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扶老人的善行都需要褒揚

2017-12-19 09:48:43|來源:海南日報|編輯:陳愛暖 |責編:孟慧

  老人摔倒扶不扶?近日,一萬寧小夥用行動給出了答案。據媒體報道,12月16日,東環高鐵三亞站,在乘坐手扶電梯時,一名提著輪椅的女子不慎絆倒,導致後面3名乘客一併摔倒,最後面的是一位70多歲的阿婆。她摔倒後,衣袖被捲入電梯扶手,眼看要被卷到電梯邊縫裏。千鈞一髮之時,三亞學院大二學生王會要及時出手,將阿婆成功扶起。

  面對摔倒老人,不假思索立即扶起,該小夥的舉動透露出樂於助人的本能,也正因此,引來了一片點讚聲。不過事情還沒有結束,據報道,將阿婆扶起後,小夥匆忙之中將背包落下,阿婆於是反過來又開始尋找起小夥來,並最終在動車內將背包歸還。老人摔倒扶與不扶,人們之所以猶豫不定,大多是忌憚老人事後訛詐。該阿婆卻心存感激,主動尋找小夥,將物品歸還。這樣的感恩心態,不正是受助者應有的心態嗎?一個不假思索的善行,引來一段頗具溫情的故事,從中我們看到了樂於助人、見義勇為的動人力量。

  不過,在當前社會,面對扶老人這一極簡單的事,不少人卻難有這樣的行動自覺。按理來説,扶危濟困、幫扶老弱,當是我們毫不猶豫、積極去做的事情。可是當前,我們看到了太多扶老人被訛的新聞,聽到了太多以怨報德的事情。善行得不到善待,讓很多人對摔倒的老人望而卻步。於是,老人摔倒扶還是不扶,竟然成了一個猶豫不定的兩難答題。面對摔倒老人,我們學會了明哲保身、敬而遠之。然而,我們雖然躲掉了麻煩,但也築高了心墻,播下了冷漠,這顯然不是我們樂見的。

  事實上,當我們真正放下顧慮,像萬寧小夥一樣,不假思索去幫扶老人時,就一定會遭遇被訛詐的結局嗎?誠然,一些老人出於各種原因,對助人者缺乏感恩,甚至反咬一口,但這畢竟是小概率事件。我們不妨捫心自問,平時熱議的扶人被訛事件,有多少是我們親身經歷的?實際上,大多是經過媒體等報道而來的。扶老人易被訛的觀念,也多是新聞事件被放大後給人帶來的思維錯覺。而現實中的幫扶老人行為,由於缺乏新聞性反而得不到應有關注。所以説,我們不能畏于小概率事件而放慢行善的腳步。

  再者説,扶危濟困、幫扶老弱,本就是我們當仁不讓的行動自覺,而不應該建立在對後果的妄自揣度上。遇事三思而行固然沒錯,但當“道”與“義”在扶與不扶中表現得涇渭分明時,我們又怎能徘徊不定、置義于不顧?再看看我們當前身處的環境,新修訂的《民法通則》規定,“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做好事有法律來撐腰;從對訛人者的聲討,到扶老人基金的日漸興起,做好事還有社會的聲援……當行善者被善待的氛圍日漸構築起來時,我們更不能做老人摔倒時的旁觀者。

  早在上世紀初,魯迅在小説《一件小事》中,就已經談及扶老人的問題。文中的“我”雖為文化人,但由於妄自揣度和冷漠,在幫扶老人上竟不如一位人力車夫,併為此耿耿於懷、深感自責。如今,近百年過去了,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依然在老人摔倒扶與不扶問題上陷入兩難,實在不該。不過,話又説回來,扶人助人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既需要助人者該出手就出手的擔當,同樣需要受助者的感恩心態。要知道,當我們摔倒真正沒人扶的時候,那不僅是個人的悲涼,更是整個社會的悲哀。(張成林)

分享到: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