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
■我國黑土主要集中分佈于東北地區,黑龍江省獨佔半數以上,達到1.56億畝
■每生成1釐米厚的黑土需要300~600年。黑土開墾5年內,土壤有機質下降較快,土壤有機質含量每下降1個百分點,土壤生産力平均下降12.7%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考察時強調,採取有效措施切實把黑土地這個“耕地中的大熊貓”保護好、利用好,使之永遠造福人民。當在手機上看到推送的這條新聞後,省農科院土壤肥料與環境資源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周寶庫顯得格外振奮,從事了34年黑土地研究的他深知,黑土地究竟珍貴在哪,國家加強重視保護它的意義究竟有多大,擁有黑土耕地面積最多的黑龍江身上的擔子又有多重。
記者採訪他時,周寶庫正在嫩江市調研指導黑土地保護工作。他向記者介紹説,針對嫩江市農業生産現狀,他們推廣以玉米秸稈粉碎翻壓還田技術為核心、增施有機肥、米(麥)豆輪作、養分調控等多項技術配套實施的黑土地保護技術模式。在嫩江市實施三年,每年實施面積10萬畝,使耕層土壤有機質增加3%,耕層厚度達到30釐米以上,耕地地力等級增加0.5個等級,達到了農業農村部黑土肥力試點項目要求的目標。周寶庫説:“嫩江市是我省第一批承擔國家黑土地保護利用試點項目縣,目前在黑土保護上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這也是我們龍江在黑土地保護利用上邁出的可喜一步。”
周寶庫介紹説,黑土是地球上珍貴的土壤資源。在我國,黑土主要集中分佈于東北地區,東北典型黑土區耕地面積約2.78億畝,黑龍江省獨佔半數以上,達到1.56億畝。黑土區耕地是東北糧食生産能力的基石,保護和提升黑土耕地品質,是守住“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戰略底線的重要保障,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加強生態修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確保黑土的環境品質是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的基礎。”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張穎介紹,在我國農業發展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人為因素導致化肥農藥、地膜等超量使用,大量畜禽糞便、秸稈等不科學、不合理的利用、忽視水土保持等原因加劇了黑土區原生和次生生態環境問題疊加。“犁底層上移,耕層變淺、土壤結構變差,土壤水、肥、氣、熱協調能力變差,土壤團粒結構變劣,生物肥力顯著下降……如今,我們的黑土地亟待保護。”
據監測,近60年來,黑土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下降了1/3,部分地區下降了50%。周寶庫告訴記者:“黑土自然形成過程極其緩慢,每生成1釐米厚的黑土需要300~600年。黑土開墾5年內,土壤有機質下降較快,每年土壤有機質下降0.2%,且有研究顯示,土壤有機質含量每下降1個百分點,土壤生産力平均下降12.7%。這些數據足以説明黑土地確實像大熊貓一樣‘金貴’。”
面對黑土地高強度利用下存在的諸多問題,國家開展的兩期黑土保護利用的試點項目,投入了大量資金,取得了顯著成績,總結出了不同類型區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模式,在項目縣得以推廣應用。我省也為此做了大量工作。
周寶庫所在的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與環境資源研究所就是黑龍江省專門從事黑土保護利用及指導推廣的團隊,目前是國家重點領域“黑土資源保護與持續利用”創新團隊,在黑土保護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該研究所自1979年就開展了黑土肥力長期定位監測試驗研究,取得了41年的連續監測數據,明確了黑土肥力時空演變規律,為黑土保護利用提供了科技支撐。
東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則依託省科技廳“黑土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和省教育廳“寒地黑土保護重點實驗室”等“硬體基礎”以及一批專業科研人才隊伍的“軟體實力”,圍繞黑土地保護開展了一系列科研攻關與社會服務工作。“比如,我們學院有四位專家作為黑龍江省黑土地保護試點縣的專家組長,負責密山縣、樺川縣和綏化市北林區的黑土地保護的技術指導工作,根據試點縣的特點提出了相應的黑土地保護利用模式,積極推動了相關地區黑土地保護工作的開展。”張穎説。
此外,東農還依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級和省級重點研發課題等一系列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項目,圍繞作物秸稈還田與化肥合理配施的東北黑土地培肥改土模式研究與應用、東北黑土區農用化學品原位污染修復技術研發與應用、東北黑土區典型作物農田生境優化與地力提升原理與應用等一系列有關黑土污染風險識別、黑土農業面源污染控制、退化黑土培肥改良以及黑土農田生境優化調控等方面開展科研攻關,為我省黑土地保護工作的提檔升級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兩位專家都表示,黑土地保護關鍵在於用“可持續”的觀念來看待黑土保護與利用,協調好“用地”與“養地”的辯證關係,“用地”與“養地”協調並舉的理念,開展黑土地保護工作。
“總書記充分肯定了黑土地的價值,我們作為擁有黑土地最多的省份雖然已經在這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肩上責任依然重大。”為此,周寶庫提出相關建議:一要爭取國家黑土方面的科技項目,研究創新技術,為黑土保護提供科技支撐;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國際合作,實現可持續發展;二要進一步挖掘黑土肥力長期定位試驗信息,總結長期監測成果,為黑土保護提供服務;三要總結現有黑土保護研究技術,集成科研成果,促進成果轉化,在黑土保護中推廣應用。(記者 劉劍 蔣平)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