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吉陽區中廖村整潔的村容村貌。海南日報記者武威攝
創建工作啟動17年來,全省累計1.7萬多個自然村創建文明生態村,覆蓋率達84%
綠水青山間文明花兒開
瓜果飄香的農業田洋、綠樹成蔭的鄉間小路、潔凈質樸的農家院落、別具特色的小鎮集市……行走于海南的鄉鎮村落,既可見“遲日江山麗”,亦能聞“春風花草香”。
2000年以來,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以“建設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為主要內容,大力推進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17載不忘初心、砥礪奮進,海南文明生態村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從數量積累到品質提升,成了海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道靚麗風景,更成了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響亮品牌。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與“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工程”實現了有機結合,與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各項工作實現了統籌推進,成效更加顯著。截至今年6月,全省累計17536個自然村創建文明生態村,覆蓋率達到84%。
黨的十九大將建設生態文明定位為“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並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一重大部署。海南青山綠水間、銀灘碧波旁的一個個文明生態村,必將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過程中,不斷助推美好新海南從願景走向現實。
美
不改生態底色
喜迎山鄉巨變
“大裡有條瀑布河,水從高流如雲飛。河裏水清石頭凈,魚頭蝦須可眼見。”每每遇到從外地來的遊客,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大裡地區村民黃春鑾就喜歡用這首自編歌謠向他們介紹家鄉的美景。
大裡地區被譽為海南的世外桃源。之所以得此雅號,一方面是因為當地風光秀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地處偏遠、交通不便,一直“藏在深閨人未識”,村民們守著綠水青山卻過不上好日子。
近幾年,本號鎮借創建全國文明村鎮之機,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規劃打造特色産業。大裡的特色旅遊資源也被整合起來,吊羅山森林公園、小妹水庫、大裡瀑布……一顆顆美麗的“珍珠”被串成項鍊,遊客可以在這裡同時體驗到山地運動、旅遊探險、休閒養生等多種樂趣。
守住生態底色、用活生態資源,大裡地區發生的喜人蛻變,是我省文明生態村創建的一個生動縮影。“憑生態而立、因生態而興”,已經成為海南文明生態村的顯著特徵。
省文明辦負責人介紹,創建工作啟動以來,各個村莊始終按照省文明委部署,以優美的生態環境、發達的生態經濟、豐富的生態文化和一流的生活品質為目標,反對簡單粗暴,不搞大拆大建,保留村莊特色,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紛紛在創建後展現了“村在林中、院在綠中、人在景中”的美麗景象。
海口市秀英區永興鎮馮塘村的西北角有一片水草豐茂的濕地,以前村民在這種植農作物,生態遭到破壞且效益很低,如今濕地被保護起來後,不時可見白鷺在水邊翩躚起舞;三亞市前幾年有部分市郊農村偷建搶建違法建築,而中廖村“兩委”幹部頂住壓力,以違建“零記錄”換來了該村打造文明生態村和美麗鄉村的紮實基礎;昌江黎族自治縣七叉鎮寶山村則利用山林、水庫、河流等有利環境來養鵝、養鴨、養蜂及種植南藥等,打造了具有當地民族特色的農業品牌……
省委七屆二次全會明確要求的“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最好的資源吸引最好的投資、最好的資源讓廣大人民共享,讓綠水青山成為造福海南百姓的金山銀山”,在文明生態村建設過程中得到了生動詮釋。
好
堅守為民情懷
引領全面小康
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啟動以前,不少農民的幸福感、獲得感一直不強——飲用沒有自來水,出門沒有硬化路,垃圾無人轉運處理。
對文明生態村建設,省委、省政府多次強調,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決反對和杜絕勞民傷財的形式主義,要堅持靠民利民惠民,從群眾最想改變、最需要改變的地方入手建設。
以臨高縣博厚鎮道德老村為例,如今人們站在村口放眼望去,只見一條條水泥路貫通四方,一棟棟嶄新平房靜靜矗立……誰能想到,3年前的道德老村還是一幅道路泥濘、房屋破敗、豬牛亂跑的臟亂景象。
