 引入國內大企業
長期以來,以旅遊為支柱性産業的鹿城,城市經濟發展不協調、不平衡是其難掩的痛點。如何補齊短板、實現突圍?三亞直指産業格局調整優化方向。
“三亞應緊跟時代發展潮流,依託良好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優勢引進智力資源,著力培育發展互聯網信息産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形成一批定位準、有特色、成規模、貢獻大的産業園區。”省委常委、三亞市委書記嚴朝君説。
産業品質提升,嚴守“準入關”是前提。2016年底,一場嚴格的“淘汰賽”在三亞市高新技術産業園進行。“産業園區存在定位不清、監管力度不夠等問題,飼料廠、制藥廠、農家樂等企業的入駐,與高新技術産業園的戰略定位不符,不利於高品質科技産業聚集。”三亞市科工委主任鐘聲説。
對已入駐的高新企業,加強扶持、完善設施;達不到要求的企業,逐步退出;有招商意向的企業,規範設置準入門檻;而對於停産、長期閒置不開發、效益低的企業,回收項目用地,重新規劃……三亞出真招、有步驟重新梳理高新技術産業佈局,加強對國內優質龍頭高新技術企業的引入,並積極出臺相關優惠政策,以“一企一策”開展産業項目“精準招商”。2016年三亞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投資達87.7億元,躍居行業投資第二位,中興通訊、清華啟迪之星等一批企業的入駐,為鹿城發展注入新興活力。
“三亞因地制宜致力發展‘藍色經濟’,目前已引入中船重工、中船工業、中科院深海所等3家科研單位,將在崖州區南山港區打造智慧海洋産業聚集地。”三亞市委相關負責人説。
與此同時,三亞探索高新技術“牽手”龍頭旅遊業,全方位釋放“科技+”效能。“通過發揮三亞旅遊優勢,在科技園區建設規劃中融入旅遊元素,探索打造遙感航天主題公園等特色項目。”三亞市長吳岩峻説。
活力倍增
政策撐起保護傘 新興企業展拳腳
9月30日,三亞市創意産業園內的海南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仍是一片緊張施工的場景。該孵化基地為創業者提供企業培訓、推介路演、天使投資、掛牌上市等“一站式”服務,吸引400余家新興企業入駐,來自全國各地有“金點子”的創業者們匯聚於此大展拳腳,回鄉創業的青年黃恩靈便是其中一員。
“辦公區內各類設施一應俱全,電腦等設備可以免費使用,在創業階段還能享受到工商等相關部門提供的審批、諮詢等便利服務。”黃恩靈説。
政策護航,活力倍增。截至目前,海南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入駐企業已註冊70余個商標,成功申報12個國家專利。預計到2018年底,入駐孵化基地的企業將達到2000家,帶動1萬人參與創新創業。
今年,三亞提出打造“世界級”城市目標,並於日前發佈《三亞市建設世界級濱海旅遊城市行動方案》,嚴設考核監管機制,著力推動項目落實。其中,三亞明確提出建設千億級産業園區,培育發展互聯網信息産業,做大做強吉陽互聯網信息“雙創”産業園和海棠灣IT産業園,積極推進中俄科技産業園等重點項目落實,為集中力量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拉動引擎。
“今年三亞還出臺了互聯網産業扶持政策,每年將投入不低於2億元的扶持資金。”三亞市科工信局局長周俊介紹,近年來該市陸續頒布《三亞市新興産業母基金設立方案》等多項政策,為構建“一支柱兩支撐”的産業發展格局保駕護航。
政策先行先試,項目優勝劣汰,格局重組梳理……鹿城步伐堅定,瓊南新興科技創新驅動發展高地漸現雛形。(記者 林詩婷)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