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全省各級工會組織帶領困難職工脫貧攻堅 當好“娘家人” 幫在點子上 扶在關鍵處
脫貧解困後的職工笑了。
大興安嶺地區總工會來到省百大項目工地現場慰問困難職工。
在哈爾濱市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工會幫殘疾女孩登記尋找適配崗位。
工會幹部鼓勵困難職工堅定信心,共渡難關。
工會慰問困難職工。
脫貧解困後,李君當上了主運段班組長。
又是一個星期五,雞西市總工會社會保障部部長馬岩又忙碌了一天。
踏著滿地金燦燦的落葉,走在回訪困難職工的路上。此時,距2020年結束還剩下不到兩個月時間。“那些已經脫貧退檔的困難職工過得怎麼樣?”“那些計劃脫貧的困難職工,誰家順利就業了?誰家收入增加了?誰家的子女已走出校門,再無剛性支出了?”各戶人家啥情況馬岩了然于胸。急切的腳步,透著她對困難職工深深的掛念。
跟馬岩一樣的幹部,在黑龍江工會系統有2.77萬名,他們投入到困難職工脫貧解困工作中,用實實在在的幫扶,點點滴滴的關懷,換來困難職工平穩安定的生活。他們深入摸排,精準識別;分類施策,專項幫扶;提高困難職工的“造血”能力,將有勞動能力的困難職工家庭成員全部納入就業創業政策扶持體系。在全省工會幹部的努力下,截至2020年10月22日,我省國家級建檔立卡困難職工數量,由2016年底的33.2萬戶減少到了6935戶。
建立機制,工會推動,困難職工脫貧解困納入脫貧攻堅大局
我省是老工業基地,近年來處於國企改革、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城市困難職工生活保障成為重要的民生課題。在幫助困難職工脫貧解困工作中,工會應該如何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務?那就是建立起一個黨政主導、政策引導、工會推動、社會參與的協同工作機制。
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困難職工脫貧解困工作,省總工會作為困難職工的“娘家人”,一直把幫扶和送溫暖貫穿日常工作始終。“有困難找工會”,這句話早已深入人心。
2018年初,省政府與省總工會聯席會議將困難職工脫貧解困工作納入脫貧攻堅大局。省政府辦公廳出臺實施意見,黨政主導、政策引導、工會推動、社會參與的協同工作機制建立起來。作為此項工作的主要推動部門,我省工會系統幹部職工深入落實省委決策部署,以“確保到2020年城市困難職工同步邁入小康社會”為目標,堅持精準識別、精準建檔、精準幫扶、精準退檔,紮實穩步推進困難職工脫貧解困工作。
省總工會出臺了一系列極具指導性及可操作性的實施意見,從根本上明確脫貧解困工作總體目標、脫貧路徑和具體工作計劃,立足工會特色,堅持統籌協調、兜住底線、精準救助的原則,與源頭解困、動態脫困、應急救助、常態幫扶相結合,推動工會幫扶工作往實裏走,往困難職工心坎上做。
2019年,脫貧攻堅工作到了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在這個節骨眼兒上,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總工會主席宋希斌帶領全省工會幹部傾力抓好困難職工脫貧解困工作。省總工會要求,工會組織作為困難職工的“娘家人”,要發揮第一知情人、第一報告人、第一幫扶人的作用,全面真實地了解職工所想、所盼,找準工作著力點和切入點,協助黨政解決困難職工群眾生産生活問題,為困難職工提供救助、維權和服務。在具體幫扶工作中,要求做到動態管理、精準幫扶,不漏一戶、不落一人。要構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區)級層次清晰、各有側重、保障適度的困難職工梯度幫扶格局,用好助困送溫暖、兩節送溫暖、金秋助學、應急救助等資金,組織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建立“工橋通業”職工就業再就業服務中心,深化“金秋助學”活動,啟動省級統籌職工互助保障工作等,做到源頭參與有見解,關鍵時刻有作為,建設最受困難職工歡迎的工會服務窗口。
精準識別,摸清困難職工家底,應納盡納應幫盡幫
平崗煤礦運輸區困難職工李君,是工會幹部在“摸排”工作中發現的。
李君的妻子是癌症患者,他自己又不幸在工作中受了傷,日子過得雪上加霜。當地工會組織通過入戶調查了解到他的情況,將其申報納入中華全國總工會幫扶工作管理系統,作為“重點人”幫扶。工會為其發放救助金外,還籌集8000元啟動資金幫他開了一家小燒烤店。李君身體恢復健康後重返崗位,以加倍的熱情投入工作,為家庭拔了窮根。如今,李君已是單位的技術大拿,還當上了主運段班組長,負責礦井兩台大皮帶的原煤拉運工作,連續兩年被評為礦勞動模範。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摸清困難職工底數,搞清致困原因,確保應納盡納、應幫盡幫,確保進得來、能退出,是工會工作的重點。