道德老村的村民告訴記者,2014年進行整村推進改造以來,道德老村實現了豬圈、糞便、柴草、禽畜“四進院”,也實現了生産生活垃圾定點存放、及時清理,村容村貌、人居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特別是,臨高縣水務局幫著修好的一座水塔,為38戶170多人解決了安全飲水和農田灌溉問題。
三亞西島社區的居民們也從文明生態村的建設中獲得了實在利好——隨著“五網”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持續推進,雜亂的菜市場被改造成特色集市,海邊的荒地被改造成社區廣場……當地群眾在生産生活條件得到改善的同時,開始謀劃起發展民宿、餐飲、旅遊工藝品銷售等産業。
村莊變美了,村民們更願意鼓起幹勁培育産業,讓小日子也跟著美起來。
定安縣黃竹鎮白塘村的盎然綠意中,一顆顆鮮紅欲滴的富硒蓮霧“探頭探腦”;儋州市新州鎮藍田村的淺海灘塗邊,一隻只毛色水亮的跑海鴨自在踱步;海口市施茶村村民在昔日的亂石堆中種出了“火山石斛”這個黃金産業,取得了人均收入過萬、貧困戶全部脫貧的亮眼成績……
産業興、錢袋鼓、日子美,文明生態村創建工作令海南鄉村煥發無限生機。
新
摒棄陳規陋習
樹立文明鄉風
村民們通過發展産業賺來了真金白銀,但按照“老規矩”,誰家做成買賣掙了錢,少不了要請上一頓酒,不讓來賓喝得酩酊大醉不算誠心。這一頓“豐剩”的宴席辦下來,進一步發展生産的本錢又少了大半。
實際上,村民們背負著的“人情枷鎖”不止於此,婚喪嫁娶、喬遷新居、子女上學、老人壽宴……遇事辦“禮”,是不少村子從前的通病。
文明生態村創建過程中,不少市縣、村鎮大刀闊斧糾偏撥正,斬釘截鐵移風易俗。比如,儋州市雅星鎮委鎮政府牽頭,帶領各村幹部走村入戶,通過引導教育,樹立文明鄉風,讓村民們認識到陳規陋習之弊病。村民符林賀説,經過這場文明教育行動,大家撇開了沉重的“人情債”,錢又回到自己兜裏,發展生産的本錢也就慢慢地攢了起來。
不吃請鋪張,不迎來送往,各村各鎮的文明新風漸成聲勢:鄉村舞臺上,農民合唱團、瓊劇團、器樂團輪番表演;燈光球場裏,農民籃球隊、排球隊、廣場舞隊同場競技;村民活動室中,國學教育、道德講壇、家風村風傳承活動有聲有色……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丹村還成立了教育基金會,編撰《龍沐灣》《丹村志》及各類書籍族譜文集11本,充分挖掘本村文化資源,培育鄉土文化能人,鼓勵外出成功人士回村支持農村鄉賢文化建設,部分村莊則修起了“農家書屋+村郵站+基層黨建+便民服務站”的綜合服務平臺,讓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多種文化便民服務。
省文明辦負責人説,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省第七次黨代會也明確提出用5年時間實現文明生態村創建全覆蓋,“文明生態村建設正迎來發展的新時代,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力爭開創鄉村發展的嶄新未來,讓海南永葆綠水青山,處處文明花開。” (本報海口12月4日訊)
短評
讓海南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截至今年6月,全省累計17536個自然村創建文明生態村,成為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響亮品牌。這些如繁星點綴的文明生態村,是構成海南美麗鄉村的底色,也是海南人民建設美好新海南的必由之路,更是海南人民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具體實踐。
海南文明生態村從無到有,從點到面,從數量積累到品質提升的發展成果,是省委、省政府長期堅持“生態立省”戰略,以生態文明建設引領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豐碩成果;也是海南廣大黨員幹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樹立正確政績觀、發展觀,以生態環境問題為導向進行改革創新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是海南人民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堅持綠色發展,闖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路的實踐探索。
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韆鞦。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九大以及省第七次黨代會,省委七屆二次、三次全會的相關要求,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伴的生態文化,在全省實現生態文明村創建全覆蓋,力爭海南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國前列。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