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備低緯度優勢,擁有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海南發展商業航天大有可為
中科院院士揭秘海南衛星星座
海南衛星星座運行軌道模擬圖。(三亞中科遙感所供圖)
對於太空,人類的嚮往和探索從未止步。
北緯18°,南海之濱,這裡是三亞。今天,當“2019年,海南將發射‘海南一號’衛星”的消息從這裡傳來時,從全國各地趕來的商業航天領域專家、衛星製造應用領域專家又一次看到了海南發展商業航天的巨大潛力。
“海南不僅具備發展商業航天産業的低緯度優勢,還擁有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展商業航天大有可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遙感學專家徐冠華的話擲地有聲,“海南要建衛星星座,這讓每個航天人感到鼓舞和振奮!”
“海南一號”將帶著怎樣的“使命”上天?海南衛星星座建成後,各種系列的衛星要如何各司其職?它們的出現,將給我們的生産生活帶來怎樣的改變?
為何建海南衛星星座?
對全海南進行全天候不間斷觀測
在海南管轄的海域上,如有一艘石油運輸船發生意外,燃油料泄漏,給海洋造成大面積污染。而此時想要採取及時有效的應對措施,要靠什麼?
答案是:依靠遙感衛星實時觀測得出的數據進行追蹤。
三亞中科遙感所的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目前接收著國內外20余顆衛星的觀測數據,“我們接收的大部分數據是衛星觀測其他區域的數據。其中觀測海南區域的數據,無法達到實時、全覆蓋觀測,那麼有關部門就無法利用這些數據對污染海面進行及時清污工作。”三亞中科遙感所研究人員、海南衛星星座項目研發負責人李曉明説。
“想要對海南陸地和海洋進行多次、實時、重點的全覆蓋觀測,只有研發海南區域的觀測衛星。”李曉明説,基於這個實際生産需求,又因海南地處低緯區域,三亞中科遙感所組織航天專家經過反復模擬和推斷,最終形成了“低緯度區域動態監測衛星研製和應用”可行性研究報告,成功申報了2017年海南省重大科技計劃項目,發射以30°低傾角(軌道面和赤道面夾角)為運行軌跡的衛星,發展海南商業航天。
那麼,海南衛星星座項目的啟動,就為海南環保監測、海洋監管等領域提供了數據支持。
李曉明介紹,低緯度區域動態監測衛星,可以實現對全海南區域進行每天一次,重點區域多次的全覆蓋觀測,並與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快速組成動態觀測和應用體系。“海南衛星星座建成後,則將輔助地面接收站形成全球低緯度地區無縫觀測和接收能力,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三兄弟”各司其職,精誠合作
海南衛星星座共有10顆遙感衛星。為什麼是10顆?這是航天專家反復模擬和推算的結果。
中科院院士、遙感專家郭華東介紹,他們發現,用3顆衛星組成的低緯度觀測星座,就可以對熱帶亞熱帶區域進行每天一次的全覆蓋觀測,在重點區域還可以進行每天多次觀測,“如果星座內衛星增加到8至10顆,那麼就可以進行每天不間斷的全覆蓋觀測,這其中就包括21世紀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但這10顆衛星可不是隨意搭配的,其中有6顆光學衛星(“海南一號”)、2顆多光譜衛星(“三亞一號”)、2顆雷達衛星(“三沙一號”)。三種衛星如同一個大家族裏的“三兄弟”,精誠合作,使得海南衛星星座具備完整的衛星測控、衛星遙感數據接收、處理和遙感信息應用服務的能力。