2019年,省總工會領導班子成員分別帶隊深入各地市基層,全省2.77萬名工會幹部行動起來,對建檔立卡困難職工再次進行“全覆蓋、無遺漏”的入戶調查。同時,通過與民政等部門數據共享以及購買服務請第三方組織入戶評估等方式,全面開展“摸家底”活動,切實掌握困難職工的家庭收入、生活財産狀況、困難情況以及幫扶需求等,精準確定脫貧解困對象和幫扶措施。
“入戶走訪,既要仔細了解申請人的家庭情況、收入來源等信息,還要做好走訪對象的心理疏導工作,有時一聊就是兩三個鐘頭。”鶴崗市總工會幫扶中心主任張春艷説。
一家家,一戶戶,正是在工會幹部踏踏實實精準識別的基礎上,全省工會系統既做到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又避免提高標準、隨意擴大覆蓋面,確保了有限資金用在關鍵處。
據統計,2016年以來,中央和地方財政資金及工會經費共投入7.93億元,用於對我省國家級困難職工脫貧解困分類幫扶和送溫暖工作,構建起“深度困難重點幫、相對困難常態幫、突發睏難及時幫”的常態化梯度幫扶、常態化送溫暖預防返困機制。
金秋助學,特困幫扶,工會主動為困難職工遮風擋雨
2019年,隨著幫扶工作持續推進,我省困難職工脫貧解困工作無論在力度、廣度、深度還是精準度上,都達到了新的水準。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舉措紮實落地,資金保障進一步加大,深度困難職工脫貧進程明顯加快,困難職工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備受困擾的就醫難、就業創業難、子女上學難等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決。
省總工會為每一戶困難職工都建立了檔案,根據其困難程度實施梯度幫扶。“作為政府救助體系的有力補充,工會努力做到職工有困難隨時出現隨時幫。除了常態化送溫暖,我們針對一般困難職工推出生活救助;針對因病致困職工家庭,我們就醫保個人自己負擔部分推出大病救助;針對困難職工家庭子女上學難問題,我們提供金秋助學幫扶;針對多重原因致困的職工家庭,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疊加發放救助金。”省總工會幹部付堯介紹。
“困難職工中,殘疾人靠自身脫貧相對有難度,除了政策兜底,就需要我們工會出手,常態幫扶了。”馬岩説。
楊艷娟患有心臟病,丈夫劉忠濱是肢體三級殘疾,女兒正在求學,一家三口全部享受政府低保待遇。雞東縣總工會將楊艷娟納入深度困難職工行列。“這幾年,工會幹部沒少來我家,有啥困難隨時幫著解決,還給我媳婦介紹工作,光救助金就給了2萬多元。”劉忠濱感動地説。
工會組織的關懷激發了劉忠濱就業的內生動力,“咱不能總是等、靠、要,變成國家的負擔,也得自強不息。”現在,老劉在一家裝修公司幹些力所能及的零雜活,每月能賺1000元左右。今年7月,楊艷娟主動提出退出深度困難職工檔。
金秋助學,是省總工會十幾年的幫扶品牌。從2019年開始,省總工會將對困難職工家庭子女助學範圍由小學至大學進一步擴展到幼兒園和研究生,覆蓋了困難家庭子女受教育的全程。當年9月,考博成功的大慶困難職工家庭子女石琳,獲得了來自大慶市總工會的5000元助學金,這一年已經是她得到救助的第六個年頭。“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安心完成博士學業了!”工會的幫扶,讓石琳十分感激。
如果説應急救助幫的是困難職工一時,那麼金秋助學幫的則是困難職工家庭的未來。據了解,省總工會每年設立1000萬元金秋助學資金,同時撬動社會力量捐資助學,目前共籌集資金1.11億元,資助6.8萬人次。
“工橋通業”,貼息貸款,為困難職工就業創業鋪平道路
我省13個地市中有7個是資源型城市,面臨著城市轉型、職工轉崗等問題。2020年,省總工會將防止返貧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優先穩就業保民生,幫助困難職工提高“造血”能力。
在大慶市總工會社區健康綜合服務站,李薇精湛的按摩手藝為她贏來不少“回頭客”。這位單親媽媽在下崗後參加了市總工會舉辦的保健按摩師培訓班,成為服務站的一名正式員工。“現在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孩子的生活也有了保障。”李薇説。