“從光學衛星,到多光譜衛星,再到雷達衛星,這三者是進階的發展關係。”李曉明説,三種衛星的區別在於感測器的不同。
以觀測海南海域中的一艘船為例,通過光學衛星觀測的數據,能分析出這是一艘船,但船體的具體構成部分則無法獲悉;而通過多光譜衛星觀測的數據,便能看出船體的具體構造,不過一旦出現雲、雨、霧的遮擋,雷達衛星就起了作用。
“通過組合搭載,海南衛星星座便可以在黑夜、在多雲天氣等光線不充足的時間段完成觀測,還可以借助雷達感測器監測農作物種植面積、長勢、收成情況,理論上也可以實現礦産探測功能,支撐我國在海上絲路沿線的投資和經濟活動,並服務海洋航運、海洋減災、可持續發展等全球性熱點問題的解決。”李曉明説。
給“海南”來一張自拍照
“海南一號”光學衛星重約30公斤,“三亞一號”多光譜衛星重約50公斤,而“三沙一號”雷達衛星重約三四百公斤,一經發射成功,立方體兩側的太陽能板就會彈出,以補充能量。
在三亞中科遙感所,記者看到了一幅幅通過衛星傳回的“三亞自拍照”,其中的海洋、房屋、植物都清晰可見。
當海南衛星星座建成後,“海南”就相當於手握一個“自拍神器”。“通俗地講,‘海南一號’光學衛星攜帶的感測器就是一個擁有強大功能的相機。”“海南一號”衛星項目總指揮、中科院遙感地球所三亞研究中心主任楊天梁解釋,它的平臺控制和指揮感測器工作,命令它何時拍、拍何處。不僅如此,衛星上的平臺還負責將拍攝的“照片”傳回位於三亞中科遙感所的地面數據接收處理系統,以供地面接收和分析,生産産品。
海南衛星星座背後的“藍海”——商業航天産業
海南發展商業航天産業,擁有毋庸置疑的絕佳優勢
“海南實施衛星星座計劃,對積極探索軍民融合,推動航天技術的商業轉化和航天事業的産業化,具有重要示範作用。”郭華東指出。
而海南衛星星座在明確低成本、産業化的建設導向背後,也蘊藏著商業航天産業這片巨大“藍海”。但究竟商業航天意味著什麼?這一産業的運轉,又與海南經濟社會發展、與我們的生活有怎樣的聯繫?
在隨後召開的海南商業航天創新發展研討會中,多名航天發射和衛星遙感領域的創業企業和專家代表,圍繞海南航天強省的建設展開了深入研討。
據悉,商業航天産業,是以民間資本為主,或由政府與民間合作投資航天活動、産品、服務並進行商業化應用的産業。隨著我國航天科技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細分領域對航天商業化應用提出了更廣泛的需求。
楊天梁解釋,比如在衛星導航應用方面,交通運輸、公共安全、防災減災等行業領域提出了更為可靠、更高精度、跨界融合的創新服務需求;在衛星遙感應用方面,國土、測繪、海洋、氣象等領域提出了更為精細化、多樣化、高時效性的觀測需求;在衛星通信廣播電視應用方面,廣電、通信等行業領域提出了更大容量、更廣覆蓋、更高安全性的迫切需求,這些需求,為商業航天産業提供需求動力。而商業航天所擁有的巨大産業帶動力,亦是有目共睹。
中國航天科工董事長高紅衛曾透露,商業航天領域每投入1美元,可帶來7美元至14美元的回報。記者從論壇中專家們分享的案例獲悉,當前國際上,以美國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為代表的一大批商業航天公司已然崛起。其中SpaceX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是全球首個可重復發射的火箭,發射一次費用6500萬美元。相對低廉的成本,使它在2017年接到了近20個發射訂單,2018年預計還有30個發射訂單。
在商業航天風起雲湧的全球市場上,海南,能否從中分一杯羹?