齊齊哈爾市總工會將困難職工技能培訓進一步引向深入,一邊蒐集企業用人需求,一邊協調職業教育培訓機構對下崗轉崗人員開展訂單式培訓,學員們學成後可以直接上崗。“人教崗模式,為幫扶更加精準地找到了供需對接關鍵點”,齊齊哈爾市總工會主席孫煒航説。如今,省總工會正深入研究校企合作的促進辦法,以及健全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成本補償等政策,引導産教深度融合。
為困難職工搭起就業橋,連心橋。10月23日,省總工會“工橋通業”職工就業再就業服務中心正式掛牌成立,這是省總工會針對困難職工採取的又一重要幫扶舉措,中心首批推出3181個崗位。
困難職工創業,資金是最大難題。鶴崗市總工會與商業銀行、保險公司簽署三方協議,由保險公司為職工貸款提供擔保,工會為職工承擔保費。在鶴崗市總工會牽頭下,從煤礦企業分流下來的職工白明利,先後辦理了兩筆共105萬元貸款,解決了他創辦養殖場的關鍵問題。
據悉,2019年省總工會開展職業技能培訓2.8萬人次,參與和組織就業招聘活動382場,帶動就業3506人,創業貼息資金撬動銀行貸款2.075億元。
一大批幫扶對象通過穩定就業增加了收入,實現脫困。
“工會幫扶,不僅要不辭勞苦,還要有解決問題的協調能力,有整合社會資源的能力。”馬岩説。
正是在省委堅強領導下,在工會組織推動下,舉全社會之力,我省困難職工生活有了巨大起色。如今,越來越多的困難職工,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擺脫困境,踏上了奔小康之路。
後記
為防止脫困職工重新返困,省總工會于2020年9月出臺文件,要求各級工會在對國家級困難職工實現應幫盡幫、應納盡納的基礎上,按照分層建檔、分級負責的原則,建立家庭人均純收入2倍以內略高於國家級界定標準的省級建檔立卡標準,用於保障家庭生活水準雖高於低保標準但生活遇到困難的家庭,進一步健全了預防返困機制。
到2020年底,我省還將有1011戶深度困難職工計劃脫困;將5924戶因重病、殘疾等因素無法根本脫困的困難職工家庭,以及預計年底新增(含返困)困難職工780戶,納入工會常態化幫扶長效機制予以解困,保障其家庭生活水準達到當地低保標準,為2020年穩定實現解困脫困目標提供堅強保障。(記者 王彥)
圖片均由記者 蘇強 王彥 攝
1、“國際在線”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主辦。經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授權,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獨家負責“國際在線”網站的市場經營。
2、凡本網註明“來源:國際在線”的所有信息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國際在線”自有版權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國際在線專稿”、“國際在線消息”、“國際在線XX消息”“國際在線報道”“國際在線XX報道”等信息內容,但明確標注為第三方版權的內容除外)均由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統一管理和銷售。
已取得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權的被授權人,應嚴格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不得超範圍使用,使用時應註明“來源:國際在線”。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任何未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簽訂相關協議或未取得授權書的公司、媒體、網站和個人均無權銷售、使用“國際在線”網站的自有版權信息産品。否則,國廣國際在線網絡(北京)有限公司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合法權益,因此産生的損失及為此所花費的全部費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師費、訴訟費、差旅費、公證費等)全部由侵權方承擔。
4、凡本網註明“來源:XXX(非國際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豐富網絡文化,此類稿件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5、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在該事由發生之日起30日內進行。