關於這一點,論壇中的專家學者,以及眾多商業航天領域創業人士達成共識:海南發展商業航天産業,擁有毋庸置疑的絕佳優勢。
其中海南的低緯度地理位置以及廣袤無邊的海洋,就為商業航天奠定了低成本和低風險的發展基礎。
此外,海南還儲備了層次豐富的航天技術體系。當前,海南省已形成“北有文昌航天發射,南有三亞衛星應用”的航天産業格局。其中海南文昌發射基地,屬於世界一流的現代化新型航天發射場。而位於海南南部的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三亞研究中心,則具備了全天候、全天時、多種解析度衛星的接收能力,使海南衛星數據接收、處理和應用的科研能力位居國內外前列。這些成熟的産業基礎,都是商業航天産業發展的重要承托。
同時,海南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前沿,這讓商業航天産業可以立足海南,不僅滿足國內需求,還能放眼全球,為周邊國家和地區提供航天發射和衛星遙感數據應用等服務,構建海南參與全球商業航天産業角逐的核心競爭力。
不僅如此,海南作為旅遊大省,現有的觀光遊、度假遊、療養遊等項目已日趨傳統,在始終追求新奇體驗的市場需求面前,也迫切需要新的産品和體驗來轉型升級。這就為航天科技的融入提供了廣闊“介面”。比如太空體驗館、航天主題公園、火箭發射觀光遊、低空旅遊甚至太空旅遊項目,在提高海南旅遊産品層次時,也將帶動太空育種、航天食品及保健産品、太空醫療康復等衍生技術的發展,為海南催生出更多經濟增長極。
在政策和政府層面,航天商業化應用也得到了廣泛支持。如發改委、財政部、國防科工局會同有關部門聯合印發了《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2015-2025年)》,提出“支持民間資本投資衛星研製和系統建設”“公益與商業兼顧類項目實行國家與社會投資相結合,商業類項目以社會投資為主”“鼓勵並支持有資質的企業投資建設規劃內的衛星”等內容,為商業航天發展提供了政策引導。
省第七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航空航天、深海科技、遙感信息等軍民融合産業。
以上種種,都是海南為商業航天發展提供的絕佳孕育土壤。“海南以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在航天科技領域確立了自己的重要地位,接下來應該理清思路制定措施,找準發力點,努力在商業航天方面有所作為,建設商業航天強省。”“海南一號”衛星項目專家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徐冠華認為。
破解海南商業航天産業發展難題
用政策優勢聚攏航天産業資源,並搭建航天科技人才的引進平臺
儘管前景美好、藍海廣闊,海南要真正發展商業航天産業,落到一步步的腳下時,仍面臨著重重困難。首先就是資金和人才短板問題。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航天五院“空間創客”負責人何寶善指出,航天是高投入、高風險行業,大多數民營企業沒有足夠的資金,而海南教育科研機構偏少,亦缺乏發展商業航天需要的高科技人才儲備。
對於專家的疑慮,楊天梁抱有信心:“海南可以以衛星星座研發為抓手,逐漸培養起海南衛星數據接收、處理和應用的團隊和企業,為商業航天産業的發展儲備人才。”
並且,更清晰的解題思路,已經成型于他的腦海:“海南發展商業航天的路徑,是建設航天衛星應用産業園集群,實現北部以文昌航天發射場為核心,形成航天科研、重裝航天器製造及發射、航天器發射觀光、航天科普的産業集群;南部以三亞遙感信息産業園為核心,形成航天技術轉化與應用、科技交流、微小航天器製造與發射、太空旅遊和娛樂的産業集群。
專家們希望海南省政府將商業航天納入全省重點産業規劃中,用政策優勢聚攏航天産業資源,比如鼓勵民間機構、商業資本以更低的價格、更先進的技術從事一系列商業航天活動,從而在海南形成航天研發、生産、應用、服務等航天高新技術集群。
建設航天專家社區和航天科技學校,搭建航天科技人才的引進平臺,推進人才的教育與培養,使海南乃至我國的航天科技人才隊伍充滿活力地傳承下去。
可利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中科院三亞遙感所等航天科研單位,建立航天科技館,向大眾推廣普及航天科學知識,營造良好的航天文化氛圍。
人類對太空探索的腳步、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從未停止。“商業航天産業在海南如能發展起來,給經濟社會帶來的不止是彎道超車,或許是指數型的增長。”郭華東院士表示。(記者王玉潔孫婧 通訊員文麗琛)
海南衛星星座建設路線圖
2017
開展衛星的總體論證和各系統設計
2018
進行衛星系統、地面系統和應用系統研製和測試
2019
完成“海南一號”衛星一期三顆光學星發射
2020
完成“海南一號”二期3顆光學星及“三亞一號”2顆多光譜衛星發射
2021
完成“三沙一號”2顆SAR星發射
製圖/楊薇
五源河和美舍河國家濕地公園對外開放受到了海口市民的廣泛關注。[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